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水性膜的研究进展
摘 要 :亲水性膜因其耐污染等性能,成为当前分离膜研究的热点之一。从疏水性材料亲水性改性和亲水性材料的角度出发,综述了亲水性分离膜的改性方法以及亲水性材料制备膜的优点。
关键词 亲水性 亲水性改性 疏水性advances on hydrophilic membranes
1、概述
随着膜技术的发展,膜分离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其在使用过程中易被污染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常用于微滤和超滤的膜材料大多是疏水性的,如聚乙烯,聚丙烯,聚偏氟乙烯,聚砜等。它们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及耐化学腐蚀性。然而疏水性膜的缺点就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溶质吸附和孔堵塞而使得通量下降。
疏水性膜不被水润湿,为了让水透过膜必须进行材料表面改性,这些材料用于水过滤时必须对材料表面进行亲水化处理,而亲水化处理时引人的表面活性剂往往会影响它的一些使用,因此需要制备亲水性膜。
2、改性亲水性膜
膜性能与膜材料的性质密切相关,使用疏水性材料所制备的膜,在使用时,水通量较低,在分离油/水体系(尤其是含蛋白质的溶液)时吸附污染严重,通量衰减很快,降低了膜的使用寿命,增加了操作费用,制约了其在膜分离领域的应用。因此,大部分进行改性。
2.1膜表面化学处理改性
化学改性是在疏水材料表面引人亲水性成分的化学改性方法。
molly[1]通过两步化学改性在pvdf膜表面引入了羧基。即先使膜在含有相转移催化剂—— 四丁基溴化铵的naoh溶液中脱hf,生成纳米级的超薄活性皮层,再用强氧化剂氯酸钾/硫酸氧化活性皮层中不饱和基团,改性过程在n2保护氛围中进行。xps光谱及uv光谱分析表明,膜表面引入的极性基团为羧基。接触角测定表明,改性后膜表面的接触角较改性前降低了11°,膜表面的亲水性有较大改善。
y.nagase[2]等人为了改进聚砜的气体和液体的通透性 ,用聚合物反应引入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作为支链来修饰聚砜。这一类型的接枝共聚物应具有优异的成膜能力、热稳定性、机械强度和膜通透性。
刘贯一[3]利用氧化剂和表面活性剂对聚丙烯中空纤维膜表面进行亲水改性,提高了进行无泡充氧时中空纤维膜的耐压能力。找出了适宜的亲水改性处理剂。试验证明:聚己烯醇(pva)是一种廉价、有效的表面亲水改性处理剂。
2.2 膜表面接枝改性
刘锴[4]等人以二苯甲酮(bp)为光引发剂,丙烯酰胺(aam)为接枝单体,以先用紫外光照射引发剂,然后将引发剂和单体分步输送到膜上的方法对聚砜单内皮层中空纤维超滤膜的内表面进行接枝改性。实验表明,改性后膜的表面亲水性有所上升,膜孔径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小
李晶[5]等利用γ射线共辐照技术在聚醚砜(pes)膜上接枝了甲基丙烯酸。通过改变甲基丙烯酸单体浓度,获得了具有不同接枝率的改性pes膜。研究结果表明,在单体浓度<10%的范围内,接枝率与单体浓度成线性关系,提高接枝率有助于改善聚醚砜膜的亲水性。
b.kaeselev[6]等人用uv照射将3种亲水性单体光化学聚合分别接在聚醚砜和聚砜膜上,并比较此两种膜对光照聚合的敏感度。结果表明前者比后者易于接上侧链,且前者的亲水性强于后者 。
2.3 共混改性
共混改性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改性方法,它是将一种亲水性的高聚物加入到铸膜液中共混以形成相对亲水的表面。与其他方法相比,这种方法所成膜最初的孔径及其分布易于保持,并且亲水性的成分能均匀地分布在膜的表面和中间。
宋艳秋[7]等以聚砜为基材,采用共混法,利用聚原酸酯-b‘-聚乙
亲水性膜的研究进展
本文2007-06-08 15:32:00发表“城建环卫”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87615.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