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银行开展新业务的战略选择
当前,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等一系列农业产业政策的出台,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对象也围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在逐渐发生着变化,政策性金融的信贷业务也由只对国有粮棉企业贷款开始拓展到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等非国有粮棉收储企业投放信贷资金。这些针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以及加工企业等私营、个体经营者进行的信贷业务相对于农发行对国有粮棉收储企业进行的传统业务被称作农发行的新业务。这些新业务的开展给农发行带来了怎样发展机遇呢?在农发行的经营管理中应该怎样去迎接这些挑战呢?如何解决新业务中出现的问题呢?这是值得每一位农发行员工认真深思的问题。对农业发展银行开展新业务,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的思考和战略性的选择。
一、开展新业务之必然趋势
我国“十一五”时期发展县域经济的中心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标是:惠及农民、富裕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就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么巨大的资金需求只靠财政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归根结底还需要金融资金的投入和支持。在这种新形势下,农业发展银行开展新业务,既有自身业务发展的必然性,又有政策性银行商业化选择的必要性,还有着既落实国家的农业产业政策,又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可行性。
1、从农发行自身的发展看新业务开展的必然性。对国有政策性银行进行企业化调试,实行商业化经营,推行规范化管理,是国有政策性银行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把政策性银行办成更加贴近农民的银行的必然选择,是金融为经济服务的必然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农业发展银行新业务的开展是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社会基础和实践意义的。从理论上说,作为国有国营的农村金融机构,无论采取一种什么样的经营模式,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首要任务。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中国的经济由政府包揽转向政府扶持,由政策指导转向政策引导,由政策性金融补贴转向商业性金融渗透,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农业发展银行从只对国有粮棉收购企业贷款,逐步发展到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贷款,以及对农业产业链的贷款,继而逐步渗透和参与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支持和扶植。这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投入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政策性金融企业寻求自身发展必须拓展的新领域。从金融实践的成效来看,没有改革和发展,政策性金融就没有出路;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在市场经济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本领,金融企业在激烈的竞争浪潮中就难以立于不败之地。
2、从社会的发展趋势看新业务开展的必要性。政策性银行要不要开展新业务,怎样开展新业务,以及一旦新业务比重过大,是否会从根本上改变政策性银行的性质,这些问题是一直困扰着农业发展银行决策层的重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分析由农业发展银行发放的新业务贷款与其他商业银行发放的商业贷款有什么区别。从资金来源看,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公众存款,而农业发展银行的筹资渠道则包括货币发行、财政拨款和市场筹资等多个渠道,可用资金受制约的程度不一样;从对贷款对象的选择来看,商业银行有着从农村向城镇收缩的意向,而农业发展银行则有不断向农村渗透的发展趋势;从贷款的利率、时间、额度等方面来看,农业发展银行均比商业银行优惠、实际、有效。这就说明,农业发展银行开展新业务仍然带着政策宣传的气息,有着政策引导的味道,起着政策扶持的作用。
其次,要分析政策性银行开展新业务的内在动因与外部环境碰撞的发展趋势。随着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国家财政性政策补贴的范围正在逐步缩小;随着国有粮食企业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及其改制步伐的加快,政策性贷款的范围也不得不随之收缩;随着金融企业对不良资产防范和化解的力度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收息资本也不得不向新业务转移。这些变化,使农业发展银行的商业化经营由意向变为可能,由尝试变为拓展,由徘徊变为坚定。
第三,要分析开展新业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弱质产业。虽然有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多个金融投资机构,然而对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却一直得不到解决。随着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产品购销市场上多种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各种产业化经营正在迅速发展壮大。与农产品销售以及农民收入直接相关的不仅仅是传统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而是各种中小型粮棉收购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在农副产品的收购加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持,而商业性金融纷纷撤并网点,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萎缩,成为抑制新农村建设的掣肘。农发行作为服务“三农”的政策性银行,其根在农村,发展空间也在农村,其办行的宗旨就是为了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发行加大对新业务的投入。
3、从经营的实际成果看新业务开展的可行性。开展新业务是否可行,不仅要从理论上寻找依据,而且还要从实践中认真求证。从某市农业发展银行近几年信贷投放及收益的占比看,开展新业务形成的商业信贷及商业性收入有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2004年末,该行对新企业投放贷款1718万元,占当年累放贷款6.58%;2005年末,对新企业贷款3455万元,占当年累放贷款的15.14%;2006年截止10月末,对新企业投放贷款6585万元,占当期累放贷款56.44%。
从近几年的经营情况看,对新企业的信贷投入呈上升趋势,且该项信贷资金形成的收益占比逐年大幅攀升,至2005年末占贷款利息总收入的比重已近10%;从信贷资产质量上看,自从对新企业投放信贷资金以来,其贷款还本付息情况正常,资产质量状况良好。这一变异及发展趋势表明,新业务的开展使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和发展步入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我们能否有效地把握住这一机遇呢?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地思考信贷业务发生变化的原因,开辟新的发展溪径。
二、开展新业务之艰难境地
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业务,从放开到收缩,又从收缩到放开,有着艰难的历程,同时也存在着信贷载体的改革迟缓、金融企业自身的改革艰难以及对农村政策的调整还不适应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农业发展银行新业务的开展。
1、虽然主要农产品市场化牵着粮棉企业的鼻子走,但企业改革不够彻底。长期以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靠农发行贷款,亏损在农发行进行财务挂账,企业自身效益低下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农发行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每到收购季节对其投放信贷资金,但到年底往往难以实现预期的回笼,由企业亏损形成的财务挂账造成农发行大量的不良资产。银企经营效益低下。虽然随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段时期以来,国家通过一系列变革,解决了老粮、老人、老账等“三老”问题,大部分国有粮食企业得以轻装上阵,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但改革不彻底,企业经营与管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距甚远,企业的一些遗留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随着粮棉等主要农产品市场化步伐的加快
农业发展银行开展新业务的战略选择
本文2010-03-11 22:01:21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0392.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