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先发制人”思想浅析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对“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这两种不同的战略指导思想就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当时的军事著作《军志》中说:“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两种战略指导思想之间的差异。到了春秋战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诸子学说,竞彩纷呈。面对“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制人”的战略选择,出现了两种观点完全不同的战略流派:一派以孙子、尉缭子等为代表,强调进攻速胜,主张“先发制人”;另一派以老子、范蠡等为代表,强调贵柔守雌,主张“后发制人”。
孙子是主张“先发制人”战略指导思想代表人物,他说:“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篇》)主张先于对手进入战场,以逸待劳,争取主动,使敌人陷于被动。尉缭子也主张“兵贵先”,说:“《兵法》曰:千人而成权,万人而成武。权先加人者,敌不力交;武先加人者,敌无威接。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尉缭子•战权》)
老子是“后发制人”战略指导思想的创始人。他提出“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后其身而身先”(《老子•二十八章》)的政治策略和军事战略思想,为“后发制人”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范蠡是春秋末期主张“后发制人”并把它成功运用于吴越争霸实践的杰出军事家。他说:“后则用阴,先则用阳”,“尽敌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此兵家阴阳之妙也。” 范蠡认为,后发制人要用潜力,先发制人则用锐气,把敌人的锐气减损到最大限度,而把自己的潜力积蓄到最大程度,再消灭敌人,可谓掌握了“后发制人”思想的妙谛。
先秦时期,人们已经自觉地把这两种指导思想运用于战争。如著名宋楚泓之战中,子鱼请宋襄公“及其未济而击之”和“既济而未成列”时击之,就是要“先发制人”,迂腐的宋襄公未采纳子鱼的建议,结果遭致败绩。齐鲁长勺之战和晋楚城濮之战则是成功运用“后发制人”战略指导思想的战例。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强大的齐国攻打鲁国,两军战于长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庄公采取曹刿的建议,采取“后发制人”的战略指导思想,待齐军三鼓、“彼竭我盈”之时,“一鼓作气”发起冲击,击退了齐军的进攻。城濮之战中,晋文公“退避三舍”、大败楚军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公元前632年三月,楚令尹子玉率领楚、陈、蔡、申、息等国联军,自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向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杀来,企图一举消灭占领曹都的晋军。晋文公见楚军势盛,自己的联军——秦、齐军队未到,遂决定退避三舍,诱敌深入。晋军连续北撤九十里,到达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会合秦、齐联军,声威大振,士气高昂,严阵以待。晋军撤退后,楚军多数人都主张不要再追,但刚愎自用的子玉,执意要同晋军决战,跟踪追至城濮,双方大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之所以能够取胜,就在于他成功运用了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战略指导思想。
《吕氏春秋•不二篇》称:“王廖贵先,
孙子兵法“先发制人”思想浅析
本文2007-06-27 22:14:00发表“党政司法”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90417.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