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乡村全面绿色转型的路径探析

栏目:毕业论文发布:2022-11-05浏览:2389下载189次收藏

唐琴英

(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1 目前乡村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主要困境1.1 乡村绿色高效产业未能形成

乡村共有第一、二、三产业三种产业,第一产业农业是乡村的主要产业。在劳动对象(耕地)方面存在着“地力严重透支,水土流失、地下水严重超采、土壤退化”等问题。土壤是农业发展的基石,地下水过量开采会形成地下水漏斗区,间接造成土壤盐碱化问题。在生产工具方面,农业机械动力源未能达到全面绿色转型的要求。202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105622.1万千瓦,其中非再生能源柴油、汽油发动机动力占比较高分别为81911、4614.8万千瓦。可再生能源电动机动力比重不高为18979.8万千瓦。目前农业机械的绿色能源主要为电动机动力,1995-2020年电动机动力虽从8443.7千瓦上升至18979.8千瓦,但总体来说对环境危害较大的柴油、汽油发动机动力占比较大。2016-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0%,农业科技创新依旧有研发与提升的空间,乡村产业中“绿色科技”投入及其使用量不大,未能开发出安全高效的清洁能源可供使用,现有清洁能源如风能、地热能、电能投入使用量不大。

1.2 全面绿色转型体制机制不健全

目前乡村全面绿色转型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乡村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未能形成一个全方位多领域全面绿色转型的体制机制,其中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促进全面绿色转型理念形成的教育机制不完善。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城乡教育资源存在差异性,城乡教育依旧存在差距。依据地区特点开设的环境资源保护课程较少或没有开设有关绿色环保理念的课程。多数务工子弟的教育分布在各个城市,难以进行同一的绿色环保理念教育。对成人的教育依靠法治以及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对未能实行全面绿色转型的个人或团体行为缺乏具体的评判、惩戒措施,对于个人的奖励措施少。

(2)产业全面绿色转型机制不健全。乡村产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未完善,未能“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应用于乡村产业全面绿色转型绿色科技的研发与推广的政策优惠力度不大,在绿色科技投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未能建立有效地评估机制和实行奖励惩罚措施。

(3)乡村自然资源使用与保护政策落实不到位。乡村自然资源统计数据未能及时更新并与资源保护政策衔接,生态资源保护的具体责任人模糊,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进行追责实行办法不明确。乡村生态资源的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不健全。

1.3 乡村全面绿色转型理念薄弱

乡村全面绿色转型理念薄弱主要体现在村民未能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未能形成“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认识,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主人翁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可持续使用自然资源观念较弱、未能形成低碳环保的消费观、未能形成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生活垃圾及污水的处理方式欠妥当。可持续使用自然资源观念较弱,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水资源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一些缺水地区还在搞大水漫灌”,在中国南方乡村地广人稀,水资源丰富、但存在生活和农耕用水的浪费现象。秸秆未得到有效的收集与利用,“2017年,秸秆产生量为8.05亿吨,秸秆可收集资源量6.74亿吨,秸秆利用量5.85亿吨”。乡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农耕用地闲置现象、化肥使用量过多,2020年中国农村农用化肥的施用量为5250.7万吨,而绿色有机肥的使用量较少。在日常消费品的选择上容易受物价影响,未能选择对环境污染危害较小的绿色节能、节水用品,如房屋建材、家具、生活用品的选择。2020年全国农村太阳能热水器仅使用8420.7万平米、太阳灶仅有170.6万台。生活垃圾以及污水的处理方式简单、没有进行集中分类回收处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进入河流、没有进行污水的集中处理并再循环使用。厕所革命后,在卫生厕所的使用以及维护方面村民主动性不强,2017年全国农村厕所普及率为81.7%,累计使用卫生厕所仅21701万户。

1.4 乡村的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依旧存在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2017年农业源水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化学需氧量1067.13万吨,氨氮21.62万吨,总氮141.49万吨,总磷21.20万吨,较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时虽有所下降,但排放量依旧未能达到乡村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要求。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原因如下:(1)家禽所产生的粪污处理未能集中处理、得到合理的利用,“我国年养殖十一亿六千万头猪、一亿六千万头牛、六亿只羊、一百七十九亿只家禽,产生粪污三十八亿吨,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农村绿色处理家畜粪污的方式方法少,农村沼气池使用量少,2018年全国农村沼气池产气量仅为112.2亿立方米,依旧有未得到合理收集与处理的家畜污粪污染生态环境现象。(2)农业化肥、农药及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大,绿色有机肥料和生物科技技术投入少。2020年中国农村化肥使用量为2019年的97.2%,2020年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38.9万吨为2019年的99.2%,2020年农药使用量131.3万吨为2019年的94.4%。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自2016年以来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但因过量使用与使用不当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现象依旧存在。(3)村民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以及生活污水未能得到有效处理,危害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2016年全国农村有82.6%的村生活污水未得到集中处理”,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治理技术研发与应用存在缺口。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未能健全并投入日常化使用,垃圾分类与利用的运行模式未完善,生活垃圾与污水污染问题依旧存在。

2 推进乡村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现实路径2.1 激发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动力,形成一二三产业全面绿色转型新局面

形成乡村产业全面绿色新局面关键在于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应用与推广。加大研发和推广绿色生产技术的资金投入,“抓住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变革趋势”,加强绿色生产技术研发与应用的衔接,利用网络技术加强技术研发中心与乡村产业的联系,实现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的高度契合。从提高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完善经营主体的绿色经营理念、完善生产技术使用的相关规范、建立行之有效地奖惩机制等方面,共同促进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实现绿色产业发展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当地的经济收入,提升乡村经营主体的绿色生产积极性。在生产用地方面,合理规划农作物的种植区域与范围,农业耕地要“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比重”,研发与使用农业灌溉和恒温措施的绿色生产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与减轻土壤盐碱化问题与地膜污染。在生产用具方面,加快绿色化动力源机械的研发与推广,减少以柴油、汽油为动力源机械的生产,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率。

2.2 建立健全乡村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体制机制,加大政策实施的监管力度

首先,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制定因地制宜、行之有效地体制机制。其次,在具体实施层面,“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合理统筹教育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完善促进全面绿色转型理念形成的教育机制,打好乡村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文化基础。完善乡村自然资源使用与保护政策,确定各项自然资源和自然保护区的责任人。建立健全乡村生态资源的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加强乡村自然资源统计数据与资源保护政策的联系,做到政策随资源保护成效的变化而变化。完善乡村产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要谨慎,“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在现有经济体系上体现生态价值,逐步实现生态经济发展。从政策上加大产业绿色转型的财政投入,包括新型能源的使用、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并建立有效地评估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乡村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人才制度,通过提高待遇、完善基础设施的政策来引进全面绿色转型的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乡村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人才保障。对国土空间布局进行严格的管控,划分好土地使用功能,保护农业用地,加大新旧宅基地与耕地转化政策的执行力度,“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最后,加大政策实施的监管力度,实现乡村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体制机制合理运行。

2.3 加大全面绿色转型宣传力度,形成乡村全面绿色转型理念

加大全面绿色转型的宣传力度,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首先,有计划的投入人力物力,通过短视频、舆论热点、推送文章等方式,利用网络技术宣传全面绿色转型相关理念。其次,注重家庭教育,注重家风的培养,从小养成尊重、保护自然的行为习惯。建立健全乡村地区全面绿色转型的社会教育机构和组织,促成乡村全面绿色转型理念的形成。再次,“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推广节能、节水用品和绿色环保家具、建材等,推广绿色低碳出行,鼓励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再生产品。”村民环境意识的形成促成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卫生厕所的建设与使用数量增多,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得当并进行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与生活废水进行无公害化处理,提升资源再生率。最后,加大“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的宣传力度,挖掘生态资源与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在乡村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提升个人与企业节约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内生动力。通过加大全面绿色转型宣传力度,强化乡村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理念,最后形成乡村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文化氛围。

2.4 投入人力物力保护生态环境,解决现存乡村环境污染问题

“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来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格控制农业源水污染物的排放量。集中回收利用家禽产生的粪污,设计并推广绿色清洁的粪污处理方式,有效利用现有处理方式如提高沼气池的产量,实现粪污的清洁化、资源化处理,实现土壤肥力改善和粪污源处理双丰收。加大绿色有机肥料和生物科技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力度、逐步减少农业化肥、农药及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增加绿色有机肥的使用比例,“推动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提高农膜回收率”。集中分类处理村民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的方式方法,完善垃圾分类与利用的运行模式,研发绿色高效的生活废水处理新模式,对生活废水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再使用,减少生活垃圾的废水处理不当造成的环境危害。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乡村全面绿色转型的路径探析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