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谈如何培育县(市)审计机关的审计文化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23-08-30浏览:2864下载254次收藏
 

在新的时代,审计工作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单元,就会从某种形式上必须有审计文化。审计文化就是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行业特点的工作技艺、行业风格、行为模式、审计理念等,总体包含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审计文化的力量应该是涓涓细流,连绵不绝;也应该是雨后春笋,润物细无声。它最终会流淌到每个审计人的心间,渗透到每个审计人的脑海,形成一股股澎湃的浪潮,持续而有力的推动审计事业不断向前。

我国审计的历史是悠久而丰富的,其遗留和传承下来的审计文化异常璀璨。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审计文化,更好的服务审计工作,促进依法从审,规范经济活动安全高效运行,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下面,笔者主要就县级审计机关如何培育审计文化浅谈一下自己的感悟。

一、县(市)审计机关培育审计文化的现状及原因。

审计文化应该是在审计活动中沉淀的物质资料、制度传承、精神财富的有机结合。它是审计事业发展的托底基石,审计文化滋养审计事业,审计事业发展又反哺审计文化,两者相互交织发展。如果没有优秀的审计文化进行护航,审计事业的发展将会是大海的孤舟,航而无向、行而无力。县级审计机关是审计系统中的最小单元,呈现出数量多、力量弱、设施简、技术短等实际特点,其监督面广、直接面对群众、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的形象。所以说县级审计机关如何培养优秀的审计文化,给每名审计干部注入具有时代特点、职业特性的精神力量,打造一支具有优秀审计队伍,充分有力的推动审计工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贡献更大审计智慧和力量,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县(市)审计机关因为物质基础薄弱,工作任务繁忙,再加上领导班子的集体偏好等影响,对审计文化的培养重视不够、认识不足,造成审计文化缺位,审计文化辐射出的影响不大等情况。

(一)县(市)审计机关对培养审计文化的认同感不足。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意思是说:“无”,是自然界天地万物的本始。“有”,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本源。所以要经常用“无”的状态,来观察万物之道,感悟其中道的奥妙。经常从“有”的角度思考万物,领悟其中道的诀窍。“有”和“无”这两种状态同样都是来自于“道”,指的却是“道”的两种不同的形态和表现形式。常人总纠结于“有”,即认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有价值,对于“无”的无法用感官感知的抽象的东西容易忽视。审计文化属于管理文化范畴,同样具有所有文化的抽象性,无法用感官感知。县级审计机关常年承担着繁重的任务,主要精力用于完成审计工作任务,对于培育审计文化的价值思考不多;此外,一个单位的整体氛围与一把手和领导班子集体的价值取向密不可分,县级审计机关的领导班子大多数是从单位内部产生的,属于专业技术性的干部,更偏重于审计业务,在带领审计队伍时更多的关注审计业务技能的实际提升,而审计文化建设是形而上的,不能或没有进一步发现审计文化的构建在审计业务中发生的实际价值,对培育审计文化或多或少存在认同感不足的问题。

(二)县(市)审计机关对培养审计文化的主动性不强。对培育审计文化认同感不足是造成构建优秀审计文化主动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但是,其他方面因素也有许多。一是压力传导不足。由于自上而下为基层减负工作的推行,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考核、评比、督查、表彰等形式大部分取消或简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下级审计机关部分优秀的制度没有坚持沿用;二是宣传资源缺乏。由于审计系统管理是基于上级审计机关与地方政府共同管理,上级审计机关只负责审计业务指导,其他方面很少涉足等现实情况,对长期在审计战线工作的优秀干部、经验做法、先进制度、成果交流等没有实施全审计系统共享交流的平台和机制,造成县级审计机关学习宣传的资源非常馈乏;三是人力资源较弱。按照通俗说法,审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工作,“重业务建设轻文化建设”是普遍存在的。县级审计机关由于机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浅谈如何培育县(市)审计机关的审计文化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