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谈莲花山花儿的艺术特点及方言土语的运用

栏目:文化教育发布:2023-04-17浏览:2941下载145次收藏

浅谈莲花山花儿的艺术特点及方言土语的运用

  李 健

内容提要:民歌,尤其是莲花山民歌同其它文艺形式一样,具有它独特的个性,本文仅从其表现手法、修辞、语言等方面作了一点初探,来了解它的基本特征、基本个性,从而进一步的认识莲花山花儿。

关键字:民歌  艺术形式   花儿

在康乐、临洮、临潭、卓尼、渭源和岷县的交界处,有座耸入云霄的山峰。它一年四季总是隐藏在山纱和雾幕里,半遮半掩,很难叫人看得见全貌,但若莲峰一现,就活象一朵出水的莲花,又清秀、又娇丽,故名莲花山。每年六月初一至初六的莲花山花儿会便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来莲花山旅游、观光、采风,来倾听这种出自青山绿水间的灵魂之歌。花儿是西北高原上的一种著名的民歌形式。是劳动人民热爱的词歌艺术,莲花山花儿是以莲花山地点的汉族为主,在藏族的参与下揉合了多种民间文艺样式,在长期渐进演化过程中初步成熟定型,并传唱在洮河中上游地区、藏、回、土等各族群众中的一种汉族山歌,现在就莲花山花儿的艺术特点和语言运用方面作一些探究。

一、莲花山花儿的艺术特点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所赋予的浪漫主义色彩。莲花山花儿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直接源于现实生活,而艺术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固有逻辑,而进入想象的境界,奇幻神异。如下面一首花儿,围绕着一个“缠”字,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像,把男女双方火一样浓烈的激情,坚贞不渝的爱恋之情,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手拿镰刀铰黄莲,我连你

今年缠,明年缠,最少要缠三十年

杆一根,四根杆,我连你

缠是要缠四十年,再少不够路工钱。

剪刀要铰纸钱呢,我连你

缠呢缠呢老缠呢,缠成白胡老汉呢。

红心柳、一张杈、我连你

黑头发缠成白头发,缠到一口牙丢下,

拐拐柱上还不罢。

干一根,两根杆,我连你

缠缠缠地紧着缠,鬼门关上等三年。

鸡一窝,两窝鸡,我连你

缠呢缠呢老缠呢,鬼门关上你甭去

阴间的的法律了不的

再如:

园子角里种白菜,山上长的乌龙头。

荣华富贵我不爱,一心跟上你着走。

你要馍馍我打狗,没吃没喝我不愁。

戥子连的明星称,袖口秀的串子连。

你合林英思湘子,我像吕布爱貂禅 。

我去你的心甭空,想了把你看一遍。

莲花山花儿所表现出来的浪漫主义色彩是这种民歌流传至今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民间作家(串班长),只有张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由此及彼,打开智慧之门,显示出超人的才华,使自己的作品五彩纷呈,达到最佳效果。

(二)、赋、比、兴手法的大量运用。

《诗经》所开创的赋、比、兴手法,在莲花山花儿中得到大量的运用。

1、赋在莲花山花儿中的大量运用。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莲花山花儿以叙事抒情见长,其中不乏大量地“敷陈其事”的例子。如著名歌手“穷尕妹”所唱的一首花儿充分说明一个大姑娘与封建礼教愤怒抗争的情景:

青稞大麦煮酒呢,我娘养我属狗的。

出门扎脚舞手的,显花呢么丢丑呢。

看呢割脚呢吗剁手呢!

其间,没用一个修饰,都是直言不讳的叙述,但其大胆,泼辣,倔强、勇敢的性格却表露无遗。

又如表现国家免掉农业税的句子,更加直接、朴素、简洁通俗的表现出了农民的心声,诙谐有趣,很受群众欢迎。

节选:

皇粮交了一千年,

人老五辈谁敢欠,

今年粮款全都免,

中央政策真干散,

一气念了十五遍,

半夜起来可一遍。

生活越变越好了,

皇粮今年拉倒了,

负担实话变小了,

走路试是轻巧了,

以人为本太好了。

2、“比”在莲花山花儿中的运用。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是文学创作常用的表现手法,在莲花山花儿中运用既十分普遍,又十分丰富,可以说无比不成花儿。

(1)、明喻。明喻是本体(被比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和比喻词(“像、如、若、似、似的、好象、一样”等)都出现的比喻。比喻词往往在本体和喻体中间,表明两者之间的比喻关系。在莲花山花儿中比喻词除常用的以外,只有“如合”、“就合”不好理解,实际与“好象”、“就像”同意思,这是莲花山地区的方言。举例来说:

杆两根,一根杆,你合园里白牡丹。

折到清水瓶里献,一天看你一百遍。

天天看,心不厌,花呀,两莲叶儿。

(2)暗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的都出现而比喻词不出现的比喻,在莲花山花儿中常用“是”、“变为”、“变成”一类比喻词来联系本体和喻体,如:

材一页,两页材,你是鹁鸽我是崖。

鹁鸽绕崖走不开,花呀,两莲叶儿。

这里的比喻词是“是”。

材一页,两页材,梁山伯、祝英台。

活的时候离不开,死了装在一棺材。

变成一对蝴蝶飞,花呀,两莲叶也。

比喻词是“变成”。表达效果更为深刻感人。

(3)借喻。借喻是本体和喻体词都不出现而借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如:

葡萄搭架一条藤,樱桃结果一树红,

人民爱党比娘亲,世世代代一家人。

用“葡萄搭架一条藤,樱桃结果一树红”来比喻党和人民之间鱼水情深的亲密关系,但本体和喻词都没有,只有喻体。再如:

杆两根,一根杆,金盆养鱼鱼不恋。

活把人的心操烂,花呀,两莲叶儿。

这里把自己所钟爱的:“情人”比作“鱼”,把自己比作“金盆”,自己用尽了心力,但枉费心机,最后只落得一场空。

现代汉语明确指出,恰当的使用比喻,可以使是语言形象化;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并鲜明地表达作者感情,表明作者的立场。莲花山花儿不但做到了这一点,而且比喻新鲜,贴切,不落庸俗,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民族色彩,时代色彩和地域色彩。如:

青石头上长刺香,我想你,如合羊是一圈养,棒棒打,不散帮。

黑头发,一窝丝,我想你,如合鸡是一窝鸡。

条条打,不分离,分开把人急死呢!

(感情色彩)

我们嫂子人体面,做下的死面像起面。

擀下的长饭像扯面,一根能捞一碗半。

我没问价钱往饱喒 。

(民族色彩)

石头变成元宝了,

皇粮今年拉倒了,

负担实话变小了,

走路试是轻巧了,

以人为本太好了。

(时代色彩)

杆两根,一根杆,你是阿里的“莲花山”,

漫漫走,甭熬煎,黑了请到家中缓,

玉米疙瘩盐放咸,酸酸个地盘两碗,

起早同上莲花山。

(地方色彩)

第二句的“莲花山”指朝莲花山去的另一帮唱家。

3、“兴”在莲花山花儿中的运用。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中《关雎》的前四句,诗句以眼前雎鸠和鸣之景,引发出对淑女难以忘怀的思念和热烈追求。这是“兴”的艺术手法。在莲花山花儿中“兴”的表现手法是花儿演唱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手法。在花儿演唱中它有四个方面的功能。

(1)、提顿作用。“兴”在花儿中的提顿作用主要是为了引起下一句的演唱。如:

哎……一转山的莲花山唉,红心柳的两张杈。

(2)、准备作用。莲花山花儿是即兴演唱的民歌,双方对歌十分紧凑,花儿创作不但要押韵、顺口、连贯、信手拈来、一气啊成,而且要适时适地、适物,所以这个兴句给词作者(串班长)提供了一个极短暂的构思时间,如像上首花儿在稍作拖音延续之后,下句便自然创作而出:

哎(阿代无)走了,你把魂留下,我连你的魂说话,哎 花哟两莲叶儿哟。

(3)定调作用。兴句用什么韵,下面的正句要押什么韵。

如:

葽一条,两条葽,

我和蜜蜂踩新巢,

翅膀飞,爪爪跑,

专专寻着你来了,

我旧蜂巢上老不绕。

兴句押“葽”韵,接下去便押“巢”、“跑”、“了”、“绕”韵。

(4)起兴的作用。这里的作用也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作用。如:

园子里的桑子树,多会吃上桑子呢?

想你把人想糊涂,多会当上两口呢?

老天爷指的拐拐路,等不住着想死呢。

兴句“多会吃上桑子呢”正好引出正句“多会当上两口呢”,直到“等不住着想死呢”,才算把话说完。花儿的兴句很好地引起了“起兴”的作用。

(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1、融合运用

融合运用指的是几种不同的修辞格相依相存,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地“合”在一起运用。修辞格既经“融合”,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往往难以分清先后和范围,也往往兼有几种修辞格的特点。在莲花山花儿里这样的例子是数不胜数的。如:

杆两根,一根杆,金盆养鱼鱼不恋。

活把人的心操烂。

这一首运用了联想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主动相爱的一方费尽了心机,把心都操“烂”了(夸张),但对方却不能接受他的爱,从而联想到“金盆养鱼鱼不恋”的结果。

再如:

豹花螺驹一对子,好了好上一辈子,

就像亲哥亲妹子,甭像割麦丢穗子。

这既是比喻,但比喻又来源于丰富的联想。由半路变心离异,联想到“豹花螺驹一对子”和“割麦丢穗子”终被遗弃。

2、结合运用

结合运用指的是几个修辞格分层次地组合在一起运用。一层套着一层,修辞格包孕修辞格,这是结合运用的特点。莲花山花儿中这种句子比比皆是。

如:

手里端的豆绿碟,豆绿碟里拌拌面。——顶针

把你好比炕眼门儿,把我好比填炕铣。——比喻

连你不离一会会(儿),炕眼门上转蛋蛋。——夸张

又如:

房檐上的倒根草,倒根草上漏漏水。——顶针

党的政策实在好,农民生活日日新。

莲花山花儿中的对仗不是格律诗中的对仗,它要求“两两相对,基本押韵”,只要是对句就行了。

3、汇合运用

汇合运用指的是几种修辞格像几条激流“汇”成大江似的“合”在一起使用。汇合运用不象融合使用那样难解难分,也不像结合运用那样分层包孕,它是几种修辞格比较灵活的配合运用。在莲花山花儿中这种形式也是比较多的。

如:

 《打死骂死花唱呢》

大背斗里装衣子,

背斗底里淌着呢;

我到仇人门上过日子,

把搁下的花儿想着呢;

我缘家少仇人多,

仇人手里活不过;

进门打着钻炕眼——夸张,

出门连人一样欢;

出门喜欢进门愁,

烟雾拉住炕沿头,——联想

说者呢,笑者呢,

心上烟雾罩着呢。——比喻

把我打着青一道红一道,

青亮亮地疼死了;——夸张

看你活埋呢么死葬呢

打死骂死花唱呢

在这首花儿中,各种修辞格配合运用、互补互衬,相得益彰,把主人公那种对花儿的挚爱和农村妇女冲破封建束缚,追求自由生活的不屈精神较好的表达出来了。

总之,汉语的修辞手法是丰富多彩的,人们运用时语言时往往是综合起来运用的,综合起来更是异彩纷呈,作为“草文章”的花儿同样在创作中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仅管老百姓不知道或不可能等更专业地知道这些手法,但他们知道每首花儿必须“要编圆”,如果“编不圆”就会受到人们的嘲笑,甚至会骂你是外行,门外汉。“编圆”的标准就是:一要顺口、二要押韵、三要精妙,恐怕精妙就是要求对句式的修辞。所以说修辞是花儿创作中的重要手法,值得注意和研究。

(四)、很有讲究的衬词和尾声

1、“一转山的莲花山”

“一转山的莲花山”是莲花山花儿中标志性的衬句,这几乎是每一位唱把式在唱花儿时都搭的一句衬句。这个衬句中的“莲花山”有两个含义:一是本义,专指莲花山山场;一是借代,代指朝山者,即唱花儿的一个集体。如“杨家河的莲花山”、“晏家里的莲花山”等,这里的“莲花山”就是指这个村或以这个村唱家串班长为主的唱花集体。

“一转山的莲花山”是一个十分优美的花儿衬句,含蓄、隽永、形象、自然,外形与内容都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它像它的花儿一样,永远是人们美好心灵的象征。

2、充满礼貌语言的衬词衬句。

莲花山花儿的衬词衬句是很讲究礼貌的。因为花儿是在稠人广众中歌唱的,所以说是情歌,但唱起来很讲礼貌。如“一转山的老阿奶,你活了六十七八了,活成观音菩萨了”。 “老老个的老阿奶,你越活越加鹰鹞了,孙子大了不抱了”。“一转山的大嫂子,你又两步好走呢,就合风摆杨柳呢”。等。

3、尾声—“花呀,两莲叶儿”

莲花山的尾声是十分优美的。在唱花儿的过程中,花儿一词由本义转化成了比喻义,成了“女人”、“情人”的代名词。“两莲儿”、“两莲叶儿”可能也与词语转化有关,起先可能是“两人儿”,后来唱成了“两莲叶儿”。群众自己有自己的审美观点,他们以为“花呀,两莲叶儿”既合传情达意的要求,又与莲花山合拍,于是最后形成了“花呀,两莲叶儿”的基本尾声。这种特殊的尾声使每首花儿的演唱自成一体,完美无缺,它充满了美的形象和想像,是中国民歌中的一绝。

二、方言土语的运用

任何语言的使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这样的环境,就是语境。语境对语言的使用有制约的作用,一个言语片断只有同语境结合,才能够成为使用的语言。作为“草文章”的莲花山花儿,是生在莲花山,长在莲花山、发展壮大在莲花山地的艺术形式,其语言词汇必定受莲花山地区方言的影响,具有莲花山地区方言的特色。这个特点表在以下两个方面:

1、儿化音

莲花山地区方言中,“儿化音”是个带有普遍性的语言现象,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莲花山花儿中更是运用频繁。

在普通话中,“儿化”就是一个音节后面带er 音,但er并不单独成为一个音节,而是附在前一个音节的末尾,使前一个音节韵母带上卷舌的色彩。这就是所谓的儿化韵。如:

小孩 儿化  小孩儿

(hai)     (har)

花 儿化   花儿

(hua) (huar)

莲花山花儿就是运用儿化演唱的,如:

想吃山里的乌龙头,

扳着  尕背   斗儿合头。

            (dour)

煮着  生铁  锅儿合头

           (guor)

泡着  清水  盆儿和头

           (per)

捞着  七寸  碟儿和头

           (dier)

端着  八仙  桌儿上头

           (zhuor)

又如:

你把庭房门(儿)开开,让三朋四友都进来。

    (mer)

炕桌放着炕心(儿)呢,一口一口吃桃(儿)呢。

       (xir)           (taor)

再如像驴(儿)、鸡(儿)、鸟(儿)、狗(儿)、猫(儿)杏(儿)、勺(儿)、刀(儿)、瓶(儿)、口(儿)、好(儿)、鱼(儿)、盆(儿)等。假如不让儿化,就无法唱准,也不押韵,那就失去了莲花山花儿所具有的魅力。柔软、甜美的儿化音是莲花山花儿的一大优势。

2、方言土语

莲花山花儿传承至今, 方言土语是它延续的载体和灵魂。如:

①园子里的桑子树,多会吃上桑子呢?

想你把人想糊涂,多会当上两口呢?

注:两口——夫妻

②阿代兀唱了连你唱一声,

不唱心上空得很。

注:阿代兀——那么是

③薛平贵来王宝钏,

好了连你到老缠。

注:缠——相爱

④莲花山的佛爷庙,

合头献下猪着呢。

注:合头——里边、里头

⑤一转山的人麻利

你是阿里去的人,

心不肯着问一声。

注:麻利——伶俐、漂亮,有是指代女人。

从上例可以看出,莲花山花儿是土生土长的民歌形式,是用方言创作的“草文章”。 但要发扬广大,并推广开来,让很多非本地的人喜爱接受,我们就要研究方言,并逐渐改进,提高普通话在花儿中的应用能力。常言到:“一句话,百样说”, 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应该有不同的说法。只要观察分析,就能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子。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今天的莲花山花儿中许多说法已经发生了变化;如:过去称“花”,现在变为“花儿”,过去称“唱把式”,现在称“歌手”,过去称“串班长”,现在称“创作者”,过去称“唱山、山场,”现在称“花儿会”,过去称“朝山”,现在称“浪山”,过去称“掌柜的”,现在称“组织者”等。总之,我们期待着不久的将来,莲花山花儿这朵民族文化的奇葩,在广大喜“花”人、唱“花”人、传“花”人的呵护下,会为更多的人接受,会开得更加鲜艳。作为生在花儿故乡的人们,更应该去研究它,挖掘它,发展它,让更富有文学艺术色彩和时代色彩的花儿开遍人间,传唱万代。

参考书目:

1、林祥楣主编《现代汉语》  语文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2、徐正文主编《一年一趟莲花山》  康乐县文化局2006年6月内部交流资料。

浅谈莲花山花儿的艺术特点及方言土语的运用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