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西部大开发关键问题探讨建议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09-09-17浏览:2131下载254次收藏

西部大开发作为国家面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也在我国经济理论界形成了关于西部大开发的研究热潮。但综观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西部开发的意义、开发的战略思路、需要的支持政策及进行开发的具体措施等,而对于开发思路形成有重要影响的一些关键问题,则有不同程度的忽视,如西部开发的实质、西部开发的关键、西部开发的政策效应及西部开发的切入点等。基于此,本文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阐释。

一、西部开发的实质:经济布局与发展战略的主动性调整

建国以后,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的经济布局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布局战略——非均衡布局战略——协调布局战略”的转换过程。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质是党和国家对经济布局与发展战略的主动性调整。

计划体制时期,国家为了迅速在全国推进工业化的发展,实行了“均衡布局战略”,强调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针对内陆地区发展的滞后,国家财政投资的重点向西部倾斜,主要表现为50、60年代的大量三线建设项目在西北和西南的安家落户。这种“均衡布局战略”的实施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内陆地区的发展水平,奠定了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促进了经济布局的整体均衡。但是,这种布局战略的实施,是以牺牲东部地区发展的比较优势为代价的,忽视了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而且,计划嵌入式企业形成的“飞地经济”,形成了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的断层。因此,改革开放以后,适时进行经济布局与发展战略的转换是党和国家的必然选择。

体制转轨时期,针对“均衡布局战略”的局限,国家实施了“非均衡布局战略”,强调了区域的比较优势。针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区位优势,财政投资及政策重点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实践证明,这种非均衡布局战略的实施,有力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综合国力。然而,20年的发展,同时又证明了这种布局战略所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区域发展的高度非国民待遇及由此产生的东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持续强化,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产生政治问题。因此,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适时实现由“非均衡布局战略”向“协调布局战略”的转换,即经济开发的重心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

除了东西部过大的经济差距之外,这种布局战略的调整还是对经济环境变迁的适应。进入90年代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表现出如下的明显特征:(1)全球经济普遍步人过剩经济,需求约束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2)国内经济也由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在一段时期内也将成为困扰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3)全球经济的过剩,使得中国经济问题的解决只能通过刺激局部需求来实现,为此,西部的开发就显得十分重要;(4)东部经济的发展,己具备了丰富的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拓展市场和转移产业,而西部开发正好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提升腾出空间。

总之,西部开发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不仅有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实现经济结构的承接与转换,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为解决过剩经济拓展市场空间、缓解经济紧缩。

二、西部开发的关键:经济结构的重构

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经济的发展不仅仅要谋求经济总量的增长,更为重要的是谋求经济结构的改善,即实现经济结构的变迁。导致西部经济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区位方面的因素,又有政策方面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经济结构的畸形。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所有制结构单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变化就是非国有经济的迅速成长壮大,并以其特有的活力与生机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由于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滞后,非国有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活力明显不足;而国有经济比重偏高且实现形式单一。据统计,1998年,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所占比重为59.2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1个百分点;而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西部地区只有71.79%,西北五省(区)仅为54.46%,远底于全国90.95%的水平。

2、产业结构断层,结构转换能力差。一是从产业层次来看,西部地区产业层次低,比较效益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西部地区各省区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省份,这说明西部地区仍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区域;以采掘、能源、原材料等加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则严重滞后。这种产业结构决定了西部地区的产品多为基础性的上游产品,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着严重的价格区域转移;同时,与东部地区的这种区域垂直分工格局使得西部地区仅仅作为能源、原材料的供应基地,难以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二是西部地区经济要素关联度低,二元经济结构突出。表现为:(1)工业与农业各自运行,关联度低,工业化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农业以原始手工劳动为主的状态;(2)中央直属的军工、能源、原材料等大中型企业与地方所属的中小企业关联度低,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和带动力薄弱;(3)大中城市部分企业拥有的高新技术与广大农村地区的落后耕作技术并存。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反映了新旧体制双轨运行下,中央纵向控制部分与地方横向控制部分并未有机的结合,从而使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出来。

3、企业结构扭曲,缺乏分工协作。西部地区企业结构扭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规模不经济,大中型企业少,小型企业多。从1997年的企业结构对比看,东部地区大型企业占全国的61.7%,西部地区仅为13.6%,东部地区中型企业占全国的62.4%,西部地区仅为11.5%。因此,西部地区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二是企业之间过度竞争,缺乏分工效率。西部地区的企业,尤其是诸多中小企业的存在与发展主要依托资源优势,重复投资严重,过剩经济的出现使其面临趋于缩小的市场空间。为此,地方保护、部门封锁就成为普遍的经济行为,其结果又进一步导致竞争的无序。

4、金融结构滞后,金融抑制显著。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结构的区域差异逐渐显现。无论是金融结构的区域分布,还是可贷资金的地区构成,西部均明显的滞后于东部。突出表现在:(1)金融组织结构滞后。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逐步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股分制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金融机构格局。相比之下,西部地区金融组织的所有制结构仍以国有金融机构为主体,不仅种类单一,而且数量稀少,全国10余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只有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少数金融机构在西部地区部分省会城市设有分支机构。这种金融组织结构安排强化了东部地区的资金吸纳能力,同时导致西部地区资金的东移。(2)金融市场结构滞后。这突出表现在:一是西部地区上市公司所占比重低,融资数量少。到1999年,西部地区(九省一市)共有上市公司164家,仅占全国954家的17.91%,1999年新上市企业17家,通过一级市场共筹资115.76亿元,仅占当年全国一级市场筹资总额的14.11%,其中发行新股融资67.41亿元,配股融资48.35亿元。二是资本市场中介机构的区域分布严重失衡,东部地区的券商无论是发展层次、数量分布,还是资本金、市场占有等综合实力均占据着明显的市场优势。1999年,西部地区共有证券机构与营业网点298个,仅占全国的11.71%,托管总市值仅占全国的10.4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西部大开发关键问题探讨建议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