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我国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0-03-11浏览:2365下载241次收藏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烟叶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正常年份我国烟叶种植面积在一千五百万亩左右,按户均3亩烟叶计算,全国有五百多万户、二千多万农民的一部分收入,来源于烟叶生产的经济收益。如何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在发展烟叶生产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在烟叶生产与环境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保护烟农利益,增加烟农收入,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是烟叶生产、管理工作需要认真调查研究、大胆改革创新、不断实践完善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烟叶生产、管理工作,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把烟叶生产融于大农业的范畴全盘考虑、统筹规划,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快调整烟叶生产布局,提高全国烟叶生产的集中度;要瞄准世界烟叶生产先进水平和质量目标,制定近期和长远的生产、管理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赶超目标,积极整合科技力量,大力推行“科技兴烟”战略,建立起强有力的技术推广体系;努力拓宽烟草部门为烟农服务的领域和层面,提升服务质量,增加烟农收入;要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不适应烟叶生产的技术标准和相关经济政策,把我国从烟叶生产大国建成烟叶生产强国。

  结合目前我国烟叶生产现状,笔者提出以下思路和设想:

努力提高烟叶生产的集中度,建立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

  烟叶生产是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必须实行优胜劣汰,而要生产出品质优良、可用性强的烟叶,首先要选择最适宜的生态环境。目前我国烟叶生产布局极其分散,全国有22个省区市、152个地市州、532个县种植烟叶。国家烟草专卖局近几年来虽然不断加大全国烟叶生产布局的调整力度,但仍然有一些不适宜生产烟叶的产区为了获得农业特产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不愿意减少和放弃烟叶生产。这些不适宜区生产的烟叶,由于品质差,市场走销不畅,长期形不成规模效益,烟叶经营部门也无力扶持烟叶生产。因此,零星分散产区的烟叶生产、质量水平长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全国烟叶整体水平和集中度的提高,拖了生产布局调整的后腿。对此,笔者建议国家局拿出关闭小卷烟厂和挂杆复烤厂的决心,采取政治的、经济的办法,限期淘汰烟叶年产量不足1000吨的烟叶生产县,淘汰那些烟叶品质差又无销路的烟叶生产县,把烟叶生产向生态环境优良的适宜区和种烟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地方转移,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国烟叶生产的集中度。

  在合理生产布局的基础上,要制定优质烟叶产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把烟叶生产融入大农业统筹规划,建立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积极采取改良土壤、防止土壤板结的有关措施,防止污染生态环境;同时要严格烟叶残体的管理,做到集中消毒掩埋,净化烟区环境;要坚持轮作制度,注意前茬作物品种的选定工作,严格控制施肥量和施肥品种,防止施肥不当可能对烟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对烟叶防治病虫害使用的农药,要限定使用品种、规格,强化管理,防止超范围、超剂量施用,以免造成烟叶中农药残留超标;要十分珍惜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实现“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

按照烟叶品质类型划分产区,确立先进的管理体系

  要使我国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遍地开花”的生产格局,彻底转变思想观念,真正把烟叶生产作为商品生产去组织实施。为此,要瞄准世界烟叶生产先进水平,努力提高我国烟叶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要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卷烟的类型和风格,确立我国不同烟叶产区的品质类型和香气风格,把烟叶产区划分为调香型、调味型、填充型烟叶或主料烟、半主料烟和填充料烟烟区,以此进一步确立不同烟叶产区的发展方向和质量追求目标,避免烟叶产区在生产技术上的雷同和在烟叶质量上的盲目追求,真正把烟叶质量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对生产不同类型和不同香气风格烟叶的产区,要制定不同的烟叶质量标准和与其相配套的生产技术规范以及科学的管理办法,把生产业绩优劣与烟叶生产收购数量挂钩,生产水平高、商品质量信誉度好的产区,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增加生产收购数量,反之则可减少,把生产、收购量作为一个浮动指标。

  生产实践证明,良好的烟叶生产技术措施,要靠完整的技术推广网络去落实。当前我国烟叶种植水平参差不齐、烟叶整齐度不好、烟叶均一性差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技术方案的到位率低,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落实到千家万户。究其原因,除生产组织形式落后外,归根到底是生产管理工作跟不上去,管理办法不科学。因此,在烟叶产区必须推行科学的管理办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技术推广体系。当前有的烟区试图把工业生产iso9000管理方法引入烟叶生产管理,有的产区在推行“户籍化”管理,有的产区通过组织“烟叶生产合作社”或“烟农协会”来提高烟叶生产组织化程度。这些管理办法和管理形式的推行,都是烟叶生产管理工作的进步。近两年来,德孟、环球、大陆等跨国烟草公司,在云南曲靖、保山、大理等地推行的是gap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与国际接轨的优质烟叶管理体系,内容全面、要求具体、方法科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烟叶质量追踪管理,对烟叶生产收购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建议有条件的烟叶产区学习和推广gap管理,以此全面提高我国烟叶的生产、管理水平。

整合科研机构和技术力量,组织强大的技术推广网络

  我国目前从事烟草生产研究的科研单位和技术力量不少,但比较分散,形不成工作合力,对烟叶生产的基础理论研究的较少,从事实用技术推广的较多。有些科研项目重复研究,各自上报科研成果,而且成果转化率较低。要提高我国烟叶生产的竞争力,需要大胆整合目前的烟草科研机构和科技力量。建议国家局从实施“科教兴烟”战略的高度出发,认真研究和提出整合方案,把从事烟草研究的人员和研究课题相对集中起来,结合烟叶生产实际,列出不同时段的研究课题,分工负责,相互协作,攻克生产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对特别重大而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可以调集精兵强将打“歼灭战”。

  与此同时,还要认真解决科技部门经费开支和科技人员待遇问题,保证项目的必要开支。解决的办法有二个途径:一是从烟叶销售收入中定额提取一定比例,把提取的资金上缴国家局统一管理使用;二是恢复过去“烟叶生产技术改进费”的办法,即由县公司从烟叶销售收入中定额提取一定比例,逐级解交给分公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对我国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