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红外对超微粉碎处理后甲壳素粒度分布(1)
摘 要: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对甲壳素进行微细化,研究了在粉碎过程中影响粉碎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时间,入料量,碾轮间隙,风力等。结果表明:时间在12 h,入料0.8 l,风力为20 hz时最佳平均颗粒可以达到1500目(8.3um)的粒度。由于甲壳素是动物纤维性物质,其特点符合近红外的吸收特征,利用其特征吸收峰建立了粒度和近红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利用近红外技术可以预测微细物料的粒度分布,并且误差值在±20目。
关键字:超微粉碎;甲壳素;近红外;粒度分布
作者简介:郭平(1981—),男,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多糖的提纯与分离。
1 引言
超微粉碎技术(super micron--milling)是指粉碎比在300--1000之间,粉碎后成品平均粒径在2μm以下,是一种精细加工工程[1]。粉碎物料一般分为纤维性物料和钢性物料,对于钢性物料利用超微粉碎是比较理想的,但是对于纤维性物料,由于其物料特点,决定了其粉碎难度要比钢性物料大。据文献报道,圆盘式粉碎机在常温下粉碎片状壳聚糖,制备平均粒径为7.65μm,粒径分布范围为0.4—32μm的壳聚糖超细粉末[2]。本实验研究了对于甲壳素这种纤维性物料的粉碎影响因素和条件。
甲壳素(chitin)又叫几丁质,是一种维持和保护甲壳动物和微生物躯体的线性氨基多糖,广泛存在于海洋节肢动物(如虾、蟹等)的甲壳中,也存在于昆虫、藻类、菌类和高等植物的细胞壁中,分布极广泛,在自然界
论近红外对超微粉碎处理后甲壳素粒度分布(1)
点击下载
本文2007-06-09 13:54:00发表“工矿企业”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8791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