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府副调研员在县委、县政府2010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分管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县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各级各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农村好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农业生产制约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应对举措,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2.45亿公斤,同比增10.6%。二是在农民工大量返乡、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的态势下,千方百计开辟增收渠道,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42元,同比增长15%。三是在各方面支出需求大量增加的背景下,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农村民生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四是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任务重、农村工作急事难事多的形势下,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农村改革有了新的突破。五是积极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回顾2009年的农业农村发展,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一是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及时采取加强“三农”的重大举措,着力化解宏观经济变化和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在困难条件下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口及涉农部门认真履职,各部门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了社会各界共推“三农”发展的生动局面。三是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极大的调动了全县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发展的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基础脆弱、科技薄弱、后劲不足的问题凸显,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二是就业压力大、务农效益低,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三是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气象灾害突发频发重发,如何趋利避害,做到科学防灾、主动避灾、有效减灾,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四是全县农业龙头企业量少质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不高。面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
二、求实奋进,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对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巩固经济回升基础,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创造良好条件意义重大。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县政府十五届三次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突出“强基础、保民生、稳生产、促增收”这个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产业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主线,以统筹城乡发展和培养新型农民为途径,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贡献。
主要目标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8万亩,力争粮食总产达到2.58亿公斤以上,畜牧业产值15亿元,林业产值3.8亿元;改造中低产田6万亩、中低产林5万亩;种植10万亩泡核桃、2万亩油茶果、10万亩速生丰产林;培训农村劳动力1.6万人,新增转移就业8000人,农村劳务产业收入达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8%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重点要强化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强化粮食生产,保证供给安全。一要稳定种植面积。严格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品质、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要求,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调优种植结构,调整茬口衔接,扩大复种指数,挖掘面积潜力,保证粮食播种面积78万亩、粮食总产2.58亿公斤以上的目标顺利实现。二要保证农产品安全。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生产基地建设。扩大无公害产地面积,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三品一标”认证、监管及专项检查。稳步推进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抽检工作,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定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进行监测。深入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水产品药物残留等专项整治工作。三要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强农惠农政策,全面实行“一折通”,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要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逐步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一要围绕产业搞研发。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切实加大对农业适用新技术、新措施和新品种研发推广投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力争每个产业都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二要突出重点抓示范。大力推广普及良种和各项集成配套技术,在更大规模、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高产创建活动,扩大科技应用覆盖面,提高科技贡献率。抓好1万亩生姜、2000亩苡仁、2000亩大棚蔬菜、2000亩三七、5000亩玉米地膜覆盖等五大高产高效栽培示范样板。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及配套综合技术42万亩、农作物间作配套种技术38万亩、多年生高效经济作物配套综合技术20万亩、水稻钵盘育秧及抛摆秧技术2.5万亩、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0万亩、马铃薯高垄双行栽培技术1.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60万亩、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10万亩、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技术34万亩等九项重点农业科技措施。三要加强培训提素质。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农业部门要及时研究确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组织编印手册、明白纸,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搞好科技培训,实现人员、技术、品种、物资、信息“五入户”,扩大农业实用技术覆盖面,辐射带动大面积生产,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科学种田水平。四要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着力在深松整地、秸秆还田、水稻育插秧等环节加快机械化步伐。积极争取600万元以上中央财政购机补贴专项资金。力争完成农机作业面积28万亩,新增农机动力1000万瓦特,培训农机操作手300人。五要加快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气象服务农业农村工作水平。
(三)强化培育扶持,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要求,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一要扶龙头建中介。坚持“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以全县现有的21家农业龙头企业为基础,采取一系列“扶优、扶强、扶大”龙头企业的措施,重点引进、培育带动农户能力强、科技开发能力强、加工增值能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合作组织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在农户、企业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二要兴产业建基地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分管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县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各级各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农村好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农业生产制约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应对举措,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2.45亿公斤,同比增10.6%。二是在农民工大量返乡、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的态势下,千方百计开辟增收渠道,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42元,同比增长15%。三是在各方面支出需求大量增加的背景下,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农村民生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四是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任务重、农村工作急事难事多的形势下,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农村改革有了新的突破。五是积极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回顾2009年的农业农村发展,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一是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及时采取加强“三农”的重大举措,着力化解宏观经济变化和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在困难条件下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口及涉农部门认真履职,各部门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了社会各界共推“三农”发展的生动局面。三是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极大的调动了全县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发展的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基础脆弱、科技薄弱、后劲不足的问题凸显,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二是就业压力大、务农效益低,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三是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气象灾害突发频发重发,如何趋利避害,做到科学防灾、主动避灾、有效减灾,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四是全县农业龙头企业量少质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不高。面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
二、求实奋进,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对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巩固经济回升基础,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创造良好条件意义重大。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县政府十五届三次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突出“强基础、保民生、稳生产、促增收”这个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产业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主线,以统筹城乡发展和培养新型农民为途径,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贡献。
主要目标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8万亩,力争粮食总产达到2.58亿公斤以上,畜牧业产值15亿元,林业产值3.8亿元;改造中低产田6万亩、中低产林5万亩;种植10万亩泡核桃、2万亩油茶果、10万亩速生丰产林;培训农村劳动力1.6万人,新增转移就业8000人,农村劳务产业收入达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8%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重点要强化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强化粮食生产,保证供给安全。一要稳定种植面积。严格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品质、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要求,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调优种植结构,调整茬口衔接,扩大复种指数,挖掘面积潜力,保证粮食播种面积78万亩、粮食总产2.58亿公斤以上的目标顺利实现。二要保证农产品安全。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生产基地建设。扩大无公害产地面积,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三品一标”认证、监管及专项检查。稳步推进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抽检工作,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定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进行监测。深入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水产品药物残留等专项整治工作。三要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强农惠农政策,全面实行“一折通”,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要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逐步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一要围绕产业搞研发。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切实加大对农业适用新技术、新措施和新品种研发推广投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力争每个产业都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二要突出重点抓示范。大力推广普及良种和各项集成配套技术,在更大规模、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高产创建活动,扩大科技应用覆盖面,提高科技贡献率。抓好1万亩生姜、2000亩苡仁、2000亩大棚蔬菜、2000亩三七、5000亩玉米地膜覆盖等五大高产高效栽培示范样板。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及配套综合技术42万亩、农作物间作配套种技术38万亩、多年生高效经济作物配套综合技术20万亩、水稻钵盘育秧及抛摆秧技术2.5万亩、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0万亩、马铃薯高垄双行栽培技术1.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60万亩、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10万亩、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技术34万亩等九项重点农业科技措施。三要加强培训提素质。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农业部门要及时研究确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组织编印手册、明白纸,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搞好科技培训,实现人员、技术、品种、物资、信息“五入户”,扩大农业实用技术覆盖面,辐射带动大面积生产,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科学种田水平。四要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着力在深松整地、秸秆还田、水稻育插秧等环节加快机械化步伐。积极争取600万元以上中央财政购机补贴专项资金。力争完成农机作业面积28万亩,新增农机动力1000万瓦特,培训农机操作手300人。五要加快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气象服务农业农村工作水平。
(三)强化培育扶持,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要求,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一要扶龙头建中介。坚持“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以全县现有的21家农业龙头企业为基础,采取一系列“扶优、扶强、扶大”龙头企业的措施,重点引进、培育带动农户能力强、科技开发能力强、加工增值能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合作组织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在农户、企业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二要兴产业建基地
县政府副调研员在县委、县政府2010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3-03 11:17:24发表“指导讲话”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4663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