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税收遵从理论实行纳税信誉等级管理的理性思考
税收遵从是指人们在广泛了解税收制度法规的情况下,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的具体体现,是一种超越自我的自律行为,是相对不遵从而言。通过对税收遵从理论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类,研究对策以减少不遵从行为对税收的影响;通过对税收遵从行为的深入研究,又可以提高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意识,降低税收管理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纳税人不同的税收遵从程度,对纳税人实行信誉等级管理是强化税收管理的有效措施。 [大秘书网文章-http://www.damishu.com 找文章,到大秘书网]
一、税收遵从理论为现代税收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关于税收遵从理论
有关纳税主体遵从的研究1979年起源于美国,此后英国、加拿大、西班牙等国家先后开始纳税遵从理论的研究。纳税主体遵从理论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税收遵从与不遵从类型的研究;二是对遵从成本的研究。通过对纳税人遵从税法或不遵从税法原因的深刻剖析,西方学者将税收遵从划分为防卫性、制度性、自我服务性、忠诚性、社会性、代理性和懒惰性遵从几类;将不遵从划分为程序性、无知性、懒惰性、自私性、社会性、代理性和习惯性不遵从几类。我国学者马国强在对我国纳税义务人行为方式进行研究时,整理和改造了西方同行在税收遵从问题上的一些研究成果,将原来有些重复的分类形式进行了集中性的归纳,将西方学者对决定税收遵从的因素较宽泛的表述进行了符合中国“本土化”的解释,将税收遵从归结为防卫性、制度性和忠诚性遵从三种类型;将不遵从划分为自私性、无知性和情感性不遵从三种。同时讨论了决定税收遵从和不遵从的五个因素,即税收观念、税收知识、税收制度、税收程序、税收处罚。
(二)纳税人税收遵从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人为本,对偷税问题的分析也应如此。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人格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并认为三者三位一体存在于每一个个体之中。本我,就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要求得到眼前想要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使得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自我代表理性和机智,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行动,给予其适当的满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在纳税问题上,也存在着这三者的作用。人们在本我的贪婪自私本性的作用下,是不会自觉自愿缴税的。但自我认为这样做不对,还是应该去缴税。而在超我的境界中,人们会认为缴税是公民的义务,没有理由不缴税。当超我战胜本我时,就出现了纳税遵从。
纳税人遵从与否,与税收心理密切相关。一个完全被“本我”的贪婪自私所左右的纳税人,一定是一个自私的不遵从者。他会通过财务或账目上的安排,故意偷逃税款。一个具有“自我”约束的纳税人,则有可能成为“防卫性遵从者”。他们是由税法威慑力量引起的出于防卫而遵从税法的纳税人。当然在税收制度消除了违反税法的机会时,他们也会成为制度性遵从者。但由“自我”控制的纳税人也只能被称为“不稳定的”遵从者。一个“超我”型纳税人,在良心和道德准则的指导下,一定是一个“忠诚性遵从者”。他们认为自己有道德上的义务去支付其税款,若是在纳税方面进行欺骗就会有犯罪感。长此以往,他们会养成遵从税法的良好习惯,从而成为“习惯性遵从者”,也就是“稳定的遵从者”。
(三)纳税人遵从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1、税收不遵从的经济成本分析。从最一般的经济学意义即“投入产出”的角度而论,税收不遵从也是一项可能产生很大经济效益的活动。但税收不遵从的成本高低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即受惩罚的严厉性和受惩罚的可能性。仅仅是受惩罚的严厉性——对税收不遵从的惩罚可以反映为罚款数额或倍数、是否达到移交司法部门做出刑事处分的程度,这只是一种名义上的成本,因为受到处罚的可能性并不会绝对地等于100%。由此,税收不遵从的实际成本应该是一项确定性因素(惩罚严厉性)和一项不确定性因素(惩罚可能性)的乘积。
2、税收不遵从的收益分析。税收不遵从的收益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收益,一是精神收益。特定的税收不遵从形式是一种理性筹划的结果,越是程度严重的税收不遵从行为,其获得的金钱收益越高,筹划者所得到的心理满足度越高。
3、税收不遵从决策的因素分析。税收不遵从的决策是在权衡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后进行的,它受不遵从的严重程度、惩罚的严厉性、惩罚的可能性、风险偏好性等诸因素所决定。首先,税收不遵从的严重程度并不能单独地决定税收不遵从的决策,因为与这种严重性相伴生,税收不遵从收益也会随之上升,而惩罚的成本也会随之上升。最后的结果得看两者上升率的对比。其次,在惩罚可能性和风险偏好一定的情况下,惩罚的严厉性同税收不遵从的供给量是负相关的。但如果将惩罚可能性和风险偏好性这两个既定条件放松,则税收不遵从的供给又出现一种不确定的局面。相对而言,惩罚可能性比之于惩罚的严厉性更具威慑力,因为这种可能也在一定程度内作用于人们的风险偏好——在太大的惩罚可能性内,任何风险偏好也不会轻易做出冒险的决断。
二、实行信誉等级管理、提高纳税主体税法遵从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实行信誉等级管理是构建诚信税收体系的需要。税收诚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其根本立足点就是诚信。然而现实经济运行中的不良信用正严重影响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直接面对注重信用的国际环境,重建信用中国更是迫在眉睫,而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税收,构筑诚信体系也是当务之急,要求广大纳税人必须努力增强税收法制观念,强化税收遵从意识,自觉做到诚信纳税。而税务部门在倡导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基础上,进一步为纳税人提供诚信服务,积极为纳税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税收执法环境,更好地服从、服务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