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储蓄和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
□ 作者: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 张运平 王学成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多年来我国央行的利率政策对我国居民消费与储蓄行为的影响作用很小,我国居民的消费和储蓄对央行的利率变动并不敏感。
关键词:储蓄阶段 消费 利率政策
自1993年以来,我国中央银行频繁运用利率杆杠来调节宏观经济,央行的利率政策除了对我国的投资有较大影响外,对居民的储蓄和消费行为却未能产生应有的影响。根据我国1978-2003年历年的《统计年鉴》所提供的数据,我们注意到,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我国的人均消费和人均储蓄也随之提高,但人均储蓄的增长势头十分迅猛,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过低,而边际储蓄倾向上升过快。
1978年,我国人均收入才171元,到2003年则提高到4993元,增长28.2倍,年平均名义增长率为14.63%,扣除gdp平减指数,年平均实际增长率为8.24%;同期,我国人均消费也由1978年的184元增加到2002年的3791元,增长近20倍,年平均名义增长率为13.69%,年平均实际增长率为8.2%;人均储蓄则从1978年的21.9元增加到2003年的8018元,增长365倍,年均名义增长26.97%,年均实际增长率为20.58%。
对比人均消费和人均储蓄两组数字可以看到,无论是增长率还是绝对量,储蓄的增长都远远超过消费的增长,特别是从1995年起,我国人均储蓄的增长势头似乎不可阻挡,高储蓄与低消费形成鲜明的反差。
模型的建立
我们知道,影响居民当期消费和当期储蓄的原因都是非常复杂的。影响当期消费的因素主要有:当期收入、前期消费、当期储蓄、预期消费、利率、通胀率,等等;而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有:当期收入、当期消费、预期消费、利率、通胀率,等等。按照经典的消费和储蓄理论的解释,人的消费可分为自发性消费和引致消费,其中:自发性消费与收入无关,如果当期收入为零,消费者或者动用前期储蓄,或者举债消费;而引致消费则对当期收入有较大的敏感性。
一般说来,当期收入越多,引致消费也越多;至于前期消费对当期消费的影响,反映了消费的刚性和继承性;而当期储蓄对当期消费的影响为:在当期收入既定的前提下,当期储蓄越多,当期消费就越少;预期消费与当期消费的影响也是呈反方向变化的,即在当期收入既定和预期收入不确定的前提下,预期消费越大,当期储蓄就越多,从而当期消费就越少;利率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在通常情况下为:利率上升,当期储蓄上升,当期消费减少;通胀率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为:通胀率越高,当期消费越高,当期储蓄越少。
为了探讨我国高储蓄与低消费形成鲜明反差的深刻原因,我们不妨对消费和储蓄进行建模。从上述消费和储蓄理论来看,当期收入、利率、通胀率是影响消费和储蓄的共同因素。
通过运用ols线性回归方法对上述变量进行逐一筛选后,我们得出与现期消费存在较强线性关系的指标就是当期收入(yt),而与现期储蓄存在较强线性关系的指标是当期收入(yt)、预期消费(ct +1)。为了考察前期储蓄(st -1))、利率(rt)和通货膨胀率(πt)对当期消费的影响,在消费模型中,我们以当期收入(yt)、前期储蓄(st -1)、利率(rt)(一年的定期利率以时间加权平均而得)、通货膨胀率(πt)为自变量,以当期消费为因变量,进行对数回归拟合;为了考察利率(rt)和通货膨胀率(πt)对储蓄的影响程度,在储蓄模型中我们以当期收入(yt)、预期消费水平(ct +1)、利率(rt),通货膨胀率(πt)为自变量,以当期储蓄(st)为因变量。通过上述1978-2003年各变量的统计数据运用sas软件进行拟合得:
消费方程:inct =-0.3464+
0.9837inyt +0.0009inst -1-0.0094rt +
0.
我国居民储蓄和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
本文2006-10-20 22:30:00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71711.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