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研论

栏目:城建环卫发布:2007-06-13浏览:2108下载215次收藏

摘   要:乡村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灵魂所在,而新农村建设将对农村的面貌与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要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保持乡村文化的独特吸引力。本文从分析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关系入手,提出保持乡村文化的本质化是在建设新农村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乡村旅游   新农村建设   乡村文化   可持续发展
前  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的乡村旅游悄然兴起,进入90年代中后期后,我国乡村旅游进入了较为快速的发展阶段。国家旅游局1998年推出了“华夏城乡游”,1999年推出了“生态旅游年”,全国各地纷纷抓住机遇,形成了一股乡村旅游热。2004年国家批准了203个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同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上海时指出:“要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今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旅游年”,并且制定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鲜明口号,这就为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政府对乡村旅游的格外重视正是由于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它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经济,既发展了旅游业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的原因就在于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小桥、流水、人家,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魅力。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的实施,可以预计,一场影响深远的农村建设高潮即将到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能因为物质文化的发展而消磨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失去乡村旅游的吸引点。因此,应当科学规划,注意加强和保护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业间的良性发展,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推进。
1   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本源——文化势差
文化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总是最活跃的因素。现代旅游已然不再仅仅停留在自然景观的表层,它更需要文化元素的充实。古老而厚重的乡村文化积聚着中华上下5000年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历史不断冲刷而形成风格各异的村落民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民俗等人文信息,传承着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在传统的乡村文化面前,中国城市文化呈现着另一番的文化形态。中国城市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渗透了西方文化的因子,它是中西文化的混血儿,难以保存中国本身最为原真的文化面貌。一位西方学者一语道出个中真谛:中国的文化在中国的乡村。城市文化相比于乡村文化这一“本真文化”,两者之间出现了文化势差,这正是乡村旅游形成的吸引力本源。
  这种文化势差是建立在空间势差、视觉势差、心理势差的基础之上。城市的喧嚣繁杂与乡村的宁静悠然、城市的钢筋水泥与乡村的砖瓦木房、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与乡村的慢调节奏,这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文化势差的表层现象。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空前地渴求着远离城市的喧嚣,返璞归真,亲近泥土,将情感、智慧和理想纳入一片宁静平和之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客源地的城市性与目的地的乡村性级差或梯度是乡村旅游的动力源泉(邹统钎2006)。都市人在追求清新宁静的乡村环境,释放心理积郁的同时,他们更深层的是在体验与城市文化别然不同的乡村文化。这是一种现代人追求的生存质量,更是一种生活时尚。
2   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经济发展与文化冲击并存
  乡村旅游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新农村发展的同时也使自身陷入了两难的困境。一方面,乡村旅游不仅让都市人亲身体验乡村文化,促进城乡居民间的交流,消除城乡文化间的隔阂,而且积极地利用当地现有的乡村资源,开发“农”、“旅”结合的特色旅游,增加非农产业的就业岗位,服务当地农户,提高农户收入,发挥旅游扶贫的功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研论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