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液化石油气气瓶安全问题探讨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09-10-08浏览:2767下载279次收藏
现状:全市现有液化气气瓶27万多只,液化石油气充装站11家,液化石油气销售门市约255户,液化石油气瓶遍布城乡千家万户。气瓶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市民用气安全,事关民生安全大事。
        2009年3月,根据举报和社会反响,我们组织开展了全市液化石油气瓶安全检查(范围主要是城镇和城郊结合部),从68家充装站和销售门市的4234只气瓶(其中饱瓶2055只)中,查获超期气瓶1244只(其中饱瓶189只),报废气瓶11只(其中饱瓶2只),不符合安全使用要求应当作报废处置的“螺丝瓶”220只(其中饱瓶121只)。按总量计,超期、报废和安全规定禁用的螺丝瓶(统称,废旧气瓶。下同)占检查基数的34.8%;按饱瓶计,占15.18%,凸现了液化石油气气瓶安全存在很大隐患和安全风险,危及民生安全。
        一、液化石油气瓶的主要特点
        液化石油气瓶作为燃气包装物,承受着较高的内压力,且随着环境温度变化压力会增高,有气瓶爆炸的危险;瓶内气体具有燃爆危险性,当气瓶泄漏或使用不当,泄漏气体与空气混合比达到爆炸极限时,会引起气体爆燃或爆炸。液化石油气瓶总量大、分布广,流动性强,产权难固定、很难界定。作为民用清洁燃气,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和公众场合。
        二、安全监管难点
        1.多头监管,难形成合力。液化石油气使用安全涉及充装、运输、销售、使用、气瓶及气瓶安全检验等多个环节,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制约。质监部门负责气体充装、气瓶和气瓶安全检验的监查;建设部门管规划和经营;交通部门管运输和危险品押运;其他还涉及工商、消防和安监等部门。长期以来,各部门各自为政,缺少有效合作与联动,缺乏信息交流与沟通,形不成监管合力。
        2.充装和销售单位法规观念和安全意识淡薄。利益驱动,恶性竞争,掺杂使假,蒙骗欺诈,向用户乱收气瓶安全检验费,攫取消费者安全和经济利益来换取经营利润,诚信缺失。
        3.公众缺乏气瓶安全常识,辨识能力差,维权意识不强,未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4.我市气瓶安全检验环节失控,外地检验机构乱作为而当地检验机构又疏于监管,外地废旧气瓶流入我市,大量废旧气瓶充斥市场,使得我市2004年通过气瓶普查整治建立起来的“管理规范,流转有序,杜绝废旧气瓶”的安全监管机制受挫严重。
        5.违法充装和违规经营者手段老到而隐蔽。深夜充装、运输,异地藏瓶,打时间差,窜通一气,攻守同盟等逃避检查的手段层出不穷。
        四、问题剖析
        1.对社会层面的宣传引导不够广泛深入,缺少主流舆论引导和公众安全诉求的社会基础。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液化石油气气瓶安全问题探讨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