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村高原梨协会先进事迹材料

栏目:经验信息发布:2007-11-15浏览:2618下载215次收藏

   夏末秋首,丰收的气息已悄然走进泸西县午街铺镇龙潭河村,车过弥泸师公路旁龙潭河高原梨协会生产基地,扑入眼帘的是一山山、一坡坡缀满枝头、黄橙橙、水灵灵,在绿叶中时隐时现,有如孩儿们在捉迷藏般的鲜嫩水果,那就是龙潭河“高原梨”,是龙潭河人致富的“金果子”。在“科技兴果”的产业发展思路引导下,2007年龙潭河村高原梨基地产量达1350吨,销售收入244万元,其中协会组织的销售1000吨,销售收入达150万元,会员户平均卖梨收入在5000元以上,收入在万元以上的有15户,占15%,全村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达3000元,比上年增长22%,高原梨产业已成为龙潭河村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源泉。

泸西县龙潭河村位于红河州交通干线弥泸师二级公路线上,离县城25公里,有农户365户、1398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高原季风气候,适合于梨树的生长。过去的龙潭河村,是一个座落在坝区的“小山村”,“路无百步平,房无十户齐,院无一户净”,群众思想落后,观念陈旧,经济来源单一,增收十分困难。栽种高原梨,在龙潭河村虽有悠久的历史,然而,农民停留在“栽在地,偿在天,八月十五(中秋节)吃一晚” 的种植水平,缺乏科学管理的果树,没有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年复一年春光虚度。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龙潭河高原梨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然而,“散、乱、小”、村民们各自为阵的生产方式没有形成产业优势,加之管理技术跟不上,造成各种病害漫延、水果质量低劣、市场信息闭塞,使得农民心中盼望的这棵“摇钱树”并没如愿以偿。

为改变这种现状,把高原梨建设成为龙潭河村的一个主导产业,形成规模、打造品牌、推向市场,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县科协的引导下,经过种植户们的充分酝酿准备,2004年7月,“龙潭河高原梨种植技术协会”正式成立。

协会成立后,功能立即得到彰显发挥,把“高原梨”定位为龙潭河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项目,实施“科技兴果”战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协会会员已发展到150户,其中种植户146户,营销户4户,拥有示范基地200亩,办公培训场所60平方米。协会按章程设立理事会,辖技术组、市场组、综合组,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全村的高原梨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并把每年的7月1日定为全村高原梨的“上市日”,统一采摘、统一分类、统一包装、统一检测、统一销售,合力打造“龙潭河”牌高原梨品牌。

优良品种是高原梨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为推进全村梨树品种改良工作,龙潭河村曾举行过一场别开生面的“尝梨会”,新上任的村民小组长蔡光华从外地买回20公斤优质梨,在村里召开了一次特别的村民会,组织村民吃梨,通过亲口尝试后大家一致认为优质梨比本地老品种梨好吃,肯定能卖好价钱,纷纷报名要求种植和嫁接优质梨,梨树改良工作顺利启动。

科学管理是高原梨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村高原梨协会先进事迹材料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