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加强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 确保人民群众医疗卫生安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09-10-07浏览:2941下载213次收藏

根据《市卫生局党委委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方案》的安排,结合本人分管的工作,通过走访群众、和医务人员座谈等形式,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管理,确保人民群众医疗卫生安全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医疗资源状况

目前我市共有县级以上综合医院5家(其中:三级乙等医院l家,二级甲等医院4家),中医医院3家,妇幼保健站2家,中心血站1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6家,乡镇卫生院12家(其中:中心卫生院4家),个体诊所319家,村卫生所(室)178家。医院和卫生院共有床位1615张,每千人拥有床位3.42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65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名、副高级职称140名,执业(助理)医师1118人、注册护士841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6人、执业(助理)医师2.36人、执业护士1.78人。

    二、影响医疗机构医疗安全的因素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在省卫生厅的业务指导下,我市各级卫生部门始终把加强医疗卫生工作作为实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重要环节,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在努力提高城市居民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切实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完善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联动机制,推动城乡互补互动、统筹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卫生服务差距,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完善医疗保障体制、降低医药费用、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有了一系列的突破,形成了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市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人民群众的医疗安全。一是市区医疗机构内分为金川集团公司、八冶公司、市属和区属四大块,综合医院多、重复建设,使床位和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率较低,造成了医疗资源浪费,同时专科人员匮乏,专科建设不强,部分疑难疾病和大手术需到外地救治,增加了群众看病就医的费用和难度。二是急救管理体制不畅;乡级急救网络建设缺失;各级医疗机构的急救设备不足,急救专业人员缺乏,使紧急救援能力不强,不能发挥急救公共服务职能,严重影响了“就近、就急、就病人意愿、就特色能力”急救原则。三是采供血机构部分必备设备缺乏、专业人员不足、部分科室设置不符合卫生学要求;医疗机构的血库建设不符合标准要求,输血二联单设计不规范,个别专业人员对输血指针掌握不准,输血指征过宽、输血决策不当而导致全血、新鲜冰冻血浆、机采血小板等血液产品滥用。四是二级医疗机构没有符合标准要求的重症专科病房及经过专业培训的icu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五是部分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淡漠,不能严格按照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开展医疗护理工作。六是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编制不足,为了发展业务,聘用了一定数量的医、护理人员,聘用人员工资少、福利待遇低、流动性大,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七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乡镇和村级医疗机构卫生专业人员的知识技能还较为单一,执业素质较低,服务水平薄弱,部分类别的专业人员匮乏,不能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三、建议及对策措施

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事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卫生工作方针,不断理顺医疗机构管理体制,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执业行为,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健全农村医疗卫生网络,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到 2012年,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医疗设备齐全、功能完善、救治能力相对较强,运转高效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立精干高效的卫生管理体制,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卫生专业服务队伍,逐步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切实维护全市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健康权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提供人力保障。

(一)下大力气整合市区内地企各医疗资源。目前,金川公司医院、八冶医院和市二院由于业务发展的需要和部分房屋老化,不能满足各项业务的开展,均要投入大量经费进行建设,金川公司医院将投入近亿元新建门诊部大楼,八冶医院将投入3千多万元修建外科大楼,市二院也将投入一定的费用修建医技楼和建立精神病专科,这将进一步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因此,今后应按照即将出台的医疗卫生改革方案中提出的“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的原则,合理确定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政府与医药卫生机构之间的职责范围,形成职能明确、定位清晰、综合协调、权责统一的管理体制。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题、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所在的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调整优化结构和布局,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机构要逐步进行整合,严格控制大型医疗设备配置,鼓励共建共享,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要求,金川公司医院和八冶医院移交地方管理,与市二院一起进行医疗资源整合,在市区内建立一家规模更大、设施更加齐全、功能更加完善、技术力量更加雄厚的三级医疗机构,市二院和八冶医院可以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建成专科医院,更好地为全市人民服务。

(二)独立建制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逐步建成覆盖城乡一体化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我市地处312国道和212省道边,交通事故发生比较频繁,而且又是工业城市,矿山、冶炼、化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有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潜在因素。我市每年的急救量达到71000人次,其中出诊6850人次。但目前我市的“120”紧急救援中心是1998年我局根据全市医疗急救需要成立的,隶属于**市第二人民医院,主要承担全市急诊病人的现场急救、院内抢救和危重病人转运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紧急救援工作,而且,金川公司医院、八冶医院等医院也开通了尾号为120的急救电话,使现行的医疗急救体系成为以各医疗机构急诊科为节点,各自独立运行,凸显出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不能很好地贯彻“就近、就急、就病人意愿、就特色能力”的急救原则;二是急救管理体制不畅。由于市急救中心是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一个内部机构,没有权力调度指挥其它医院院前急救,不能形成急救合力;三是急救专业人员缺乏,急救处置能力不强,影响急救效果;四是急救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急救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五是急救服务不能有效延伸到农村。因此,按照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成立独立建制的**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依托永昌县人民医院和市第一人民医院在永昌和河西堡各建立1个急救站,加强其他二级及以上医院急诊科建设,用1到2年时间对全市12个乡镇卫生院配备急救车、建立急救室、培训急救专业人员,逐步建成符合我市实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紧急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加强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 确保人民群众医疗卫生安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