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生态村给烟区带来了什么?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0-03-11浏览:2202下载226次收藏

傅宅科村位于山东省莱芜市东部山区,共有村民280户,776人,面积7.6平方公里,土地面积3200亩。该村从1998年开始种植烟叶,逐年增加,2007年被确定为莱芜市烟叶生产生态村试点,今年又被列入全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试点村。2008年全村植烟面积1544亩,实现烟叶总收入239万元,亩产值1550元,全村人均纯收入由种烟前的不足3000元增长到目前的6800元,由过去出名的穷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植烟专业村。

傅宅科村是莱芜市局(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局(公司)党组积极推进烟叶生产生态村富民工程重大部署,结合莱芜实际,以“烟农增收、烟叶发展”为目标,建成的生态村之一。实践证明,生态村富民工程不但实现了自身的良性发展,而且对烟区显现出了强大的辐射作用,对烟叶生产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一、傅宅科生态村的几点变化

(一)效益产出,改变了烟农的收入结构

长期以来,在像傅宅科村这样的莱芜东部山区,老百姓一直过着“打工+务农”的生活。近年来,在生态村建设的推动下,农民的种烟效益大大超过了原来的收入水平。以2008年为例,按一名成年男劳力年外出打工200天、日工资50元计算,年收入为10000元左右,加上种植花生、饲养家畜的收入(花生按5亩、亩产按300斤计算),家庭年毛总收入约在17000元左右;而如果种植15亩烟叶,总收入则在30000元左右(含补贴)。因此,近年来,很多外出打工者纷纷返乡从事烟叶种植,出现了大户带动小户、小户不断扩大面积的现象,从户均面积到整体规模都有所提升。

(二)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烟农的生产方式

莱芜东部烟区历来是“十年九旱”,大旱之年,连人们的基本饮用水都难以保障。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前,这一带流传着这样一段关于种烟用水难的顺口溜,“水在山下流,烟农岭上愁;推车背水越山沟,太阳东头到西头。”而现在,生态村建设彻底改变了老百姓种烟用水“肩挑手推”的落后面貌,以建设水池、塘坝、管网等中小型烟田水利设施为主,对村中的规划烟田进行水利设施配套,烟水、烟房、烟路、烟机等设施基本配套,基本实现了烟田旱能浇涝能排。现在,村里又有了新的顺口溜,一个是关于灌溉系统的:“自流水池依山建,万米管网紧相连;不用机器不用电,打开阀门就浇田。”一个是关于烟路和烤房的:“机耕道路条条连,农机开到烟田边;密集烤房排排站;烤烟省力又省钱。”傅宅科生态村建设的成就推动了周围邻村烟叶生产的发展,邻村种植面积大幅提升,全市规模化格局进一步加快。

(三)生态村建设,改变了烟村农民的生活状态

随着生态村的建设,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活状态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村委会有了崭新的办公室;建成了文化大院,村里有了活动的小广场;村办幼儿园不但从黑屋子搬进了新教室,而且冬天取暖设备由原来的炭炉子换成了立式空调。初步调查显示,村里95%以上的种烟户都配上了手机,冰箱、洗衣机等家电的普及率也在直线上升。短短几年,傅宅科村从无人问津的穷乡僻壤,发展成了周围小商小贩最“青睐”的村,形成了小贸易市场。这个原来“女远嫁他乡,男争相外出打工”的光棍村也成了“凤凰村”。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实现了从大街上晒太阳、打扑克到在文化大院里学种烟科技的转变。市政府领导在调研该村后说,在全市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方面,傅宅科生态村走在了全市农村的前面。

二、生态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实践表明,生态村富民工程,是与烟叶生产发展的全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态村建设在生产上实现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生态村给烟区带来了什么?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