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家庭经营方式及收入结构的调查
加快户营经济转型 促进农民稳步增收
——关于农民家庭经营方式及收入结构的调查
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建设和谐兰西,重点难点在农村,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户营经济是农村经济的基本单元,摸清农户的经营模式和收入构成,能够翔实地了解农民的收入渠道,从而进一步研究探索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一·五”有针对性地做好“三农”工作奠定基础。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深入到乡、村、屯、户进行调研。此次调查数据主要以2004年度农民收入情况为基础数据,共涉及9个乡镇,18个村,36个自然屯,走访农户近300户。
一、农户的经营方式及收入构成
调查看,农户经营方式大体分三类,即:单一种植户、兼业户、专业户。就全县8.4万农户而言,其收入构成呈梭形结构,单一种植户和专业户比例较小,分别为30%和10%,兼业户比例较大,为60%。
1、单一种植户。这些农户以种植承包田为生,除国家政策性补贴外,基本无其它收入来源。由于经营单一,其收入构成亦单一,主要来自种植业收入。单一种植户总体收入不高,特别是种植粮食的户收入微薄,生活贫困。但如果能够调整种植结构,种植水稻或经济作物,则会有效增加收入。从单一种植户分布看,比较均衡,全县没有明显的区域差别。
奋斗乡前锋村于家窝堡屯农民黄启飞,家有3口人,承包田21亩,除种植承包田外,未经营其他项目。2004年全部种植玉米,亩投入122元,亩产750斤,按0.36元/斤计算,收入270元,亩纯收入148元,21亩地共收入3108元。(见种植、产出、收益情况表)
种植投入情况 单位:元、斤
姓名
人口
承包田
种植作物
投入
亩投入
总
投
入
种子
肥料
农药
坐水
铲趟
拉粒
脱粒
合计
黄
启飞
3
21
玉米
20
40
21
18
16
4
3
122
2562
产出
收益
单产
总产
单价
总收入
纯收入
亩纯收入
750
15750
0.36
5670
3108
148
产出、收益情况 单位:元、斤
同样种植玉米,地力较好的河东乡镇效益会稍高。长江乡长江村三组农民杨晨,全家5口人,承包田13.8亩,全部种植玉米,纯收入2190元,亩纯收入158.7元。
种植投入情况 单位:元、斤
姓名
人口
承包田
种植作物
投入
亩投入
总投入
种子
肥料
农药
坐水
铲趟
拉粒
脱粒
合计
杨晨
5
13.8
玉米
12
82
10
33.3
25.3
13.3
6.7
201
2773
产出、收益情况 单位:元、斤
产出
收益
单产
总产
单价
总收入
纯收入
亩纯收入
1000
13800
0.36
4968
2190
158
一样种植承包田,种植水稻或经济作物收入会更高。同样是长江乡长江村三组的农民孙武,全家5口人,承包田13.8亩,今年外买地16.2亩,共30亩地全部种植山芝麻,预计亩产233斤,按市场价3.3元/斤计算,亩毛收入768.9元,外买地亩成本200元,亩纯收益568.9元,自家承包田亩纯收益则达到702.2元(亩成本只有66.7元)。
2、兼业户。这些农户以种植业为基础,兼营养殖、劳务输出、经商贩运、农产品加工、中介服务等行业,经营内容多样化,实现了单一经营向多元经营的转变。由于经营的多样化,其收入构成亦多元化,较单一种植户收入大幅增加,种植业收入比重一般只占1/3左右,最高不超过1/2。从分布看,体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种养兼业户西部乡镇较多,种植+经商贩运、种植+农产品加工兼业户在中部及东部较多,而种植+劳务输出兼业户中、东部也比西部稍高。
远大乡西岗村赵胡岗屯农民冯军,是典型的种养兼业户,家有2口人,承包田15亩。2004年承包田全部种植玉米,作为饲料。卖鹅雏1000只(纯收益3元/只),出栏肉鹅100只(纯收益20元/只),收入5000元。存栏母猪1头,出栏商品猪20头(纯收益300元/头),收入6000元。牛存栏3头,卖2头,收入3000元。2004年,冯军共收入14000元。如果计算承包田收入,不过2000元,种植业收入比重不到15%。
而该屯农户何士全则是典型的种植+劳务输出兼业户,全家4口人,承包田20亩。2004年种植玉米16亩,收入2000元,种植西瓜6亩,收入1800元(纯收入300元/亩)。两个儿子全都在外打工,从事修车行业,人均至少收入5000元。
长江乡长江村新立屯农民孙长民是典型的种植+贩运兼业户,全家6口人,2004年种植玉米、大豆30亩,收入6000元。户主孙长民同该屯几个农户一起用摩托车搞贩运,小到废品收购,大到贩运鹅毛、皮子、药材等,近到本县各乡镇,远到青岗、呼兰、绥化等地,除春种、秋收外,一年不闲着,年纯收入达2万元。
调查看,成功的兼业经营模式比比皆是,上述事例不胜枚举。
3、专业户。这些农户从事的行业以出劳务、经商、养殖、贩运、种植为主,由于实现了经营内容、方式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总体看收入高于兼业户和单一种植户。从分布看,养殖专业户分布在西部乡镇,经商贩运以中部乡镇居多,种植专业户主要分布中部、东部乡镇。
兰河乡红堡村小窝铺屯农民任振生,在北京搞工程建筑,年纯收入20万元。
康荣乡荣发村许家窝棚屯农民郭树勋,县劳模,康荣乡瓜菜协会会长,远近闻名的瓜菜种植大户。全家6口人,有承包田25.8亩。2004年种了80亩地,一亩玉米没种,全部是瓜菜,主要有早香瓜、西瓜、青椒、西红柿、芥菜、窝瓜、白菜、土豆,同时采用套种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亩纯收入高达1000元,1亩地瓜菜收益顶4亩地玉米,全家纯收入达到8万元。
平山镇吉兴村周家店屯农民齐振国,全家3口人,承包田13.5亩。2004年种植玉米45亩,全部作为饲料,养殖东北民猪,存栏母猪3头,出栏商品猪120头,纯收入2.8万元。
二、户营经济的发展趋向及制约因素
从农民增收效果高低的层面看,在农户最普遍的三种经营方式中,单一种植模式最为传统落后,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模式,虽然相对稳定,但收入偏低,增收潜力不大;而兼业和专业经营,适应了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增收效果明显,而且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其增收潜力巨大;兼业经营因其在市场意识、资金投入、技术要求等方面的要求较专业经营要低,接近农村发展现状,更易于发展。因此,户营经济的发展趋向应为:单一种植(单一经营)→兼业经营(多元经营)→专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就我县目前的经营条件而言,促农增收的现实选择应该是:加快单一种植向兼业经营转变的步伐,将单一种植户比例缩减至5%以内乃至更低;做大兼业经营这块蛋糕,实现农户经营内容的多样化及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引导扶持具备条件的农户向专业经营转变,推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模式,逐步实现农村分工分业。
调研看,农户经营方式转变正朝着上述方向发展,即向兼业、专业经营转变,其趋势不可逆转,但加快转变仍有诸多制约因素。
1、资金制约。我县农民收入总体看水平不高,农村资金总量不足。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农户的当年收入在扣除基本的生产生活支出外,富余资金不多,只能满足简单再生产需要,没有能力扩大再生产。而现有的农贷规模,只能满足春耕生产需求。增加经营项目,实质是扩大再生产,投入很大。仅以养猪为例,一头商品猪饲养成本至少600元,饲养规模按10头计算,至少6000元,普通农户难以承受。因此,资金短缺是影响农户经营方式转型的主要原因之一。
2、基础设施制约。近三年多来,破解水制约难题取得了明显成效。建农道桥10座、塘坝12个、蓄水池158个,机电井由196眼增加到659眼,增加人畜饮水井297眼,30个屯实现了自来水入户。坐水种面积由48万亩增加到165万亩,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了30个百分点。可以说,目前农村水制约问题已初步解决,但节水灌溉工程和设施不足,如喷、滴、灌设备缺乏,种植亚麻、瓜菜等经济作物需要解决灌溉问题。除此之外,目前最突出最显性的是路制约问题,尽管今年全县进行了乡、村(屯)道路整修会战,也只能解燃眉之急,长远看一部分村屯道路不畅,影响农村人流、物流,影响户营经济转型需要。长江乡通乡路因雨季道路不畅,该乡长江村生猪价格比其它地方每市斤低0.7元。同样,远大乡西岗村赵胡岗屯因道路不好(村级路太长,通过一事一议修路没有议成),雨季车辆进出困难,一些农户种了西瓜却卖不上好价钱,收入大打折扣。而平山镇吉兴村则是另一种情况,2003年通过以工贷赈项目和“一事一议”资金建成环村立砖路后,该村养猪户由原来的540户增加到700户,生猪价格比其它地方每市斤多出0.1元。
3、产业制约。户营经济是农村经济的最小单元,农户的经营内容、收入结构与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具有较大的关联度,农民增收与某些产业的发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产业的发展壮大必然带动农户经营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民增收。我县亚麻、民猪、绿色无公害食品等产业发展较快,对户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但客观讲,除亚麻外,其它产业的产业化程度还不够高,目前也只能定位在初级阶段,表现是: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特别是规模型企业缺乏,开发层次浅,产业链条短。这种情况下,更多的农户无法参与进来。农户生产在农业产业化的产业链条上本应是一个重要环节,而实际是大多数农户游离于产业之外,产业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和保障,这就大大影响了农户经营内容的拓展和经营方式的转变,这也正是一些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4、农民素质制约。当前,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对户营经济发展存在自我制约。表现在:一是文化水平低。在农村学历较高的多数都外出发展,没有几个人愿意留在农村,大多数农民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榆林镇林荣村,有农户694户,人口3228人,有高中毕业生18人,其中15人在外地经商,初中毕业生73人,在家种地的只有10几人。不难想象,以这样的文化水平怎么能接受和掌握新事物、新技术,又怎么能够应对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二是思想保守落后。粮本位、小富即安、老守田园、重生产轻销售的小农经济意识仍然很重,缺乏创新意识和敢闯敢干的精神。三是市场经济能力欠缺。农民普遍不具备把握市场脉搏的能力,对市场的判断缺乏准确性和预见性,他们也知道什么挣钱种什么,什么挣钱干什么,但这个“什么”到底是“什么”,许多人不知晓,因而也不能主动出击,而是看到别人挣钱了才去做,跟着市场屁股转,别人挣钱自己赔钱,一哄而上,一哄而下,这是户营经济发育不快的根本因素制约。四是传统品质渐失。老一代农民身上具有的互帮互助、吃苦耐劳、自力更生、
关于农民家庭经营方式及收入结构的调查
本文2006-05-06 00:00:00发表“调查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55616.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