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村信用联社体制改革取向探讨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0-03-11浏览:2099下载168次收藏

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取向问题不仅关系着党的农村金融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贯彻,关系着农村信用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作用及定位,而且关系着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金融杠杆能否得到有效发挥。确定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取向,应该根据目前农村信用社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引起问题的体制原因(深层次的)→研判体制改革的方向。

一、对农村信用社现状及成因的基本判断

应该说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支持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中,在各个时期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均指标大大落后于商业银行,在人均贷款、人均存款、人均有效资产、人均利润等方面与商业银行差距较大;二是技术手段落后,不少省市没有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不少偏远地区仍实行手工记帐;三是内部管理制度缺失,内控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案件风险较大;四是不良资产率、不良贷款率较高,资产损失严重;五是业务功能不全,业务创新滞后,难以满足城乡金融需求。

造成目前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就体制方面来讲,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形成:一是多级法人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的分散决策、低层次决策,一方面导致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另一方面造成巨大的信贷风险。这种情况在公司类法人客户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根据四川省农村信用联社有关统计,到2006年8月末,全省公司法人客户四级分类不良贷款率为18.57%,高于全部不良贷款率约3个百分点。从不良贷款的结构看大额贷款不良率集中化趋势明显,单户超过500万元的企业不良贷款额占到全部不良贷款额的26.2%。第二,由于各县级联社均是独立法人,而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及各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差异较大,处于大中城市的信用社经济实力较强,而边远落后地区信用社经济实力较弱。因此,在设备更新、网络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以致形成农村信用社在技术装备方面差异较大的现状。第三,由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信用社自律机制、内控机制较弱,道德风险时有发生。再加上本身制度规范不统一、不完善,因此造成管理粗放,经营风险较大,案件高发。此外,由于信用社高、中级管理人员属地化现象严重,培训不够,人员素质很难适应现代金融竞争的要求。

从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经历来看,过去由于授权过度,县级支行、二级分行都有较大的人、财、物、信贷等决策权,从某种程度上讲,由于这种分散决策,造成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也是比较严重的。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加强了一级法人体制建设,普遍实行决策权上收,以及制度创新、业务流程再造、内控建设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而目前信用社的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农村信用联社体制改革取向探讨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