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决定
旅游业作为现代先导型的朝 阳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强、产业链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我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区位优势良好,形成了自然与文化相映、历史与现代互补的独特旅游资源。为推动旅游产业跨跃式发展,尽快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促进和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两地一中心”奋斗目标,深入实施“文化旅游兴市”战略。按照“重长远、抓基础、突重点、强特色、求实效、育精品、创品牌”的发展思路,举全市之力,加快大开放、拓展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效益优势转化,全面提升江津旅游产业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2、战略发展目标:努力把江津建设成为主体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旅游功能齐全、服务质量优良、旅游经济快速增长的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
3、经济发展目标:到2007年,接待游客达160万人次(20%的增速测算),旅游总收入3.1亿元(20%),比2002年(77.1万人次,1.5亿元)翻一番,实现跨跃式发展。到2010年,接待游客达375万人次(25%),旅游总收入6.8亿元(30%)。比2007年翻一番,形成名副其实的“川有九寨天堂,渝有四面风光”。到2015年,接待游客达1144万人次(25%),旅游总收入25.2亿元(30%),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江津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
三、产业布局
4、优化产品结构,打造旅游精品
以景区建设为中心,整合旅游资源,调整产品结构。按照“一线”(即“走马——几江——四面山”旅游观光风景线)、 “三大品牌”(即“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古文化旅游”)的产品结构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推出精品的基本思路。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旅游开发与文化发掘相结合、加强管理与机制创新相结合、产品建设与宣传促销相结合、提高服务质量与优化发展环境相结合,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培育精品、创造名牌,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5、发展旅游服务业,延长旅游产业链
旅行社业、旅游交通运输业、餐饮住宿业已构成现代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要素,不仅是行业的主体,而且是对外服务的窗口。因此,要重视它们在整个旅游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发展壮大旅行社业:景区需要旅行社来宣传和推出,市场需要旅行社拓展和巩固。要严格把好旅行社设立、导游资格审核关,鼓励旅行社依法经营、走向联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服务质量、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活跃旅游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重要的基础条件。要加强建设和形成完备的旅游交通体系,切实解决旅游的可进入性;通过组建旅游专业运输、设置旅游专线、更新新型舒适的旅游交通工具、维护正常的营运秩序等措施为旅游提供优质服务。
配套完善餐饮住宿业:完善主接待中心和次接待中心功能,形成安全卫生、服务优良的高、中、低档次结构住宿接待体系,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弘扬餐饮文化,开发各具特色的新品、精品,举办美食旅游活动,展示江津美食品牌。
发展旅游商品和旅游购物:按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既要优化传统的旅游商品,又要利用资源和现代科技,加强对旅游商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挖掘和推出一批既具有本地特色和文化内涵、又具有实用性和纪念性的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绿色食品和旅游用品,定期举办旅游商品大赛,不断提高我市名、优、特旅游商品在市场的比重。在四面山、几江城区、李市等较成熟的景区或沿线规划建设旅游购物中心,延长旅游产业链,形成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工作重点
6、完善旅游发展规划,促进旅游资源整合
实施科学的规划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配套完善、科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到“规划先行、策划并举”。按照创建旅游胜地的标准和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对全市旅游发展总规和详规进行修编。做好《旅游发展规划》及相关专业、产业规划与《江津市总体规划》的更好衔接,既体现融入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要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要,建立旅游项目库,完善专家评审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要严格景观规划控制,坚决杜绝低水平,近距离的雷同建设,坚决杜绝无序开发和乱搭乱建现象。通过规划实施,实现旅游景区高质量、高水平的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高品位、高效益的需求。
7、挖掘文化资源内涵,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物资源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文化部门牵头组织人员加强对江津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先巴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楹联文化、抗战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特别要突出对四面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聂荣臻元帅、陈独秀、钟云舫、吴芳吉四大名人与中山、塘河、石蟆、白沙四大历史文化古镇的文化开发,对一些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文物要进行抢救性保护。将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更好地融入旅游开发建设中,研制、开发文化工艺品,编制文化旅游宣传品,要适应市场需求,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鼓励和创办旅游文化娱乐表演公司,推出地方特色文化精品,丰富旅游文化,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既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又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8、实施市场运作,发展旅游产业
项目开发建设是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只有变成旅游产品才能创造效益,旅游产品必须依托项目开发。要按照“规划出项目,项目引资金,资金促发展”的思路,继续发挥政府在规划编制、资源控制、政策引导、行业管理、安全监管、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实施资源所有权、行政管理权、开发经营权和监督保护权的有效分离和制衡。采取市场运作,突出企业在景区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客源市场拓展、旅游经营服务、旅游产品和商品开发、销售等方面的主体地位。真正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
9、加强区域合
一、指导思想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两地一中心”奋斗目标,深入实施“文化旅游兴市”战略。按照“重长远、抓基础、突重点、强特色、求实效、育精品、创品牌”的发展思路,举全市之力,加快大开放、拓展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效益优势转化,全面提升江津旅游产业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2、战略发展目标:努力把江津建设成为主体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旅游功能齐全、服务质量优良、旅游经济快速增长的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
3、经济发展目标:到2007年,接待游客达160万人次(20%的增速测算),旅游总收入3.1亿元(20%),比2002年(77.1万人次,1.5亿元)翻一番,实现跨跃式发展。到2010年,接待游客达375万人次(25%),旅游总收入6.8亿元(30%)。比2007年翻一番,形成名副其实的“川有九寨天堂,渝有四面风光”。到2015年,接待游客达1144万人次(25%),旅游总收入25.2亿元(30%),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江津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
三、产业布局
4、优化产品结构,打造旅游精品
以景区建设为中心,整合旅游资源,调整产品结构。按照“一线”(即“走马——几江——四面山”旅游观光风景线)、 “三大品牌”(即“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古文化旅游”)的产品结构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推出精品的基本思路。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旅游开发与文化发掘相结合、加强管理与机制创新相结合、产品建设与宣传促销相结合、提高服务质量与优化发展环境相结合,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培育精品、创造名牌,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5、发展旅游服务业,延长旅游产业链
旅行社业、旅游交通运输业、餐饮住宿业已构成现代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要素,不仅是行业的主体,而且是对外服务的窗口。因此,要重视它们在整个旅游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发展壮大旅行社业:景区需要旅行社来宣传和推出,市场需要旅行社拓展和巩固。要严格把好旅行社设立、导游资格审核关,鼓励旅行社依法经营、走向联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服务质量、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活跃旅游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重要的基础条件。要加强建设和形成完备的旅游交通体系,切实解决旅游的可进入性;通过组建旅游专业运输、设置旅游专线、更新新型舒适的旅游交通工具、维护正常的营运秩序等措施为旅游提供优质服务。
配套完善餐饮住宿业:完善主接待中心和次接待中心功能,形成安全卫生、服务优良的高、中、低档次结构住宿接待体系,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弘扬餐饮文化,开发各具特色的新品、精品,举办美食旅游活动,展示江津美食品牌。
发展旅游商品和旅游购物:按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既要优化传统的旅游商品,又要利用资源和现代科技,加强对旅游商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挖掘和推出一批既具有本地特色和文化内涵、又具有实用性和纪念性的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绿色食品和旅游用品,定期举办旅游商品大赛,不断提高我市名、优、特旅游商品在市场的比重。在四面山、几江城区、李市等较成熟的景区或沿线规划建设旅游购物中心,延长旅游产业链,形成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工作重点
6、完善旅游发展规划,促进旅游资源整合
实施科学的规划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配套完善、科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到“规划先行、策划并举”。按照创建旅游胜地的标准和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对全市旅游发展总规和详规进行修编。做好《旅游发展规划》及相关专业、产业规划与《江津市总体规划》的更好衔接,既体现融入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要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要,建立旅游项目库,完善专家评审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要严格景观规划控制,坚决杜绝低水平,近距离的雷同建设,坚决杜绝无序开发和乱搭乱建现象。通过规划实施,实现旅游景区高质量、高水平的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高品位、高效益的需求。
7、挖掘文化资源内涵,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物资源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文化部门牵头组织人员加强对江津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先巴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楹联文化、抗战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特别要突出对四面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聂荣臻元帅、陈独秀、钟云舫、吴芳吉四大名人与中山、塘河、石蟆、白沙四大历史文化古镇的文化开发,对一些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文物要进行抢救性保护。将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更好地融入旅游开发建设中,研制、开发文化工艺品,编制文化旅游宣传品,要适应市场需求,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鼓励和创办旅游文化娱乐表演公司,推出地方特色文化精品,丰富旅游文化,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既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又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8、实施市场运作,发展旅游产业
项目开发建设是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只有变成旅游产品才能创造效益,旅游产品必须依托项目开发。要按照“规划出项目,项目引资金,资金促发展”的思路,继续发挥政府在规划编制、资源控制、政策引导、行业管理、安全监管、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实施资源所有权、行政管理权、开发经营权和监督保护权的有效分离和制衡。采取市场运作,突出企业在景区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客源市场拓展、旅游经营服务、旅游产品和商品开发、销售等方面的主体地位。真正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
9、加强区域合
关于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决定
点击下载
本文2006-02-22 12:32:00发表“工作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4806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