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抗战时期对《孙子兵法》中“势”的创意运用
《孙子兵法•势篇》专论势,毛泽东在抗战时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创意运用了孙子关于“势”的军事思想,本文试从知势、任势两个方面对毛泽东与孙子作一比较探讨。
知势
《孙子兵法•计篇》说:“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计利的目的是为势,为势首先要知势。那么势由哪些因素组成呢?《孙子兵法》中未明讲,但却说兵者,不可不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五事即:“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可见孙子将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作为分析优劣势的因素,计利即计五事,知势即知五事。毛泽东除较少论及天以外,其余四事也多有论述。
1、道
孙子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又主张“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愚士卒之耳目”。即用恩惠、怀柔等手段使士卒亲附,或以威罚严纪等手段使士卒畏服,必要时可蒙蔽士卒,使之无法掌握作战意图。而毛泽东采取了与其相反的方法。毛泽东认为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革命战争,因此,要“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孙子是剥削阶级军事家,他所指挥的战争,未必有益于民众,因此他不敢相信民众和士卒。毛泽东是无产阶级的领袖,他所指挥的战争是正义战争,必然得到人民的拥护,因此,毛泽东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这是毛泽东与孙子在“道”理论上的一个质的不同。
2、地
《孙子兵法•九地篇》论如何利用各种地形及地域去求胜。毛泽东对孙子所讲的“圮地”和“围地”的处理方法更具特色。
《九地篇》把山林、沼泽等险地称为圮地,认为遇到圮地要迅速离开。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本国领土上抗击异族入侵,我地理熟悉,愈是险阻之地,愈方便灭敌。因此,毛泽东认为:“要建立长期支持的根据地,山地当然是最好的条件。”“依据河湖港湾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可能性,客观上来说是较之平原地带为大,仅次于山岳地带。” 山地、河湖港湾之地可以说是圮地,对付侵略者,不是“圮地则行”,而是利用圮地凭险守御和主动出击。
《九地篇》说:“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对于围地,孙子主张设奇谋,令士卒死战以摆脱困境,毛泽东将围地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围措施,从中国抗日战争形势总体上看,敌人是战略进攻和外线作战,我是战略防御和内线作战,这是敌人对我的包围。我解围的措施是,我以优势兵力,采用战役、战斗的外线作战方针,聚敌而歼之,变我处围地为敌处围地。从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所处形势来看,每一块孤立的根据地都处在敌之四面或三面包围之中,都是围地,但是如果把各个游击根据地联系起来看,我们又将敌人包围了起来,使敌处围地,只要把几个根据地或游击队与正规军联合起来,又可发动大战役将敌重创。从国际上看,德、意、日法西斯包围了中、英、法,但中、英、法等和平阵线又包围了德、意、日。因此,毛泽东认为围地是相对的,是可以打破的,也是可以转化的。这大大超越了只讲解围的孙子。
3、将
《孙子兵法•势》篇说“将”应具有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主张“择人而任势”。毛泽东讲人势,特别强调优秀分子所组成的集团的先锋模范作用,他说:“在长期战争
毛主席在抗战时期对《孙子兵法》中“势”的创意运用
本文2007-06-27 22:15:00发表“党政司法”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90418.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