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宏观调控的软肋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0-03-11浏览:2643下载146次收藏

中国的宏观经济已不可逆转地与世界经济的一举一动联系在一起,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无法忽略全球化状况下的市场压力。极具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在取得务实效果的同时,也延滞了微观市场基础的完善,这严重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有可能威胁经济增长的稳定及效率。
  香港金融界的一位资深基金经理向我感叹:“中国卖什么,什么跌价(如电脑);中国买什么,什么涨价(如原油);中国管什么,什么短缺(如油荒、电荒)。”这些感叹反映了中国在全球化、市场化条件下宏观调控及制度改革面临的新的挑战。
  改革开放的28年已经不可逆转地将中国的宏观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举一动联系在一起,因此,中国的汇率、利率及通胀等货币政策的制定不仅影响上海及香港的股市,甚至也波及了纽约及伦敦市场。另一方面,美国的利率及通胀、国际原油价格、制造业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以及外商在中国的投资都对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见,今天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不得不考虑国际及国内投资、消费、贸易的互动关系。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在《外部观察》连续写了七篇有关汇率、通胀及利率的文章之后才开始讨论中国目前宏观调控的问题。如果对汇率、通胀、利率的本质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根本无法理解宏观调控的复杂及挑战。
  宏观调控这个概念具有中国特色,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考虑的主要变量也是汇率、利率、通胀、失业率、财政赤字等,但一般不涉及具体的行业指导及行政控制政策。可是,在中国,如果只靠央行调汇率或利率及财政部的预算,可能无法达到稳定宏观经济的效果,因此,不得已,需要配上各部委共同协调并由国务院出面推出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
  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有时让外国专家大跌眼镜,但却不能说不符合中国国情。宏观调控的一些具体措施,经过层层智囊及官僚体系过滤及讨价还价之后,其大部分政策的效果往往是立竿见影,但有一些也可能与宏观调控的真正目的不太相符。这时,政府就会根据反馈回来的实际情况修改宏观调控政策,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这种务实的宏观经济决策传统成功地引导中国经济度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维持了每年平均9%的高增长,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策研究及决策经验与制度。
  但是,这种行政效率方面的成功与成熟也导致了一些系统性的问题:(1)市场往往过分看重政府的政策变化,国内外金融机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中国宏观调控的软肋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