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议农发行在县域经济发展资金供求中的地位及支持途径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0-03-11浏览:2073下载146次收藏

党的十六大和近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工作任务,这表明了发展县域经济,是当前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新的切入点,在全面推进小康建设中担当着重要任务。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大力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农发行责无旁贷。本文拟结合农发行的职能定位与行业优势,就农发行在县域经济发展资金供求中的地位及支持途径作些初浅的探讨,仅供参考。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资金供求的现状

1、县域经济融资能力有限,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现象较为突出。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尽管也是功能完备的经济体系,但毕竟是“小国寡民”,纳入和产出的能力同大中城市不可比拟,其中表现得较为突出的就是“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即融资能力十分有限。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作出了开发大西北、振兴东北、促进中部崛起等重大的战略部署,为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提供了机遇,但从现实中来看,无论是外来资本注入还是金融机构贷款,其资金投向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或信息、能源、电子等优势行业上,中小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在短时期内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2、优质贷款载体的缺乏和银行改革带来的负面效应,使金融机构面临“难贷款”的问题。从客观条件来看,受交通信息、人才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县域经济内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抵御力相对较强的优秀企业缺乏,特别是近年来国有和集体企业纷纷改制,民营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现有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低下,还款能力差,符合现代银行资金供应要求的新型企业群体尚未形成,致使金融机构出现了“有款贷不出”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县域金融机构经营网点不断收缩,贷款权限逐步上收,信贷服务功能日益萎缩,致使存贷差不断拉大,县域信贷投放总量远远低于存款增长总量的现象普遍存在。

3、县域资金外流严重,加剧了资金供求的矛盾。一是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吸收的存款增势迅猛且全部外流;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资金上存管理,抽走了相当部分的信贷资金;三是“打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成分,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县外循环严重;四是股票债券市场的发展、房地产市场的升温、居民投资理念的转变、储蓄存款利率的下调等,也是导致资金外流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农发行在县域经济资金供求中的地位

我国县域经济大都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近年来,农发行围绕“三农”,认真履行职责,为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在确保种粮(棉)农增收,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产品收购,是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关系到粮食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能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点,因此党中央高度重视。农发行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支持粮棉油收购作为基本职责和主体业务来抓,以高度负责的政治态度较好地履行了职责。从当初的定价粮到后来的保护价粮、最低限价粮以及国家、地方储备粮,农发行都是不遗余力地敞开资金供应,切实将国家的收购政策落到了实处。以某农业大县为例,该县农发行1997年成立之初的贷款余额只有5.4亿元,到2005年末已达到9亿元,净增3.6亿元,累放达到8.3亿元,每年平均发放9200万元,高居全县各金融机构之首,为全县“三农”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在培植和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上充当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浅议农发行在县域经济发展资金供求中的地位及支持途径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