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葡萄产业 富裕一方百姓
温室葡萄产业 富裕一方百姓
沈阳市苏家屯区永乐乡互助村,位于沈阳市西南,现有耕地4288亩,人口1248人,358户。近几年由于大力发展温室葡萄种植产业,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成为驰名全国的“温室葡萄第一村”。全村共有葡萄温室1760栋,占地3520亩,户均5栋,人均1.4栋,人均收入仅葡萄种植一项就达1.4万元,提前进入小康社会。
互助村的温室葡萄种植始于1997年,10年来经过了思想转变、稳步发展到规模生产的曲折历程。
一、转变观念,发展特色产业
十年前,互助村还是个以种植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的小村,由于地处偏僻,土地面积又少,年人均收入只有830元,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贫困村。群众总结顺口溜说:“地处远郊互助,自然水减速,农业电减度,粮食产量上不去,百姓你穷他也穷。”如何增收致富,成了全村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和共同目标。通过多次组织人员到外地和周边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和自身的不断总结,村干部一致认为只有打破传统的种植结构,转变传统生产模式,在有限的土地上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才是互助村今后的发展方向。目标确立了,观念转变了,那么什么才是适合村里大力发展的特色产业呢?有人想到了王世洪。王世洪是互助村的一名党员,早在1985年,他就在自家的菜园子里支起了两个20米长的塑料大棚,栽植葡萄,第二年就收入了6000元,这笔互助村有史以来最大的“巨额收入”曾经轰动了全村。但是建一栋温室至少也要上万元,投入高、技术难、风险大这些因素让许多人望而却步。那时王世洪等少数几个人经过多年的资金积累已经不满足于在自家园田内发展,向村委会提出了想要扩大规模的想法。这个想法促使村党支部做出了以发展温室葡萄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集中全部人力物力发展特色设施农业的决定,立志带领全村人民奔向致富路。
1、干部带头,典型示范
在村党员和群众代表大会上讨论发展温室葡萄这一决议时,许多党员和代表们都认为,这个想法太冒险太不符合实际,“我们是老水田区,只有种水稻才是最保险的,搞大棚,种葡萄小打小闹还行,大面积搞肯定不行。”“大棚投资大,老百姓哪有那么多钱投入,一旦赔了后果谁来负责?”“葡萄能适合在大地种吗,那复杂的技术咱老百姓能掌握吗?”等等,反对声一片。但村干部依据王世洪的成功经验算了一个帐,当时水稻价格持续低迷,亩效益也就500元左右。建一栋温室占地2亩,每栋可产葡萄1500斤左右,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每斤最少能卖到10元,每栋收入上万元不成问题,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是种植水稻的10倍以上,是值得推广发展的特色产业。顶着巨大的压力,村党支部研究决定先把村西40亩最次的旱田地块拿出来发展温室,除了王世洪等几个人外,村干部还带头每人包一栋,承包费按照比普通地块高的超包田价格收取。就这样1998年春,整地栽苗,秋天24栋长60米、宽7米的温室建了起来。99年6月上旬,葡萄上市,每栋温室产葡萄1500斤,每斤价格10元,当年就收回了建棚的全部投入。看到党员干部们带头建温室,并取得了如此高的经济效益时,村民的积极性骤然提高了,提出申请建棚的人多了起来。
2、力排众难,稳步发展
部分群众看到了建棚的农户真的挣到了钱,产生了强烈的发展愿望,村党支部也更加坚定了发展温室葡萄的决心。初步规划把公路两侧的水田地拿出来作为发展温室的基地。在党员大会上讨论时,却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许多党员认为这是村里最好的水田地,打井办电已经投入了许多资金,改成经济作物后将全都作废,经济损失太大了;建温室挖沟砌墙,将来万一不行地将很难恢复;大面积种葡萄销路万一不畅,卖不出去该怎么办等。尽管村干部从村民收入徘徊不前的现实出发,宣传温室葡萄是反季栽培,错季上市,市场非常畅销,效益非常客观,是有效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率,提高农民收入的好办法,仍然说服不了大家。党员不同意,规划没法做,没办法又召开了群众代表大会,经过几轮的讨论,反复协商做工作,又制定了村里协调贷款、降低承包费,给与一定补贴、村里负责组织技术培训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村支部甚至还立下了军令状,取得了半数以上代表的同意后,方实施了土地调整方案,确定了公路两侧的温室发展基地。2000年又是村干部带头,建温室38栋。为了让新建的农户心里有保障,村里做担保,积极协调信用社贷款,统一从厂家进原料建棚,即节约了资金又方便了群众。春天大风天气,容易出现棚膜撕裂、火灾等问题,村里专门成立护卫队,谁家的棚子出现问题,立刻进行抢修,保障农户利益不受损失。就这样,这38栋温室每栋收益都在万元以上,群众尝到了甜头,2001年发展了178栋。2002年由于乡党委、政府争取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资金,市、区政府富民小区建设的奖励资金的扶持,加强了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沙石路、农电线路、排水桥、涵、沟),特别是争取到区农行、信用社的贷款支持和可以跨年还款的政策,更是对村民产生了极大的鼓舞。老百姓听到这两个消息后,热情倍增,纷纷到村里报名,当年又新发展115栋。就这样,村干部的心落了底,觉得决心下对了,路子走对了,方向选对了。老百姓的心也落了底,觉得致富有希望了,多年的贫困帽子终于可以甩掉了。多年来全村树立了王世洪、崔连柱、马洪宝、王福德等一批市、区、乡的示范户、标兵户,他们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是产业发展的领头雁也是潜移默化的催化剂。从前反对声最高的村民艾英柱、邹春德于2001年开始发展,因自有资金不足,卖掉了自家的房屋,分别建5栋和7栋温室,现在家庭年纯收入分别是6万元和8.4万元,不但脱了贫,还奔上了小康。
二、科技支撑,壮大优势产业
1、确定优良品种,创新栽培技术
王世洪最开始在园
温室葡萄产业 富裕一方百姓
本文2007-08-09 10:48:00发表“经验信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92858.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