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管理思考
摘要: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质量和管理水平普遍不高。文章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经营战略转型,优化业务结构,拓宽盈利渠道,提高盈利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举措。中间业务越来越受到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视和青睐,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质量和管理水平普遍不高。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营战略转型,充分发挥中间业务的战略支柱作用,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中间业务发展的指导和管理,不断创新和丰富相关相关业务产品及种类,不断提高相关业务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中间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大力中间业务发展的必要性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也称“表外业务”或“收费业务”,是指不构成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包括收取服务费或代客买卖差价的理财业务、咨询顾问、基金和债券的代理买卖、代客买卖资金产品、代理收费、托管、支付结算等业务。中间业务相对于传统业务而言,具有以下特点: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银行的自有资金;不承担或不直接承担市场风险;以接受客户委托为前提为客户办理业务;以收取服务费(手续费、管理费)、赚取差价等方式获得收益。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都是以存贷款为主,存、贷利差收入被作为主要获利渠道。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占到营业收入的80%以上,多家股份制银行的存贷比已接近75%的上限,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推进经营战略转型,转变盈利模式,拓宽收入渠道,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减少对存、贷业务的过度依赖。同时,由于宏观经济波动、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加强、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金融脱媒不断深化、同业竞争日益加剧,特别是在2008年宏观调控信贷紧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存贷业务面临重大不利影响和严峻挑战。而中间业务由于具有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且稳定、能够平滑和缓冲各类冲击、服务性和派生性强以及附加值高等特点,成为商业银行实施战略转型的首选方向,被各家商业银行视为继存贷业务之后的又一战略性支柱业务。此外,中间业务在满足客户需求、拓展客户资源、分散经营风险、提升公众形象、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能力、带动传统业务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发展所需。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观念落后。当前,虽然各家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但在经营观念上始终重视传统的存、贷业务,对中间业务的认识通常只是局限于将其作为推动存贷款业务发展一种辅助性业务,即所谓的“副业”。对中间业务在增加收入、抵御风险、调整业务结构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将其放在三大支柱业务的地位上来加以重视。更有甚者,认为中间业务影响了存贷款业务的发展而消极对待或抵制、排斥。
(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与国外商业银行的差距较大。2007年上市银行公布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数据为:招行17% 、工行和建行16% 、中行15% 、交行12% 、民生银行10%,其他上市银行均低于10%。(农行未上市,数据无法收集和比较。)再看国外银行的情况:目前,世界主要国家的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全部收入中的比重一般都在20%以上,许多国际大型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营业收入的50%左右,个别银行甚至高达80%。据统计,目前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全部收入中的比重,美国和加拿大平均为45%,欧洲国家为44%,澳大利亚等亚太国家为28%。经济越发达,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重越高,且呈不断增长之势。通过比较不难看出,尽管有2007年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代理业务和理财业务的爆发式增长,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得到快速发展,但与国外商业银行的差距仍然较大。
(三)业务范围狭窄,产品功能简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大体开始于1995年前后,起步较晚,加之我国经济体制处于转型时期,市场机制不健全,中间业务市场尚不完善,一些中间业务很难或根本没有办法开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虽然已经达到260种之多,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不收费的。目前市场上起主导作用的中间业务产品仅仅限于结算、代理收费等操作简单、技术含量较低、筹融资功能较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层次较高、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等智力密集型产品如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个人财务顾问、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发展较慢,提供的服务质量也不高。风险较高的衍生工具类业务几乎是一片空白。
(四)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不强。中间业务发展的基础是中间业务创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吸纳型和模仿型创新较多,原创型和再创型创新较少,较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技术含量低。创新的重点主要放在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科技含量少的品种上,而科技含量多、智能化程度高、不易模仿的创新较少。现有的创新产品大多是在传统存款、贷款、票据、投资、结算、担保等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缺乏期权、期货、票据发行便利等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以及各类组合金融产品创新。
(五)专业人才匮乏,营销、服务和管理滞后。中间业务作为一项新兴业务,其发展需要大批知识全面、经验丰富、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工程、企业管理、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的中高级人才。我国商业银行这方面的人才严重匮乏,没有一支具有系统性、综合性金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的专业人才队伍,特别是企业信用咨询业务、财务顾问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人才十分紧缺,无法满足业务迅速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从业人员都是一般的临柜人员,未接受专业培训,不能深刻全面理解中间业务内涵,不能以客户为中心展开综合营销和综合服务,不能对业务发展行为自觉进行规范管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发展质量和效果,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在营销方面,各家商业银行都通过向员工分任务或给手续费等方式,由员工把中间业务产品推销给客户,在这个过程中,为片面完成任务追求业绩而置业务发展质量、客户利益、银行长远利益于不顾的行为时有发生,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不仅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发展,也有损商业银行的信誉和根本利益。
(六)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大部分基层商业银行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管理开发中间业务,更没有科学、系统、严格的管理办法,整个中间业务还没有从传统业务中分离出来,甚至有的中间业务还没有进入事后微机系统进行监督,使前后台业务管理脱节,留下风险隐患。
(七)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引导规范。2001年发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和2002年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两个政策性文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间业务的发展,但严格的分业经营法律模式使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受到很大限制。中间业务大多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交叉经营的,涉及到银行与证券、保险等多个领域,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银行不得经营证券、保险业务,导致许多与之相关的中间业务产品无法办理,不利于中间业务的长远发展。
(八)收费低、收费难、收费政策不完善。一是服务收费价格偏低,有的收费只是象征性的,往往入不敷出,不能从中体现商业银行经营服务的性质。二是收费困难,阻力较大。随着金融同业竞争的加剧,在商业银行和客户进行市场谈判时,客户越来越占据有利和主动地位,特别是当地市场知名度高、资金实力雄厚、效益显著的客户,往往是商业银行竞相追逐的对象,这些客户往往也是中间业务的需求大户。但是,这些客户并没有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管理思考
本文2010-03-11 22:04:14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0557.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