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莲花山“花儿”传承保护论文

栏目:文化教育发布:2023-04-17浏览:2821下载248次收藏

莲花山“花儿”传承保护的建议及对策

文/马晓春

 花儿是流传流传于西北地区的多民族民歌,因歌词中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川地区的不同,花儿的演唱又被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等流派。莲花山花儿属于“洮岷花儿”的北路派,流行在莲花山附近的汉、藏群众中。莲花山花儿演唱形式一般为对唱,一问一答,歌词即兴创作,唱词丰富,曲调悠扬,具有节奏明快、情真意切,语言动听朴实等特点,具有极强的文化历史艺术价值、艺术价值、科学实用价值,在整个西北地区乃至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国内外学者称为“西北之魂”“西北百科全书”和“活着的诗经”。2004年10月,康乐县莲花山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于“中国花儿保护基地”称号。2006年5月20日,莲花山花儿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称为 Ⅱ-20  花儿(莲花山花儿会)。2009年,甘肃“花儿”(莲花山花儿)荣登联合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莲花山位于康乐县,巍峨秀丽,群峰林立,远眺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故名莲花山。花儿会是莲花山地区群众一年一度自发组织的民歌盛会,辐射三州(地)六县78个会场。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仅康乐县境内的莲花山花儿会场就有12处,主要有戚家庵、紫松山、杨家河、撒路坡、二郎庙、王家沟门、麻家峡、莲花山,时间前后长达17天。期间,临夏州各县及临潭、临洮、渭源、岷县及青海的回、藏、东乡、保安、撒拉等各族群众和歌手数万人,穿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打着花伞,摇着彩扇,云集莲花山,纵情对歌。

   清代临洮诗人吴镇曾有“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的赞誉。据 《康乐县志(1986——2005)》载:自唐、宋以来,莲花山地区为吐蕃民族聚居地,吐蕃民俗文化影响十分深厚,吐蕃“踏歌”是花儿源头。莲花山地区的汉族群众中有一部分是历史上汉化了的吐番人,其民情、习俗部分延续了下来。在莲花山地区流行着丰富多彩的劳动号子,其中碾场号子在宋代吐蕃“踏歌”中孕育,在汉族“牛拉拉”等曲调中完善,在长期渐进演化过程中逐步成型,成为传唱在洮河中、上游地区,汉、藏、回、土等民族群众中的一种山歌。

   莲花山花儿是经过几百年千锤百炼而留传下来的民族民间文学形式之一,是发自劳动人民内心的心声,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风格。具有曲调悠扬,节奏鲜明、声律合拍、刚柔兼济、歌词即兴创作。情真意切,抒发酣畅、文彩飞扬、语言动听朴实等特点。在演中或是一个人如泣如诉地叙说个人的哀怨,或是通过独唱、齐唱、对唱的形式,共同抒发激情,这是其他民歌和“花儿”中少见的。同时,在唱词上除叙述《三国》《西游》《杨家将》等传统故事的“花儿”外,她没有事光编好的固定词歌,完全是根据当时的形势、眼前的景物和对方的提问即兴现编的。在演唱中,对歌的双方各有歌手四、五人,其中有一个思路敏捷、出口成诗的人担当“串班长”或叫“串把式”,来负责现场编词,有两三个歌喉嘹亮的歌手担任独唱,分明叫“头腔”“二腔”“三腔”,如果串班长本人噪子好,那么头腔则由他(她)兼任,待唱到尾声时,“花呀,两叶儿”由集体齐唱,共同结束。

                     红心柳,挑草叉,

                    想你想者跳卡拉,

              差点就把腰闪吓,

              把你浑身想到呢,

              肠子想成皮条呢,

              把心想成核桃呢。

   莲花山“花儿”从内容上分有“整花”和“散花”。“整花”就是叙述整个故事或完整内容的“花儿”;“散花”就是即兴题材的内容。从形式上分有“单套”“双套”之别。单套“花儿”一般是指三句、四句一首的“花儿”;双套“花儿”就是四以上,五句、六句一首的“花儿”,六句以上的很少见。不论是“单套”“双套”“花儿”,每句都是五字、七字不等,也有十字、十一字的,每句都是单字尾,比较自由。

                    马莲绳绳拦得长,

              敬上一杯酒来尝,

              曲子不好酒不香,

              水酒一杯表心肠。

               香香香,实在香,

               美酒虽少有份量,

               亲朋送来味更长,

               渗在心上老不忘。

   莲花山“花儿”常有一些垫词、垫句,如“亲戚们”“乡亲们”“阿姨们“莲花山的老唱家”“一转山的莲花山”等等。在演唱中,三个独唱的人每人都加垫词、垫句,主词实际只有三句,若三人都不加,主词就是六句;有的加,有的不加,就是四句、五句的结构,所有这些,都和歌手的演唱技巧分不开,特别是在一组歌手有男有女时,男声就得用“假声”唱,这样听起来自然和谐。

                      花儿故乡不虚传,

               生态康乐非遗艳。

               男歌女答摇彩扇,

               歌如流水山中缠。

               乡村振兴歌声甜,

               是仙境吗是人间?

  她那善于表达激情、似说似唱的艺术手法,歌手才思敏捷、出口成歌的创作才能,别具一格、饶有兴味的演唱形式,成为久负盛名的洮州花儿盛会。

   梦,何以缠绕花儿故乡?因有花儿缭绕;情,何以牵挂生态康乐?因有花儿挽留。花儿艳,水青狂,山绿诡。衣袂飘飘处,心事如莲开。

为进一步擦亮打响“花儿故乡 生态康乐”文旅品牌,康乐县高标准实施莲花山康养花儿风情综合体,建设莲花山花儿传承展演中心,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组织机构,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关制度、细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建立戚家庵、紫松山、杨家河、撒路坡、二郎庙、王家沟门、麻家峡、莲花山8处花儿艺术生态保护区,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并保护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2009年3月,成立莲花山花儿协会,专门负责花儿的挖掘、整理、创作,花儿歌手的发现、培养,花儿会的举办,公益宣传演出的组织与参与等,已发展会员185名。全面发展培养花儿歌手。积极发展和培育花儿歌手,重点培养民间年轻一代优秀花儿歌手,确保不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断层”、“断代”现象。每年举办莲花山花儿歌手技艺提高班及花儿爱好者培训班,邀请相关专家、教授开展专题讲座,使花儿歌手在演唱水平、演唱技巧、舞台表现、文化素养等方面有所提升和突破,不断提高莲花山花儿的艺术程度。2015年6月,在莲麓镇挂牌成立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传习所,主要负责对莲花山花儿珍贵资料和相关实物的发掘、抢救、整理和保护研究。2018年10月16日,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为康乐县宏星花儿艺术团举行了“莲花山花儿传承示范团体”授牌仪式。2019年5月2日,国家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花儿”歌唱家苏平,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花儿”演唱家马玉芝,国家一级演员、“花儿”演唱家何清祥对康乐县宏星花儿艺术团演员进行了艺术指导培训。2022年1月15日,县文旅局在莲花山花儿传习所举办了年度第一期莲花山花儿培训班。多年来,县文旅局采用专家讲课、研讨会、座谈会、集中培训、演唱竞赛等形式,集中对歌唱创作、形体动作、演唱表情等具体指导,培训花儿骨干及“串班长”(花儿词作者)。

积极组织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和当地各文化艺术团体参与省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和花儿演艺活动,让莲花山花儿文化走向更大的平台,不断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凸显地方民俗特色文化在旅游业的重要作用。依托非遗文化,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着力培育地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销售市场,开发、力推麦秆贴画、胭脂梦刺绣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消费者认可的旅游商品,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突出节会赛事宣传,积极参加省内外文化旅游宣传营销活动,制作宣传片、宣传册、折页、画册等,广泛利用网络及新兴自媒体,开展“短、平、快”的智慧营销,扩大康乐“六月六莲花山花儿会”旅游影响力。1986年,中国民间文艺家研究会甘肃分会编著《莲花山花儿选萃》;1987年8月,《宁夏日报》刊发李世锋撰写的文章《一朵从莲花山飞来的花》;1988年10月,由魏泉鸣摄制电视片《莲花山花儿会》《藏族采花节》(中英文两版本),参与上海国际电视节展播,引起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国及香港地区影视界极大关注。李林撰写的《莲花山及其庙会佛事花儿会的由来》获全省首届敦煌文艺奖;1989年,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文系兼音乐系教授赵茹兰撰写的《莲花山花儿会:关于民歌演唱程式之研究》(长篇学术论文),刊登于《西北民族学院学报》3期,对甘肃花儿学术研究给予很高的评价和指导。李林撰写的《试谈:‘花儿’的美学价值》,获全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首届民间文艺十年奖论文一等奖,《莲花山花儿初探》(丁作枢撰)获得甘肃省首届民间文艺十年奖论文二等奖;1990年6月,由赵茹兰(美)撰写、邓光瑜翻译的《莲花山花儿会实地考察散记》,刊登于《河洲》第2期“民间文学”栏目;1991年,魏泉鸣摄制的《莲花山花儿会》(民俗民艺录象片),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首届民俗民艺汇映大奖赛,获二等奖;1992年,省林业厅副厅长禹贵民邀请著名电影艺术家、中国表演艺术家协会主席张瑞芳和《上海一家人》剧组部分演职人员来莲花山花儿会观光采风,拍摄了电视艺术片《莲花山花儿会》。对莲花山花儿作出突出贡献的有:省民研会主席曲子贞,出版《花儿论集》2本;柯扬教授撰写的《花儿会——甘肃民间诗与歌的狂欢节》《莲花山花儿程式论》等论文,发表后将花儿介绍到国外;郗慧民编著《西北花儿学》;魏泉鸣的艺术专著《花儿新论》《中国花儿学史纲》创建了一个新的学科体系;庄壮的《莲花山“花儿”采风记》记下了《莲花山的背斗匠》花儿音乐一章,成为花儿音乐中的精品;制作完成花儿宣传品《莲花实景录》《莲花山花儿风情录》《枉子沟花儿会》等碟盘。制作完成较多的优秀花儿歌手及有关莲花山花儿会民俗礼仪系列音响、资料多套。2002年,《莲花山与莲花山‘花儿’》(汪鸿明、丁作枢著),获全省第四届敦煌文学一等奖;《莲花山民俗》《莲花山花儿初探》《莲花山与花儿介绍之一、二》(丁作枢著),《花儿集萃》(陇崖著),《一年一趟莲花山》《你是花儿头一朵》《天籁》(县文广局著),《莲花山》(县文化馆著),以及《莲花山民俗》《河州花儿集萃》《传承人的歌》等42套书刊相继出版发行,资助出版了近百万字的花儿专著《花儿源流考》。每年出版“非遗”专刊《天籁》。有关莲花山花儿的专集,论文、书刊不断问世,其民俗价值和文学价值引起国内外民俗专家的重视。中外学者多次到莲花山采风,举办花儿研讨会,发表花儿论文百篇,撰写和出版了一批搜集、研究花儿的理论文章和专著。

  花儿研究者马晓春采写的《莲花山麓花儿红》《花儿为什么这么红》《莲花山“花儿”》《莲花山“花儿”的艺术特色》《莲花山花儿源流特征及传承保护之我见》《绽放的民俗之花——莲花山“花儿”》《痴迷花儿终不悔》等,发表于《中国花儿》《甘肃经济日报》《民主协商报》《民族日报》、四川文化网、甘肃广电总台视听甘肃、中国甘肃在线等发表;《宏星花儿艺术团:传承花儿的一面旗帜》《景满堂:莲花山上的“唱把式”》《丁如兰:一代花魁“穷尕妹”》《文香莲:莲花山下百灵鸟》等,选录于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临夏州文联编著的《花儿艺术人生》;创作的莲花山花儿唱词《旅游扶贫看得见》《美丽康乐赞》等,被州文联编著的《临夏花儿集》收录。2020年4月,莲花山花儿被录入已出版的《康乐县志(1986——2005)》《康乐年鉴》。2020年12月,莲花山花儿研究者及歌手10多人参加了在松鸣岩景区举办的花儿临夏.在河之州“河湟文旅杯”临夏花儿演唱大赛及传承保护发展研讨会,多名花儿歌手获奖,马晓春的论文《莲花山花儿源流特征及传承保护之我见》被录入研讨会《花儿论文汇编》,并作了交流发言。2021年3月,论文《莲花山花儿源流特征及传承保护之我见》录入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三个面三个面向”系列丛书之五《再论中国花儿——庆祝花儿“申遗”成功10周年》。2021年5月,莲花山花儿被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魅力花儿——享誉世界的民间艺术瑰宝》大篇幅登载。

先后协调联系多家媒体系统拍摄莲花山自然人文风光和莲花山花儿会电视片,谱写和收录莲花山花儿的曲调和唱词。利用现有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莲麓镇花儿传习所、各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对收集、整理的莲花山花儿中需保存和可保存部分予以有效保护和集中展示,对原生态文化和有浓郁民族民间特色的莲花山花儿曲目进行动态长期性保护。制作完成优秀花儿歌手及有关莲花山花儿会的民俗礼仪系列音像资料10套。拍摄《莲花山风韵》《二十四贤孝》等莲花山花儿专题片10部,联系省内外媒体专题报道莲花山花儿1000多次,组织莲花山花儿摄影展500次。挖掘优秀花儿歌手30多名。搜集整理从清末明至2008年四个阶段的花儿传承人谱系共80多人,并记录了在这四个阶段传唱的优秀花儿歌词352首。对近年涌现出的优秀花儿歌手汪莲莲、文香莲、马麻乃、何兰兰、杨梅兰等演唱的花儿录制影像资料240盘,共16400多分钟。2004年10月,在临夏州召开的“中国花儿之乡”命名授牌大会仪式上,米兆仁、朱淑秀、线得生等12名歌手被省文艺家协会和州文联合命名为“优秀花儿歌手”。2013年8月23日,选送莲花山花儿歌手文香莲、杨梅兰、何兰兰参加了首届中国西部“百益杯”花儿艺术节,获原生态莲花山花儿演唱二等奖。2015年9月26日,中央民族乐团参加演出的国家艺术院团优秀节目展演《国乐风采—土地与生命的赞歌》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花儿歌手文香莲、杨梅兰、何兰兰、马麻乃受邀参加演出。2016年4月,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传习被确定为甘肃省民族音乐研究中心艺术实践基地。2017年6月25日,第七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临夏州“莲花山花儿会”花儿大奖赛在莲麓镇足古川村举行,来自定西、甘南、临夏三地州的37个队、60多人参加比赛。2018年11月,选送莲花山“花儿”《莲花山令•抓住妹妹绵绵手》参加中国(米易)首届民间情歌大会,获得现场专家好评。2019年,马晓春、文香莲加入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2022年9月,中央电视台《仁文康乐》栏目组拍摄播出马晓春创作花儿、文香莲演唱花儿的专题片;甘肃省广电总台在康乐县开展《聆响·花儿与诗》——大型沉浸式室内情景演出拍摄。

1988年农历六月初三,举办了康乐县首场花儿歌手大奖赛,由此拉开了“一年一趟莲花山”序幕。参加了中国传统音乐第十三届年会及第一届花儿国际艺术研讨会。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定期在莲麓镇足古川村、莲花山景区举办“莲花山花儿会”花儿歌手大奖赛,邀请康乐县及周边县市、地区优秀花儿歌手代表队参加比赛,在活动中对莲花山花儿会传承保护发展集中展示,以“莲花山花儿”“河州花儿”为品牌,深度挖掘景区文化内涵,丰富游览内容,增加游客互动娱乐项目。2022年5月3日,康乐县莲花山花儿文化艺术节活动开幕式在胭脂湖景区举行;2022年7月1日,“花儿临夏 在河之州”康乐县2022年莲花山花儿文化艺术节开幕在莲麓镇足古川村举行,邀请省州文旅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优秀花儿词作者、高校旅游音乐方面的教授专家、曲艺演员等参加,邀请西北五省花儿歌手同台演出。通过花儿会的举办,花儿演唱在当地蔚然成风,各族群众也将花儿融入各种民俗活动中,“野花”逐渐被社会大众所认可和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从2009年开始,县上重点对花儿传承人每年给予一定资金帮扶,并积极上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相关补助经费,抽调业务骨干开展莲花山花儿专项普查工作,在摸清底数的同时,进一步了解莲花山花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莲花山花儿会保护规划》,为莲花山花儿会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自2007年以来,已投入专项资金535万元,主要用于莲花山花儿会抢救性记录和传承保护发展活动,包括举办花儿歌手培训班、举办莲花山花儿演唱活动、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宣传活动、建设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传习所、非遗资料、刊物的征集、印刷、非遗展厅的建设、器材设备购置等。

传承是一种坚守,也是一种力量。莲花山花儿代表人物有“一代花魁穷尕妹”丁如兰、死罪唱成活罪的景满堂。2007年,优秀花儿歌手汪莲莲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文香莲被公布为省级传承人。

   丁如兰——一代歌魁“穷尕妹”:“花儿本是心上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是就这个唱法。”这是流传在“中国花儿之乡”临夏“花儿”唱家中一曲有名的“花儿”,表达了“花儿”歌手们对“花儿”如痴如醉、至死不渝的深厚情结。而在千千万万个“花儿”歌手中,被誉为一代歌魁“穷尕妹”的女唱家丁如兰是最具传奇性和代表性的一位。

  她于1922年出生在康乐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她自15岁起演唱“花儿”出名,直到1983年去世。至今,在临夏地区还广泛流传着关于“穷尕妹”丁如兰当年驰骋“花儿”会场,歌压三州六县的佳话。童年的她饱受生活的辛酸苦辣,然而她嗓音极好,十分聪明伶俐,思维敏捷。小时候,在好唱“花儿”的母亲带动和熏陶下,她也渐渐地喜欢上了“花儿”,并熟悉和掌握了不少“花儿”的曲调。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下,年幼的丁如兰能出口成章,对“答”如流。旧时女儿家唱歌,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并指责她“毛丫头没家教,不学针线尽唱花。”由于生活所迫,15岁的丁如兰由父亲作主嫁给了邻村的石家。婆家封建礼教甚严,不准她游山唱“花儿”。结婚不久就赶上农历六月初六莲花山“花儿会”,她悄悄地和乡邻们同去村口观看了马莲绳拦路,忍不住地随口唱了一曲,歌手们纷纷闻歌止步,用“花儿”询问道:“园子里的牡丹花,今个遇上好唱家,你把名字说下姓说下,花儿会上好搭话”,丁如兰应声答道:“针插河里两根针,歌把式问的情谊深,唱花行里没名声,丁家后代穷尕妹”。歌手们又唱道:“花恋蜂,蜂恋花,谁知名家在这搭。”于是,一问一答,一场即兴的对歌开始了,“穷尕妹”的名声从此在莲花山一带传开了。但她出门拦路对歌的事却遭受到公婆的斥骂和丈夫的一顿殴打。第二年的莲花山花儿会又到了,16岁的丁如兰几经周折,终于又赶到美丽的莲花山“花儿会”,在对歌场上她才思敏捷,歌喉嘹亮,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洮河流水清又长,莲花山上浪一趟,心上宽敞亮堂堂。”那银铃般悦耳动听的歌声引起了歌手们的阵阵喝彩,一时歌声飞扬,热闹非凡,技压群芳的丁如兰也当之无愧地赢得了“莲花山歌魁”的称号。

   在旧社会里,花儿会上对歌都是男子之间你唱我答的,而在“穷尕妹”丁如兰的带领下,开始了男女对歌的新阶段,许多花儿好家们为丁如兰而拍手称赞,欢欣鼓舞。许多妇女也从她身上汲取力量,纷纷站出来与男子大胆对歌,给莲花山花儿会带来了万象更新的景象。再后来,丁如兰的丈夫病故后,她又被迫嫁给了冶力关的李富寿为妻。此人吃喝嫖赌,不务正业,不到两年,又把“穷尕妹”以100元大洋卖给了胭脂川的郭启荣。酷爱“花儿”的郭启荣,对“穷尕妹”仰慕已久,两人情投意合。每年都是丈夫牵马备鞍,丁如兰以马代步去莲花山“花儿”会,几乎唱遍了莲花山周围的几十个“花儿”会场。“穷尕妹”丁如兰不仅嗓音圆润、对答如流,而且能即兴编唱、妙语如珠,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丁如兰和所有的穷苦人一样翻身过上了好日子,她激情地高唱“莲花山上九眼泉,新旧社会两重天,过去穷人唱辛酸,如今唱花心上甜”。“佛爷好者谁见来,给米来吗给面来?共产党雪里送炭来,好日子全凭实干来。”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她的演唱技艺提高很大。1956年,她和其他四名歌手代表临夏州参加甘肃省文艺队进京参加文艺汇演,使临夏“花儿”第一次登上大雅之堂,在首都北京亮相,并传遍了中华大地,被誉为文艺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丁作枢——痴迷花儿终不悔:中国花儿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康乐县莲花山花儿艺术家协会原主席丁作枢是莲花山花儿的“串把式”,更是莲花山花儿的“活字典”,他的世界里塞满了莲花山花儿的传奇故事,他的人生里踏满了莲花山花儿的研究足迹。

他于1938年7月出生在莲麓镇足古川村古陇沟通沟社。1958年7月,参加工作期间,曾任小学校长,甘肃日报记者,康乐县委报道组组长,县委党校校长。1998年退休。从1958年起,他奔波于搜集、整理、挖堀、抢救莲花山花儿、民俗、故事之路。由于酷爱莲花山花儿,搜集整理了两万首花儿,发表了近万首。编写了56篇有关花儿的论文。合着了58万字的《莲花山与莲花山花儿》《青山作伴》。编写出版了《莲花山花儿选萃》《莲花山与莲花山花儿介绍》之一、之二,《传承人的歌》《莲花山花儿选》《莲花山花儿新编》《花儿。歌手。花儿会》《重修莲花山纪实》等花儿书籍。2009年,被推选为康乐县莲花山花儿艺术家协会主席。2015年9月,他选派由花儿协会副主席文香莲,会员杨菊英、何兰兰三人组合,将莲花山花儿唱进了北京国家大剧院。2016年9月,他将莲花山花儿与当地民俗为孙子吃满月巧妙结合起来,写成花儿微电影脚本,由省上九九艳阳传媒公司拍成38分钟的微电影——《达喜花儿闹满月》,使莲花山花儿第一次配上曲谱、有了音乐,使花儿有了比较完整的传承谱系。他培养了大批花儿歌手,由优秀花儿歌手演唱,配有文字介绍,拍摄了《花儿唱重建莲花山》《花儿唱莲花山三十三景》《花儿唱二十四贤孝》《花儿声声唱结防》《花儿唱金融花儿满陇原》《唱着花儿过拉扎》等8个光碟,留下了有声、有色,有地名实景的珍贵资料。

文香莲——莲花山下百灵鸟:国家非遗传承人文香莲将莲花山花儿从胭脂三川唱到省城兰州,从西北大地唱到首都北京,用诗人的情怀吟唱花儿,用生命的灵动讲述人生,被各族群众称为“莲花山下百灵鸟”。

  她于1969年8月出生于在莲麓镇蛇路村阴古社。她自小酷爱莲花山花儿,受奶奶和母亲的熏陶学会了唱花儿。婚后,在丈夫的支持下,只要有花儿会场就有她的歌声,花儿成了她的一切。因为记性好,嗓音亮,吐字清楚、演唱大方,越唱名气越大,成了各个花儿会场有名的“唱把式”。十多年间,她曾参加过省、州、县近百场花儿演唱,获得过几十个二、三等奖项。曾6次获得康乐、临洮、临潭、岷县、临夏州举办的花儿演唱大赛一、二、三等奖。2004年,被省民协、州文联授予“优秀花儿歌手称号”,颁发了证书。2013年8月26日,中国西部“百益杯”中国花儿艺术节在临夏州举行。她和花儿歌手杨菊英、何兰兰组合获得二等奖。2015年5月,中央民族乐团来甘肃西北师大选拔民歌及歌手,她的双套传统情歌《莲花山的蚰蜒路》被选中;8月,到中央民族乐团排练;9月4日、26日,两次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这是莲花山花儿第二次走进北京。2016年9月,她的老师丁作枢把将当地民俗为孙子办满月宴写成微电影脚本,在县文化主管部门支持下,由省九九艳阳传媒公司排成38分钟的微电影《达喜花儿闹满月》。他的全家人当了演员,她和她的徒弟潘喜妹当上主演(两亲家)。她领衔演唱拍摄了8个打有文字的专业花儿光碟,向《莲花山》《天籁》等刊物投稿近百首,集结莲花山花儿精粹,由禹贵民先生赞助出版《花儿传承路》。

她先后被推选为康乐县、临夏州妇代会代表,镇妇联副主席,村妇联主席。康乐县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省文化厅花儿产业协会理事。2008年5月,被省民协吸收为会员;同年6月,成为莲花山省级花儿传承人。2009年3月,被推选为康乐县莲花山花儿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她是莲花山花儿第四代花儿歌手领军人物。她用悦耳动听的花儿讴歌小康社会,诉说康乐故事;她用痴迷依恋的情感传承花儿,培养新人。用激情和真情,用勤劳和奉献,催开了花蕾,催艳了花儿。

康乐县莲花山花儿总体上传承保护到位、传播发展良好,传承人传承群体较多,核心内容得到了较完整的保存和继承,具有较好的传承和传播发展能力。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传承人断代问题凸显。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加快,如流行音乐对民间音乐如花儿的冲击,莲花山花儿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正在改变,年轻人大多对花儿不感兴趣,缺乏感情。随着外出务工急剧增加,农村年轻人绝大部分都进城打工去了,导致花儿的爱好者及歌手都纷纷远离故土,花儿传承后继乏人,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野曲之名对人民的影响,人们一直认为花儿是一种野曲,甚把对花儿的痴迷误认为是不务正业。由于认识上存在误区,使花儿的传唱者呈更趋减少的态势。

(二)花儿传播渠道狭窄。众所周知,莲花山花儿是用方言演唱的一种民歌,就连当地很多人听不清楚唱的内容,外地人更听不懂,只能听听曲调,无法了解歌词内容。花儿传播仅依靠一年的花儿会和其他活动的花儿会演唱节目,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花儿的普及与传播。忽略了花儿的基础传播途径,即没有通过学校进行花儿的课堂教学。

(三)研究实践结合不紧。对花儿学术研究的现状是,个别爱好者只是研究,不太会唱花儿,而且大多数研究者生活生长在县城,得到的资料大部分是二手资料,加之每个人的思考角度不一样,这就导致所得的资料有失偏颇。而唱把式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很难从宏观上把握花儿发展趋势,对花儿创作也缺乏时效性。

   (四)花儿创新包装乏力。在演唱的过程中,原生态的唱词大多数人听不懂,这样传播的范围小,而且与高度发达的舞美、灯光等的结合不够,很难开创出花儿便于传唱的新形式。    

    如何让莲花山花儿成为全面提升“花儿故乡 生态康乐”的一张文旅名片?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加强莲花山花儿保护。在全面摸底的基础上,采取抢救性保护、记忆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区域性整体保护等方法。对于濒临消失的莲花山花儿歌词、资料,要实施抢救性保护,记录、整理、保存资料和成果,建立完整的物、文、图、声、像等档案库、数据库。对于莲花山花儿资源丰富,形式和内涵完整、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较好的村镇或者特定区域,设立莲花山花儿保护区。

(二)进一步加强莲花山花儿传承。组织优秀莲花山花儿“串班长”、传承人和歌手,通过传承基地、展示平台、公益讲座,让莲花山花儿进乡村、进广场、进校园(编写校本教材)等方式,进行常规性或不定期的成果展示,解决莲花山花儿断代的问题。重点建立有一定活动范围和示范作用的传习所,鼓励和扶持传承人。加大花儿传承保护宣传力度,充分动员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形成政府、企业、民间都来参与支持花儿传承保护、传播发展的良好局面,全面推动花儿保护工作的协调发展。

(三)进一步建设莲花山花儿博物馆。在各花儿会场建立集研究、培训、表演于一体的莲花山花儿传习所的同时,建设承担记录、研究、传承、传播、利用的职能的莲花山花儿博物馆,将莲花山花儿记下来、传下去、活起来。具体可集展览展示、制作表演、收藏培训、体验传习、研究保护等于一体,通过实物、图片、音视频等方式,将其建设成为康乐的旅游文化名片。展示馆要同步推进数字化保护,加强相关技术装备配置,逐步把莲花山花儿保护传承拓展到大数据领域。

(四)进一步扩大莲花山花儿知名度。在唱词、唱法上进行创新,提高审美观,适当融入现代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接轨,通过多种方式在新媒体广泛宣传推介,并全方位展示莲花山花儿渊源、特点、价值、传承、成果等。利用新媒体平台介绍莲花山花儿的渊源、特点、价值、代表性传承人及工作成果等,让莲花山花儿走进大众视野。此外,定期开展交流、研讨、培训、比赛、评选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莲花山花儿在世界的知名度。将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的莲花山花儿会举办成国际性的莲花山花儿艺术节,举办大型的莲花山花儿研讨会,向全世界非遗研究者、学者、游客全面推介莲花山花儿,研发花儿文创产品,全面推动花儿经济高质量发展,切实擦亮打响“花儿故乡 生态康乐”文旅品牌。

作者简介

马晓春,东乡族,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方志出版社志鉴编纂专家,甘肃省诗歌创作研究会会员,《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甘肃省第四届地方史志学会理事,甘肃省行政区划与地名专家库专家,甘肃省东乡文化研究会理事,临夏州时政评论员,康乐县民族团结进步形象代言人,康乐县作家协会主席,康乐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原主任,康乐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三级调研员,原中国人民解放军56095部队71分队战士。

主编《康乐县志(1986--2005)》《康乐年鉴》8部,其中《康乐年鉴(2013)》获“甘肃省第十届地方史志成果一等奖”,《康乐年鉴(2019)》获第七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年鉴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方志馆、兰州大学等收藏。在全省地方综合年鉴业务培训班、全省地方史志学会第四届理事会暨甘肃历史学术研讨会及陇南市党史和地方志系统培训班上作了辅导研讨,并参加了第三期全国年鉴主编培训班暨第五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系统会议。著有《新闻辑录》《文苑花絮》《心灵的放歌》《划过指尖的流年》,编审《中共康乐县组织史卷》两卷,编辑《康乐》杂志4期,作品选录《炊烟飘过的记忆》《中国青年作家年鉴(2017——2018)诗歌卷》《流年絮语.当代唯美作品选》《花儿艺术人生》《中国花儿》《河州记忆》《印象临夏》《临夏花儿集》《齐家文化网络征文获奖作品选集》等书籍。

先后在中国作家库、中诗网、中国农村网、短文学网、甘肃广电总台“视听甘肃”、《中华文学》《白银文学》《威宁诗刊》《天山诗刊》《甘肃经济日报》《民主协商报》《民族日报》等报刊网络发表散文、诗歌、新闻8100多篇(件),其中有40多篇散文诗歌获“魅力临夏·良恒杯”全国少数民族散文大赛优秀奖,“遵义杯”中国最美游记第五届文学大赛作品奖,吉林市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大赛优秀奖,第二至第四届“六世情歌杯”仓央嘉措国际诗歌仓央体优秀诗人奖和实力诗人奖,2019年度甘肃新闻奖评选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三等奖等。参加了中国民协第十八期研讨班、中国西部当代作家作品学术研讨会、第三届甘肃文艺论坛——甘肃省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创作研讨会、新时代黄河流域(临夏段)生态环境治理与文化传承研讨会。论文入选《中国西部当代作家作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论坛论文集》《新时代黄河流域(临夏段)生态环境治理与文化传承研讨会论文集》和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甘肃历史学术研究会论丛》,以及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三个面三个面向”系列丛书之五《再论中国花儿》。2019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个人”等荣誉。接受中央电视台10频道、央视“仁文康乐”栏目组、甘肃电视台都市频道、甘肃广播总台农村广播、新甘肃客户端、临夏电视台、中国临夏网、九歌微访等采访报道,事迹被录入《康乐年鉴(2021)》和第四期《康乐》杂志。

莲花山“花儿”传承保护论文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