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文章出新浅论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0-03-11浏览:2111下载216次收藏

    编者按 在与行业通讯员朋友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掌握新闻写作技巧”,“文章怎样出新”。在近期本报举办的业务培训班讲座上,大众日报原副总编辑、齐鲁晚报第一任总编辑于冠深先生就新闻如何出新等内容,做了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讲授。这些经验和技巧同样值得行业通讯员朋友借鉴。本版特刊发于冠深先生的讲稿,以期与广大读者共同学习、思考。

    我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做人不妨随和,为文务求出新。”

    各人性格脾气不同,做人的自我要求和风格就不一样。在我看来,做人是应该或可以随和一些的,不一定太过另类,特别是在非原则问题上,没必要过于较真,应该“不同而合”。为文也就是写文章就不同了。你不写文章便罢,要写就一定出新,别出心裁。相对于别人来说要出新,相对于自己已经写过的文章,也要出新。下面,我讲五个题目:三“么”一“悟”一“秘诀”。“么”是“为么”“什么”“怎么”的“么”,“悟”是“悟性”之“悟”,所谓“秘诀”,最后再说,暂且秘而不宣。

为么要出新 

    为文出新,首先,或从根本上说,是由文章的功能决定的。文章的作用是教化。人写了文章要发表——不发表的除外——目的是要给人以启发、诱导和影响,使人向善、正直、理性、智慧,等等。既然如此,那就必须有出新的东西,不然就达不到目的。就新闻而言,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引导的过程也就是教化的过程,至少是有教化的目的在其中。报纸刊登消息,固然是传递信息,却并不是什么信息都传递,而是选择那些对人们有正面意义的信息来传递。当然也传递坏消息,例如报道事故。传递坏消息也不是为传而传,更不是幸灾乐祸,通常都有让读者接受教训的用意。让人接受教训,显然也是教化。报社是宣传部门,任务是通过办报纸发文章做宣传。宣传的目的,说到底就是教化。

    在我看来,不出新的东西不能够叫做文章。或旧调重弹,陈谷烂糠;或随便一写,胡写乱写;或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不提供新的东西,不给人以启发,不起教化作用,没有教益可言,只可以叫做文字。所以我说,写文章出新是由文章的功能决定的。

    其次,为文出新也是写文章者所以写作的动力和乐趣所在。人是需要表达以至于倾诉的。一个人脑子里空空如也,或者既没有输入也没有产生先前所没有的东西,他不会有表达和倾诉的欲望。当他需要表达以至于倾诉的时候,大抵是头脑里有了过去没有的信息、故事、想法、认识等的时候。口头上的表达倾诉是说话。诉诸笔墨的表达倾诉便是文章。这样说来,文章这东西,至少对作者而言,它原本就自自而然是新的信息、故事、想法、认识等的载体。(为什么小道消息往往能迅速传播?第一,小道消息新鲜;第二,掌握者乐意传播。掌握者所以乐意传播,想来就在于小道消息新鲜。)所以说,出新是文章作者的写作动力。

    不仅只有在有着谈得上出新的内容可写的时候,作者才有写作的动力,而且,只有在有着谈得上出新的内容可写的时候,写作才能够给写作者带来乐趣。过去我曾说过,我在当评论员的时候,有时是有的写而写,有时是没的写也写,有时是愿意写而写,有时是不愿意写也写。所谓不愿意写也写的时候,大抵是没的写也写的时候。每当这种时候,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深感写作之苦,是一种没蛋可下硬下之苦。反过来说,所谓愿意写而写的时候,大抵是有的写而写的时候。自然也绞脑汁,但是不用太过冥思苦想,即使冥思苦想,也是在如何准确、精到、优美表达意义上的冥思苦想,不觉其苦,乐在其中,是有蛋可下力求下个大蛋、好蛋之乐。

    也许有的同志会说,报纸天天出,一天多少个版,哪有那么多新东西可出?事情的确是这样。不过,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你总得以高标准要求,总得向相对高一些的目标前进,不能把标准放低或放得太低。譬如射箭,你总得瞄着靶心,争取十环的成绩。箭箭都瞄靶心,固然难以箭箭都射十环,但是有可能射中十环、九环、八环、七环、六环,假如你说反正我不能箭箭都射十环,干脆连靶心也不去瞄了,就瞄靶子的边缘,结果可想而知。努力向高标准努力,即使达不到标准,也一定会比一上来就低标准不努力的结果要好。

    就办报纸的同志的本职业务而言,只能说力求出新。至于办报纸的同志在业余时间写本职业务范围以外的文章,比如写点杂谈,写篇散文,以及像我这样既没有写作任务,也无须为稻粱而谋,惟兴之所之才写点什么的人,那是一定要在有新可出的时候,起码是自己认为有新可出的时候才动笔的。由于个人的视野有限,尽管自己认为是出新的东西,不一定真就是出新的东西,然而只有自己先觉得是出新的东西,才有可能就是出新的东西。假如连自己都不觉得多多少少地有新可出,自然就更不会是真正出新的东西了。

 什么是出新 

    所谓出新,从写文章的人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写自己的独特发现或经历的事件、场景、故事、人物,有着独特感悟和思考的认识、看法、观点、理念,以至于思想、理论、学说,要给读者点新的东西(概括地说):或者是新事物,或者是新感受,或者是新认识。新事物是满足读者闻知上的需求,新感受是满足读者情感上的需求,新认识是满足读者认识上(明理)的需求。

    报纸是新闻纸。就报纸新闻的体裁而言,是消息、通讯和评论三种。什么样的消息是出新的消息?读者闻所未闻的消息才是出新的消息,所以要出读者闻所未闻之新。什么样的通讯是出新的通讯?动人心弦(感人)的通讯才是出新的通讯,所以要出动人心弦(感人)之新。什么样的评论是出新的评论?启人心智的评论才是出新的评论,所以要出启人心智之新。

    我现在看报纸,大体说来就是有选择地翻翻副刊,看点知识性的东西,以致对于近期和当下报纸上有什么好的消息、通讯、社论和评论员文章,说不上来。所以,我今天的讲法,是吃老本式的讲法,所谓三“么”一“悟”一“秘诀”,是对久矣乎存于脑子里的想法的粗略归纳、整理;所举例子,也基本是尘封在脑子里尚未完全忘记的过去的篇目----

    出新的消息。在我的记忆当中,《大众日报》有一篇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内容是济宁发现了一个大煤矿,决定不挖而留给后代(这个例子时间不久)。这是人们过去没有听说过的事情,主题也是比较大的,有资格获得一等奖,可谓出读者闻所未闻之新的消息。当年,《齐鲁晚报》有篇揭露“法轮功”的消息发表以后,一些人跑到大众日报门前静坐。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好像曾有领导同志认为报纸捅了娄子,如何如何。后来“法轮功”被国家取缔,那篇当初被认为捅了娄子的消息,获得全国新闻一等奖。这篇消息所以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就在于是它开了揭露“法轮功”的第一腔,或曰,是它最早正确地揭露了“法轮功”。(因为是第一腔,因为早,话说在国家说话之前,所以才有可能被认为是捅了娄子。)开第一腔的东西就是出新的东西。

    出新的通讯。新华社记者穆青等同志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人至深,被视为新闻通讯的经典之作,当然是出新的通讯。顺便说及,对于这样的经典之作,干新闻又特别是常写通讯的同志,也许应该好好研究一番才是。仅凭读过的印象说话,这篇通讯所出的最大之新,或曰在总的方面的出新,是树立了那个时代县委书记的光辉榜样。时至今日,提起党的领导干部的楷模,还把焦裕禄放在前头。

    总的来说,推出了一个时代的典型是出了个很大的新。在这个大新的背后或曰下面,从写作的角度探求,必然还有这样那样具体方面的出新。就我想到的而言,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是细节出新。过去我说过这样的话:评论实质是见识,通讯感人靠细节。没有好的细节的通讯,绝对不会是感人的通讯。有人说,小说就是在小处说说。我理解,这就是说要在写好细节上下功夫。在这个意义上说话,通讯也要在小处说,在写好细节上下功夫。所有的好细节,全都是一定环境下面独特的个性化语言、行为、动作等,换言之,也即全都是出新的细节。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文章出新浅论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