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妇女多样性就业形式与社会保障分析(下)

栏目:党政司法发布:2007-02-18浏览:2669下载234次收藏

 

                            四、非正规就业是妇女多样性就业的主要形式
                           
                        就业形式,指就业的具体形式。就业形式反映的不仅是人口因素,也受到政府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劳动力市场法规的强烈影响;就业形式反映出的就业水平和质量,取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并受国家税收、产业、技术和地域政策及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制约。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的历史时期,劳动就业单一性的形式,即单一的依靠国有、集体单位等传统正规部门吸纳所有劳动力的就业模式,已经越来越不符合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比重大、低技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的基本国情,就业问题的严重日益突出。改变我国就业单一性正规化模式,向非正规化多样性就业模式转变。著名学者胡鞍钢先生认为非正规就业不仅是解决我国严重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符合未来人们选择就业模式的发展趋势。④
                            (一)非正规就业的界定
                            首先,应明确非正规部门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之间的关系。“非正规部门”概念是国际劳工组织于 2 0世纪
                        7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就业领域分类。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所谓非正规部门主要是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货物的单位。主要包括微型企业、家庭型生产服务单位、独立的个体劳动力者。⑤由于各国国情不一样,对非正规就业的认定也有较大的差距,非正规就业既不仅仅是在非正规部门就业,也不仅仅局限在低技能就业群体中。我们认为与正规就业相比,认定非正规就业状态的关键是“劳动契约随时可能被中止”和“劳动时间长短可由雇主和劳动者双方灵活选择”两项。从这两项关键特性的认定,我们认为非正规就业形式(1)与雇主是否是“正规单位”并无必然联系
                        ,例如非常正规的大企业也可能雇佣临时清扫人员或推销人员,即“正规部门里非正规就业”;(2)与就业者是否能够实现全时就业也并无必然联系
                        ,例如就业者可能同时为多家雇主工作
                        ,也可能自愿选择非全时就业;(3)与技能高低也无必然的关系,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许多高科技人才的就业形式就采取非常灵活的非正规就业方式,不过在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非正规就业的主要参与者会是低技能者。因此,在我国,非正规就业主要指广泛存在于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中的,有别于传统典型的劳动契约松散、劳动时间灵活的就业形式。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从经济学意义上说
                        ,有三种情况不应被视为非正规就业:一是非法就业 ,例如童工、不具有工作资格的外国人等
                        ;二是具有固定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兼业 ;三是收入具有不稳定性的演艺界、体育界人士“走穴”。①
                           
                        非正规就业的范围一般以第三产业为主。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公布的非正规就业从业范围,包括家电维修、日用物品维修、居室维修装潢、裁剪洗衣理发、家政护理服务、物品快递配送、公用事业代办、便民快餐净菜、物业保洁维修、交通车辆协管、货物存放搬运、工具器具租赁、家庭手工作坊、社区文化保健、单位劳务派送等15个门类。②就业岗位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最稀缺的资源。因此,发展非正规就业将是未来就业政策的选择。
                            (二)非正规就业在我国就业模式转变中的地位
                        就业模式的转换动力,来自于是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式,也来自于就业形势的现状。就业形势的现状直接造成就业模式变革的现实理由,而经济结构调整给就业模式转换带来的是根本性原因,以及转变的方向。
                            1、新世纪之初就业形势的现状
                        新世纪初我国劳动就业形势严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数量上看,劳动力供给持续增加,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从结构上看,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总体失衡;从发展态势看
                        ,劳动就业的风险将进一步加大。就业难问题十分突出。
                            (1)中国劳动力供给严重过剩,就业压力持续时间长,强度大,是典型的劳动力绝对过剩。
                        首先,我国劳动力自然供给增长速度快。进入
                        80年代以来,与人口增长速度相比,我国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明显过快。1995年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为21.2%
                        ,而中国的劳动力按世界劳工组织所确定的经济活动人口定义,总数要占到世界劳动力总数的1/4以上。据有关数据,1995年中国劳动力总量为7.09亿人,约占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6.3%
                        ,是中等收入国家劳动力总量的1.03倍以上,是高收入国家劳动力总量的1.64倍。③中国劳动力供给严重过剩,就业压力持续时间长、强度大。据国家统计局
                        1997年预测,我国15-64岁人口2000年为85841万人,2010年为96799万人,2020年进入最高峰,达到99696万人。到
                        2050年略有下降,约为89481万人,但仍然要高于2000年的劳动年龄人口。④这是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基础性原因。
                           
                        其次,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急需转移使劳动力供求矛盾更加尖锐。中国传统观念是把农村劳动力都作为已经就业的人口,这掩盖了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事实。我国现有人口13亿,9亿在农村,若按本世纪“小康”标准,农村劳动力应为1.4亿,非农业人口为5.6亿,那么,应有3亿人口属于闲置人员要求就业,而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和经济转型是同时进行的,这必然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的转移与现代工业中资本、技术对劳动力的排挤同时发生。
                            (2)劳动就业结构总体失衡,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供求矛盾,也加大了就业再就业难度。
                        首先是就业质量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高素质的人才少、低素质的人口多。据中国科学院研究国情的著名学者胡鞍钢的计算,中国
                        1995年15岁以上人口中平均受教育水平只有6.09年,就业人口中平均受教育水平只有7. 2
                        3年。而日本的农村劳动者平均文化程度早在
                        1975年即达到11.7年,接近高中毕业程度,比中国文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即科教文卫部门和金融保险部门还高。①从全社会的情况看,一方面是大量的低素质的下岗失业人员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奇缺。
                           
                        其次是在不同产业结构中的劳动力就业比重失衡。根据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的研究,世界上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800美元时,第一二三产业间的就业比重分别为
                        43. 8%、2 3. 5%、32 . 7% ;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1 0 0 0美元时
                        ,三大产业间的就业比重分别为 39. 5%、2 5. 8%、34. 7%。中国1997年三大产业间就业比重分别为
                        49. 9%、23.7%、2 6.4%。这说明中国的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分布结构是不合理的
                        ,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中劳动力分布过多 ,而第三产业中劳动力分布不足。中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而且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 ,如 1996年印度尼西亚为 37.89% ,墨西哥为
                        55.06%。即使按印度尼西亚的标准,中国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仍然低 11 .49个百分点。②
                            (3)随着中国加入wto,产业结构的调整,失业的风险加大。
                           
                        造成失业的因素很多,在当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劳动就业带来深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随着中国的“入世”,外资、外企必将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它会为中国一部分高素质的劳动者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一部分体制不活、机制不灵、技术落后、管理不善以及职工素质偏低的国内企业可能因此提前被淘汰出局
                        ,劳动就业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其次 ,随着劳动就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必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
                        ,劳动者自担“下岗失业”风险将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自然的事情。最后 ,社会保障严重滞后
                        ,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健全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
                        ,我国计划体制条件下的虽不十分发达但却有一定保障作用的社会保障体系已被打破
                        ,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能真正建立起来 ,这也从外部加大了结构性调整的难度和劳动就业的风险。③
                           
                        就业形势严峻是新世纪初就业现状的一个基本结论。改革现有较为单一的正规化的就业模式,实现多样性就业,实行非正规化就业,必将是解决这个世纪性难题的重要政策选择。
                            2、非正规就业是我国未来就业的主要模式
                           
                        由于受传统就业模式巨大惯性的作用,以及劳动力资源数量质量上的差异、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失衡、相对落后的劳动就业文化,使我国就业模式的转变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转变方向不明确的问题,从而造成就业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因此,明确就业模式的转变方向并加快模式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就业模式转变的基本方向是非正规就业,这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符合我国“九五”期间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的趋势,也符合国际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模式。
                           
                        (1)我国基本的国情就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数量大,素质偏低。而大量的低素质劳动力是无法通过有限的正规部门来充分吸纳的。传统就业模式的最大弊病就是采取正规部门的方式来吸纳劳动力,造成大量隐形失业的状况,因此,非正规就业必将是大量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最主要渠道。事实上,非正规就业的比重提升也很快,从1978年的0.16%上升到1999年的22.73%。①
                           
                        (2)非正规就业是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必然选择。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个体和私营经济的迅速成长和长期繁荣,就业方式的多样性现实将是必然的。市场化为非正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非正规就业又极大地推动了市场化地进程。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已经基本成形,我国市场化程度已经从1978年的25.6%增加到1999年的80%左右。所有制结构的“非国有化”也取得显著进展,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经济比重已经由1978年的0%上升到1999年的36.42%。②
                           
                        (3)就业“非正规化”适应经济全球化,建立“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需要。非正规就业使劳动力利用率增加、利用成本降低,从而增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同时非正规就业也为外国企业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利益我国廉价劳动力资源的机会。
                           
                        (4)非正规就业的增加已经成为“九五”期间我国城镇新增岗位的主渠道。“九五”期间(1995-1999年),我国从业人员新增1921万人,增加了10.1%,同期,非正规部门从业人员新增1422人,增长了69.5%,非正规部门新增就业人员增加就业人数占从业人员增长总量的74%。与此同时,正规部门职工总数下降了3135万人。③非正规就业成为城镇新增劳动岗位的主要来源。
                           
                        (5)非正规就业在世界各国都很重要的就业模式。根据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就业报告1998-1999年》研究分析,发展中国家非正规就业水平50%-60%,大多数发达国家非正规就业比重在30%以上,有的国家如西班牙、荷兰、丹麦、日本等甚至超过了40%。而我国非正规就业的比重22.73%,大大低于世界水平。第三产业是非正规就业的主渠道,近几年来
                        ,美国新增加的2000万个就业岗位中 ,第三产业占了近 70 % ,欧共体成员国一年增加的就业岗位中
                        ,第三产业占了 61.4%。④许多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已占就业人员总量的 55%以上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很低 ,从业人员的比重更低 ,如果将目前我国第三产业
                        27%的从业人员水平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即 50 %左右 ,就会增加 1亿多个就业岗位。
                           
                        因此,根据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先生的预测非正规就业比重将在今后10-15年间超过50%,成为我国就业的最主要模式。我国就业模式必将经历一个“非正规化—正规化—非正规化”的过程,即从建国初期,非公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非正规化就业;到计划经济时代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正规化就业;到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就业结构进入急剧调整时期,就业模式以是正规化为主的多元化;再到转型后期,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完善,就业模式将以非正规化就业为主,非正规化是我国就业模式转化的基本方向。⑤
                     &nbs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妇女多样性就业形式与社会保障分析(下)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