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解读农村信用社非农业贷款资产业务快速增长现象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06-06-05浏览:2754下载273次收藏

   农村信用社立足“三农”,通过发放农业贷款,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农村信用社自身也得到发展、壮大,改善了经营环境,防范化解了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但也应看到,当前农村信用社还有大量资金用于非农业贷款项目,非农业贷款资产业务处于快速发展状态。以豫南某县为例:止10月底,各项贷款余额3.85亿元,比上年底增长12.8%,占资产总计的42.7%,占比增长1.6个百分点。其中用于农业和农户贷款余额1.94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50.4%,比上年底增长14.7%。拆出资金及购买债券投资等1.97亿元,比上年底增长45.7%,占资产总计的22.1%,占比增长7.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经济身份逐渐发生变化,开始摆脱单纯的农业生产,走向多样化、规模化的复合型、工、商、农结合型农业生产道路,他们的脱贫目标基本实现,开始走上致富道路,对资金的需求不仅巨大而且迫切。据对该县6个行政村的典型调查,2001年底共有1026个农户,2002年来有684个农户向当地农村信用社提出796.3万元的贷款申请,农村信用社对其中的411户发放贷款501.2万元,分别占总申请户数和金额的60.1%和62.9%。表面上看,贷款的批复率较高,但从农户对未来资金需求的预测及筹资打算看,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贷款需求在书面申请前就被信贷人员拒绝了。

从农业贷款效益看,农业贷款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体现了党的富民政策,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农村社会面貌和农民生活条件,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农村信用社来讲,由于农业贷款具有面广、额小、分散、管理难度大的特点,与其他各类资产相比,其单位资产的管理成本较高。但同时,农业贷款也具有风险分散、损失较小的特点,因而其风险损失也远小于非农业贷款等其他资产。近几年来,该县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的不良贷款比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截至2002年9月底,农业贷款的不良贷款比率为37.6%,比2000年底下降了6.2个百分点;非农业贷款的不良贷款比率较高,并且“双呆”比例增幅明显高于农业贷款。

另外,农业贷款的资金收益较高。止9月底,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非农业贷款、其他生息资产分别占总资产的21.5%、21.2%、38.8%,而其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46.5%、19.7%、33.8%。综合农村信用社各类资产的管理成本、风险损失、资金收益等因素,农业贷款的投入、产出比率是较高的。可以说,农业贷款在提高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降低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同时,已成为农村信用社收入的重要来源。

既然农业贷款需求较旺,且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及推动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中作用巨大,为何农村信用社大量资金仍然用于非农业贷款项目上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政策定位模糊。服务对象特定化与税赋负担同一化并存,损害了农村信用社合法权益。主要服务“三农”,是现行政策对农村信用社的刚性约束。这实际上等于把本应由政府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担的社会职能,部分强加给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农村信用社,人为地将本属独立企业法人的农村信用社,定位在准政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解读农村信用社非农业贷款资产业务快速增长现象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