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
内容提要】我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的实行,粮食流通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于拥有12亿多人口、9亿多在农村, 且耕地资源相对匮乏的我国,粮食问题始终举足轻重。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的今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尤其令世人瞩目。本文拟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放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考察,以进一步说明当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以及保证这一改革成功的几个重要问题。
【关 键 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市场经济/政府/企业
【正 文】
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在建国以后,和其他二战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一样,照搬苏联模式,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体现在粮食流通上就是从1953年起,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对农民余粮户实行计划收购(简称统购销)的政策;对城市居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的政策;实行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的政策;实行在中央统一管理下由中央与地方分工负责的粮食管理政策。1958年,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粮食管理的集中统一,全国粮食的征购、销售、调拨由中央统一安排,实行分级管理,使统购、派购政策逐步完善并制度化、法规化。显然,统购统销是计划经济的要求和体现。必须指出的是,当时实行的是农产品低价政策。原因之一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农业产品比价的剪刀差;另一原因是50年代初,我国开始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相应的就要实行生活必需品的低价政策,从而农产品价格被扭曲。
1978年底,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同时,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产到户,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在实际效果的示范和政策的支持下,到1984年底,全国100%的生产队和97.9 %的农户都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此同时,统购统销政策也开始松动。随着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发展,粮食流通体制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与经营方式的改革相辅相成,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使我国连续多年粮食市场形势良好。改革以来,粮食流通体制发生的主要变化有:
统购统销政策结束。从1985年度开始,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对定购的品种,普遍实行“倒三七”比例计价收购办法,即农民交售的征购粮,30%按统购价付款,70%按超购价付款,定购以外的粮食自由购销。大约到1993年,统购统销政策的另一个领域——城镇粮食销售的计划体制被彻底改革。
实行多渠道经营。在发挥国营粮食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实行集体个人等多种形式,恢复了传统的米市和粮行,活跃了粮食流通。还恢复了粮食集中贸易,开展粮食议价议销。
进一步调整了粮食价格。从1979年起,国家多次提高粮食购销价格,并在提高过程中,注意逐步理顺粮食价格关系。从1979年到1994年,我国粮食收购价格提高了500%左右, 初步改变了粮食价格长期偏低的状况,粮食与其他农作物的比价、粮食与农村农产品的比价都向着有利于粮食的方向转化。
在价格管理体制和形成机制上,引入了市场机制。由于农民出售的粮食中有一部分是国营、合作商业部门以议价方式向农民收购的,价格有随行就市的性质,农民在集市上向半农业居民出售一部分粮食,打破了计划体制、政府定价一统天下的局面,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粮食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开始出现并逐年拓宽,形成了价格双轨制。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也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粮食流通体制上,市场化改革大力推进的同时,进入90年代,国家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粮食流通的重大改革制度。(1)国务院决定从1990年起,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敞开收购议价粮。(2)1993 年国务院决定建立粮食收购保护价格制度。粮食收购保护价格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情况,按不低于但可高于中央下达的基准价格水平,制定本地区的收购保护价格,向农民公布,并按保护价收购。(3)国务院规定,从1993年度起,中央和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都要建立粮食风险基金。中央粮食风险基金由财政部负责筹集,省级粮食风险基金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负责筹集。
改革的发展,使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效率得到极大体现,我国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连续登上了几个大台阶,从1978年的三亿吨增加到1996年的五亿多吨,为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正是由于改革的深入,原有粮食流通体制的弊端突显出来,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针对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存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的重大决策,即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原有粮食流通体制的弊端。目前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坚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实行顺价销售,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加快粮食企业自身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粮改加强了国家宏观调控,但不是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而正是要求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加大市场化改革的力度,促进粮食流通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如在国家控制粮食直接收购市场的同时,放开搞活粮食零售市场;在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支持粮食零售多渠道经营;在完善政府调控的同时,又以市场为主形成粮食价格;积极培育粮食市场体系,特别是县级以上粮食交易市场;加强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使之成为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等等。
二、当前我国实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紧迫性
在我国,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严重问题,面向21世纪的中国粮食供求形势不容乐观。从需求方面看,我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处在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过渡时期,未来十五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较大幅度增长,粮食消费需求也将持续增长。从供给方面看,我国粮食虽然还有很大增产潜力,但是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把这种潜力变成现实产量难度越来越大。原因之一是我国农产品单产在国际上已经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
本文2006-02-18 17:52:00发表“工矿企业”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47817.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