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重塑农村金融体制的思考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0-03-11浏览:2081下载127次收藏

    摘要: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就是重构农村金融体制。针对农村金融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应从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战略性重构。

一、金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表现形式

目前,我国农村已初步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制。但迄今为止,上述三种金融的发育和建设都不甚理想。随着新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一体制对新农村建设的约束效应却日益凸现。

(一)商业性金融不愿涉足农村建设。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实施“抓大促重”战略,逐步从欠发达县域退出。同时,上收信贷管理权限,除一些小额质押贷款外,其他贷款权统一集中到省分行,使基层机构的贷款不断萎缩。更为不利的是,商业银行逐利性的秉性使其不愿将资金投入到期限长、见效慢、成本高、风险大的农业项目,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对农村建设投入逐年减少。

(二)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支持新农村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政治任务。除需要大量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发挥其特有的扶持功能。但目前我国惟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基本上只负责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仅限于单一的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的信贷服务,其他大量的政策性业务,如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并没有开展起来,其支持农业发展职能名不副实,极大制约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村信用社支农乏力。商业银行从县域经济逐步退出,把农村信用社推到了支农的前沿。但土生土长的农信社具有先天缺陷,如经济规模小,不良资产占比高,资金筹集难,科技力量薄弱,电子化程度低,结算手段落后,员工素质较差,等等。这使农村信用社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加大了农村信用社资金供需矛盾,农民贷款难问题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四)邮政储蓄分流,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失衡。由于邮政储蓄不办理贷款业务,转存人民银行的利润又很高,丰厚而无风险的利差收益成为邮政揽储的不竭动力。如某市邮政储蓄存款余额中,县及县以下机构存款占三分之一强。国家虽然下调了邮政储蓄向中央银行转存款利率,但邮政储蓄高速增长态势短期内仍未得到有效遏制,邮储总额还在继续上升。大量的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从农村流向城市,减少了农村的金融资源,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失衡。

  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缓慢的原因

近几年,有关农户贷款难、企业贷款难的呼声不绝于耳,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贷与不贷的问题,其实背后有着较为复杂的体制和机制原因。

(一)农村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不对称。农村的金融需求,从农户看,它是一种短期的、小额的、零散的、缺乏抵押担保条件的、需要非常及时灵便的金融需求;从农村经济组织看,农业企业一般规模不大,资产价值不高,可供抵押担保的物品不多。这些企业搞农产品加工,往往在旺季对收购资金的需求量大且集中,因其抵押担保能力的限制,资金缺口非常之大。再看农村的金融供给,基本上都是正规的金融机构、金融组织、金融机制和金融产品,资金上强调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安全性就是要有可以信任的足够的担保条件,而从流动性和效益性看,显然农村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资金的流动性要差一些。所以,这种相对正规的金融组织和金融机制所构成的金融供给与上述现实的农村金融需求对接不上,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这也正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总体效果欠佳、很难满足实践需要的根本原因。

(二)农业投资风险管理滞后。农业发展项目受自然条件、市场环境和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具有相当程度的风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重塑农村金融体制的思考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