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区长在2006年全区科技大会上的报告

栏目:工作报告发布:2007-02-21浏览:2860下载141次收藏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现将“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03年全区科技大会召开以来全区科技工作情况作一简要回顾总结,对“十一五”期间我区科技工作重点任务作一简要部署。 
一、关于“十一五”期间全区科技工作简要回顾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高新技术战略,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强,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科技工作连续九年被市政府评为一等奖,我区连续四次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我区科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科技工作保障有了新加强
科技工作政策保障进一步加强。我们牢固树立“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观念,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始终把科技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谋划科技工作。在区域发展战略谋划上,坚持将高新技术战略作为三大战略举措之一全力推进,编制完成了高新技术战略五年实施纲要,每年制发高新技术战略实施要点。我们坚持将科技工作贯穿在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事业发展等方方面面,始终将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在区十一五规划纲要、产业发展规划等重大纲领性文件中,坚持将科技工作作为一条主线体现在各项工作安排中。先后作出了关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大决策,科技工作的重要地位进一步突出,科技工作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科技工作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强。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全区科技工作由区长负总责,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我们定期召开科技领导小组会议,及时研究部署全区科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我们坚持将科技工作纳入全区综合目标考核,明确各级各部门责任。我们强化了区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区科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镇街目标任务明确,科技工作整体推进有力。
科技工作经费保障进一步加强。我们不断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融资为辅助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逐步改变了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投入模式。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安排“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十五”期间区级财政科技专项经费投入达2354万元,引导企业投入技术开发经费达32亿元。积极利用科技风险基金、信用担保贷款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通过区信用担保中心为科技企业融通资金   万元,实施科技项目   个,实现年增产值   亿元,年增利税   亿元。
(二)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完善科技体系,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以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为体现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共申请专利数1269件,授权专利数1136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数116件,授权发明专利数17件。围绕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开展质量新区活动,“十五”期间,累计创中国名牌1个,重庆名牌42个,著名商标27个,驰名商标3个,名牌和驰名著名商标数均位居全市各区县首位。
信息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启动重庆市信息化试点区建设项目,我区成为重庆市首批3个信息化试点区之一。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区域内大型企业逐步地把信息化与企业经营管理、运行模式的改造相结合。建设集团摩托车销售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民品虚拟数字样机等信息化研发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西南铝业集团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生产现场监控、物流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隆鑫集团投入信息化建设资金2000万元,下属部份企业实现了erp管理系统、新产品虚拟设计等系统的运用。区域60%以上的骨干企业,普遍使用了以财务核算和物流管理为主的信息化管理软件。2005年,区域内信息产业实现销售额73.7亿元,税收1.4亿元,占重庆市信息产业份额的80%以上。
科研开发活动日趋活跃。充分利用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资金、人才、设备及技术优势,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博士后科技工作站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企业技术中心3个。“十五”期间,实施了“液晶显示器产业化”等国家级科技项目36项,市级科技项目231项,区级科技项目13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4项,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重庆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三)坚持服务发展,科技对区域竞争力提升有了新贡献
科技支撑工业经济强劲增长。“十五”期间,我区高新技术运用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的力度不断加大,每年对  个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全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8家,名列全市第一,企业备案技术改造项目  个,帮助企业争取市级技改专项资金  万元,每年滚动实施20个技改重点项目,全区规模工业产值、增加值年均递增 %和  %,2005年分别达到 亿元和 亿元。支持骨干企业拓展技术优势,汽车摩托车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材料加工、机电设备制造迅速崛起,工业结构明显优化。尤值一提的是,以九龙、西彭两大工业园区为主的科技载体建设成效明显,九龙园区初步形成研发、中试和产业化三级科技孵化体系,建成  平方米科技孵化中心,完成  平方米科技孵化厂房方案设计和选址定点,引进中程科技、隆鑫镁业、智能水表等高新技术企业  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值   亿元,高新技术示范效应日益现显,综合经济指标连续三年排名重庆市同类工业园区第一。西彭工业园区围绕发展铝加工特色产业,积极推进部市联建“中国铝加工之都”,建成中铝“1+4”热连轧,启动“1+2”冷连轧建设,引进天泰铝业、西铝庆丰、银浩铝业等一大批铝材精深加工企业入驻,全国最具实力的高精铝材制造及研发基地初见雏形。
科技服务农业成绩斐然。以白市驿花卉园区为核心,都市农业战略深入推进,花卉种植和培育技术广泛推广,建成市农展中心,引进市农科院入驻;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启动实施,新建花卉苗木示范基地3000亩,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3000亩,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个,11家农业龙头企业和45户农业科技示范户成为农业科技工作的生力军,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区农林水利局、各镇下属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相结合的三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引进农业新品种20个,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12项。2005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83元,增长14%。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继续加强以区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九龙兴科技术市场三位一体的科技中介平台建设,九龙兴科技术市场被市科委命名为重庆市科技孵化体系示范孵化器,与中国科学院成都技术转移中心等80余家科技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实施“金桥工程”项目  个,完成技术研发、交易、转让合同3531份,合同金额3.13亿元。积极组织企业和项目参加各类科技成果交易展会,连续  次中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获最佳组织奖,展会成交项目51项,成交金额86.4亿元。
(四)坚持以人为本,科技人才队伍和公众科学素质有了新提升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出台了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在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基础上,引进高技能人才和行业、学科、项目急需的紧缺人才  名,协调用人单位为引进人才提供科研和项目启动经费,并积极帮助引进人才解决家属就业、工作调动和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2005年底,全区科技工作人员已达5.2万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百万千”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2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基础更加坚实。
科普活动深入扎实开展。区科技企业协会等16个区级学会、协会和29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挥了较好作用,社区科普辅导站已累计达到12个,建成区级科普示范街道2个,示范社区5个,街道级科普示范社区10个。成功筹办重庆市第三至第五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区选送作品中获一等奖10个,二等奖29个,三等奖34个,其中6件被选送参加全国第十九届至第二十一届青少年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区长在2006年全区科技大会上的报告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