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改进和完善基层劳动工资统计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0-03-10浏览:2075下载180次收藏

    劳动工资统计是从数量方面对劳动关系提供总体监测和情况反映。其数据是党政领导相关决策的重要参考,是社会各界分析观察社会和谐程度和国民收入分配公平公正合理性的主要依据。劳动工资统计数据是否准确,是否贴近民生实情,直接影响党政领导相关决策时的判断,影响公众对社会经济的观察和分析。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劳动工资统计数据越来越敏感。同时随着经济市场化、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劳动工资统计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方式方法及制度已滞后于新形势的发展,不能提供监测反映劳动关系的实情。因此,基层劳动工资统计的改进和完善已成当务之急。

基层劳资统计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工资统计方法制度有待健全

    一是统计指标简单粗略。现行报表只设计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总额两个总量指标,而缺失反映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的结构性和动态性指标,缺失反映基层企事业单位劳动关系的内容。指标设置、指标定义不符合国际通行标准。二是服务定位单一。一直来,劳动工资统计的数据与cpi一样,主要为国民经济统计核算服务。单一的服务定位越来越滞后于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和党政领导、社会各界的需求。三是数据采集模式局限。全面报表,层层汇总数据采集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不能贴近反映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变化的巨大活力和劳动关系深刻变动的新趋势,数据难显民生实情。实践上导致劳动工资数据供需矛盾:一方面是大量的粗放的劳动工资统计数据;另一方面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需要的精准的劳动工资统计数据提供不出来,无法对相关政策效果进行精确分析。

    (二)劳动工资统计对象范围尚须全面拓展

    目前劳动工资统计一般只涵括国有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城镇在岗正式职工,统计口径内的职工人数,其实仅为所有职工人数的1/3左右,并未包括大量存在的个体工商户和中小私营企业。他们的从业人员及其劳动报酬情况怎么统计,如何在个体工商户和中小私营企业伸展劳动工资统计监审,成了当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实践面临的新问题和要解决的新课题。

    (三)劳资统计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和谐社会建设要求

    和谐社会建设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和谐的劳动关系得到实现,即实现社会公平,分配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工资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与公平和效率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也最能体现劳动关系和谐程度。而现行劳动工资统计缺失反映劳动工资高低差距水平的变量过程指标和比例关系指标。统计数据无法反映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公众诉求强烈的和谐和公平的真实状况。

    (四)基层企业事业单位对劳动工资统计重视不够

    首先,对劳资统计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多种原因,基层企事业单位往往把劳动工资统计简化为本单位从业人数和工资总额两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而没有放在市场经济和和谐社会建设条件下,从对本单位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和单位员工职业规划的立场来思考和认识。其次,劳资统计力量弱化。目前大部分基层企事业单位把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混杂在各种事物性的工作中没有专门化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改进和完善基层劳动工资统计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