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稳定种植规模 提高烟叶竞争力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0-03-11浏览:2827下载291次收藏

    稳定规模,提高烟叶竞争力,这是全国烟叶过去几年保持平稳发展的宝贵经验。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导致烟叶种植规模不稳、制约烟叶竞争力有效提高的潜在威胁在全国范围内还较为普遍地存在。如何进一步稳定烟叶种植规模和切实有效地提高烟叶竞争力,是烟叶工作目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内必须着力抓好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性工程。

    一、我国烟叶生产规模和竞争力现状

    1、烟叶生产规模

    1998年“双控”政策出台前,我国烟叶生产总体呈现一种周期性的波动状态,每过四五年就有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每次烟叶产量增减幅度都超过50%,有时甚至超过100%。起落幅度之大,在世界其他国家烟叶生产和我国其它农作物生产中都是少有的。这种波动不是由气候等自然条件引起的丰歉波动,而是由于烟叶价格政策、税收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缺陷导致的烟叶种植面积、产量、收购量的大幅波动。按全国卷烟产量3400万箱、原烟净出口10万吨计算,每年实际需要的烟叶收购量基本在165万吨左右。通过近5年的不懈努力,现阶段我国烟叶生产规模已控制在这一实际需要量之内。全国烟叶生产进入多年来最稳定的时期,烟叶库存量下降,产销基本平衡。但是,由于我国烟叶产区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大,稳定烟叶生产规模面临新的挑战,当前西南烟区生产规模扩大与黄淮烟区规模萎缩的压力同时存在。根据各产区具体情况,采取措施,保证各种风格卷烟原料的平稳供给,实现各产区之间烟叶生产的协调与持续发展,是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2、我国烟叶竞争力

    所谓“竞争力”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企业或一种产品创造增加值、保持持续发展的系统能力水平。“竞争力”在宏观上表现为国家(地区)的竞争力;在中观层次上表现为产业的竞争力;在微观层次上即表现为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我国烟叶竞争力除包含宏观和中观层面的涵义外,主要指产品的竞争力。因此,虽然影响我国烟叶竞争力的因素非常广泛,但主要取决于两个直接因素:一是生产成本,即价格方面的竞争力;二是产品的差异性(质量、性能、品种、服务等),即非价格竞争力。目前,国际上常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drcc)和显性比较优势(rca)两项指标比较一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据测算,1998~2002年我国烤烟生产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变化范围为0.46~0.53,表示获得1单位的外汇收入需投入成本0.46~0.53个单位。

    这期间国内资源成本系数(drcc)均小于1,表明利用国内资源进行烤烟生产,用于出口,其生产成本小于净外汇所得,生产可以增加外汇收入。同期我国烤烟生产的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介于1.25和2.25之间,表示中国烤烟生产具有比较优势。国内资源成本系数和显性比较优势的计算结果分别显示:1998~2002年我国烤烟生产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在上述烟叶竞争力指标计算过程中发现,一方面由于烟叶生产周期长、环节多、难以机械化,劳动力成本占烟叶生产成本的比例较高,因此劳动力价格低是我国烟叶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在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上,我国烟叶竞争力的提升仍然有着较大的空间。

    二、影响规模稳定和烟叶竞争力提高的主要障碍

    1、烟叶需求特性与供给特性差异较大,导致烟叶生产的周期性波动和烟叶市场的供需失衡难以完全避免。

    首先,烟叶需求属于卷烟的引致性需求,在不考虑进出口因素的情况下,其需求总量主要由国内卷烟生产总量决定。由于现阶段全国卷烟市场已基本饱和,烟叶需求量因此也将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但作为一种农产品,烟叶生产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多种因素影响,其供给总量会围绕常年产量上下波动,这难以避免会与相对稳定的需求总量发生一定幅度的偏离。

    其次,卷烟生产工艺和原料配方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较强,而烟叶生产因受土壤、气候、光热等自然因素和烟草植株生物特性影响,其可控性和稳定性相对较弱;加之烟叶需求主体(卷烟工业企业)相对集中而烟叶供给主体(农户)高度分散,结果使得烟叶市场存在较为普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上述两方面的综合作用将导致烟叶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可能出现较大偏差。

    第三,作为一种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相互交织的农产品,烟叶的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差别很大,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结构上来看,烟叶供给的调整总是相对滞后于烟叶需求的变化。正是由于烟叶需求特性与供给特性存在上述客观差异,势必导致烟叶生产的周期性波动和烟叶市场的供需失衡难以完全避免,这给稳定规模和提高烟叶竞争力客观上设置了一些困难和障碍。

    2、烟叶生产要素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着某些瓶颈性约束,制约着烟叶质量和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

    一是可用耕地高度稀缺,制约着烟叶用地的合理轮作和适度休养。由于相当部分主产区人均耕地少,使得烟田连作和对耕地的掠夺性利用现象普遍发生,土壤环境破坏严重。例如在河南的许多地区,由于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导致当地麦烟套种、薯烟套种十分普遍,耕地的复种指数很高,这不但使烟叶质量深受影响,而且造成了土壤质地的不断恶化。另外,由于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渠道不通畅,致使烟叶种植难以实现规模化集中。虽然近年来一些地区在发展大户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从总体情况来看,现阶段烟叶生产的分散化和细碎化特征仍然十分明显。如根据经验估算,每户种植规模在10亩以上方可发挥较好的规模效应;但从23个重点分公司的调查情况来看,2003年户均种植规模都远未达到这一临界水平。如户均种植规模最大的是山东潍坊和贵州黔西南,分别为5.3亩和5.2亩;但云南9个重点分公司的平均户均种植规模均在3亩以下,其中楚雄仅为1.9亩,曲靖仅为2.2亩。

    二是生产投入较为紧缺,基础建设较为滞后。许多地区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要保证烟叶生产的优质、稳产和高效,除了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保障外,每亩烟叶还必须有300元左右的物资投入;但从调研结果来看,许多地区事实上远未达到这一临界投入水平。如河南多年来每亩烟叶的物资投入仅在100~150元之间,其中烟草公司投入约占30~35%。另外,由于利益关系不顺和投入资源匮乏,许多地区的基础建设仍较为滞后,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脆弱。特别是黄淮烟区,由于基础建设滞后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每年都要损失接近10%的烟叶量。

    三是烟叶生产和经营主体的素质有待提高。虽然各地都有较为庞大的烟叶工作队伍,但从推进烟叶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大部分人员的思想观念、业务水平和学习能力都有待提高。譬如2003年贵州县以下烟草技术人员共有4618名,其中无学历、无职称的技术人员高达2555名,所占比例为55.3%。至于广大烟农,其素质水平更是参差不齐,许多农户基本靠有限的经验在种烟;由于为数众多的烟农识字率较低和学习能力较差,这极大地阻碍了新科技和新技术在烟叶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在上述几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导致部分重点产区烟叶质量水平较为低下。如在河南许多地区尤其是豫中地区,普遍存在烟叶成熟不足、颜色暗、弹性差、油份少、烟碱高、杂气大、含钾低,部分烟叶的氯离子含量偏高、燃烧性不好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烟叶竞争力的有效提高。

    3、烟叶市场化程度较低,烟叶工作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一是许多烟叶从业人员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淡薄,思想观念较为陈旧。许多地区对自己能种什么样的烟叶是比较清楚的,但对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烟叶却知之甚少,其产品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产品质量风格不突出,工作目标过分侧重于“完成生产计划”,而没有把“满足市场需求”放在应有的位置。

    二是烟叶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在许多地区,虽然烟叶对当地经济具有重要影响,但以烟叶为主导的农村产业结构并未形成,烟叶生产仍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状态,烟农也处于集育苗、种植、病虫害防治、烘烤、交售等各环节于一身的“小而全”状态。另外,在烟叶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过程中,许多地区仍以经验和习惯为主导,缺乏比较科学的技术规范或行业标准,对生产过程的跟踪管理非常薄弱。

    三是烟叶生产的宏观调控大多依靠计划和行政手段,经济手段运用较少,价格杠杆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调节作用。从过去几年的实践情况来看,烟叶宏观调控在依靠计划和行政手段实现“总量控制”方面是较为成功的,但在发挥经济尤其是价格杠杆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方面却显得相对薄弱。

    4、部分烟叶重点产区种烟效益比较优势不明显,部分“优质烟农”和“优质烟田”不断退出烟叶生产。总体来说,在现阶段及未来较长一个时期内,烟叶仍是许多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在当地社会经济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稳定种植规模 提高烟叶竞争力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