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李家教“尖担”的传承对策研究
刘上郭子, 郭晓军
(1.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20; 2.中山市板芙镇深湾小学, 广东 中山 528459)
前言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几千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演变历程中, 岭南武术文化作为极具特色的一个武术文化分支,岭南武术的拳种、 派别错综复杂、 枝结连理, 其中潮汕李家教拳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岭南武术拳种之一, 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已经形成成熟的武术体系。 李家教拳系器械有尖担、虎叉、 铁尺、 蝴蝶双刀等, 该拳系器械中的 “尖担” 具有鲜明的潮汕地方特色。 “尖担” 在古时候的潮汕地区不仅是抵御外敌、 生产劳作的 “工具”, 也对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和形成民族认同有着深厚的影响。 即使 “尖担”作为劳作的工具已经远离了人们的生活, 但潮汕民众对“尖担” 的印象似思想钢印般在脑中挥之不去, 每每提起“尖担” 总能引起心灵的共鸣。 在广东省第十二届武术精英大赛和2019 年广东省武术套路 (传统项目) 锦标赛上, 汕头市级非遗项目李家教 (新架) 传承人邱顕达将拥有200多年历史却失传半个世纪的潮汕尖担拳再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不仅挽救了失传的潮汕尖担拳, 同时也引起了民众对传统武术技艺的诸多关注。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 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显著的改变, 开始对个人的发展有着更高的追求, 强身健体的意识也越来越强。 李家教尖担拳凭借着这屡春风在潮汕各地区开花散叶, 各地传习李家教拳的拳馆在这股健身潮流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里, 逐渐演变出不同于传统训练的习练模式, 为李家教拳的训练模式和拳种体系注入了新的血液,并且更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 现如今, 人们意识到了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性, 众多武家学者和行内人士纷纷着手整理李家教拳的技法拳理和梳理李家教拳的历史文脉。 基于此, 本研究尝试通过对李家教拳 “尖担” 的历史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建立起传统武术与民众之间的有效对话。
1 潮汕李家教 “尖担” 的历史渊源“尖担” 也被民间称为 “扁担”, 是中国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工具之一。 起初, 潮汕民众也是使用扁担, 由于潮汕地区的地理性特征才使扁担慢慢演变为尖担。 潮汕地区属于丘陵地貌, 多重山水路, 又盛产蔗糖, 赶农的道路蜿蜒崎岖, 扁担就可充当登山涉水的助路杖。 在平时的农作和丰收季节, 农民将斩伐的木柴和收获的甘蔗扎成捆, 再将扁担插进捆堆的间隙便可挑肩赶路。 在这一生产劳动过程, 潮汕民众发现将扁担的两端削至尖锐, 可以节省体力支出, 并且在潮汕民众遇到林间猛兽和倭贼盗匪时, 尖锐的两端有更大的杀伤力, 很适合充当防卫的工具。 再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扁担在潮汕地区逐渐演变为尖担。
李家教拳在当时的潮汕地区有着巨大的受众人群和影响力, 随着代代拳师和武术爱好者的演练, 李家教拳的拳理手法不断更新和完善, 并衍生出许多的器械技法, 如:虎叉、 咸菜刀等, 尖担就是其中的一种。 从尖担的发掘和整理中发现, 在这一过程中, 尖担拳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福建南少林的扁担拳影响, 部分南少林拳师南下谋生,在南移的途中, 扁担就是重要的运输工具之一, 扁担拳就在贸易活动中传播到潮汕地区。 当时潮汕地区民风彪悍,又有倭寇出没、 贼匪横行, 扁担是田间地舍里面最常见的工具, 因而一到危机时刻, 民众便会本能的操持起扁担进行防卫, 而当时习练李家教之人就在实战的经验中, 以扁担拳为母本, 结合李家教拳的拳理和拳法惯性, 逐渐的创编出尖担的作战技法, 并在扁担两头装配了更具杀伤力的铁尖锥。
图1 尖担
2 潮汕李家教 “尖担” 的发展现状通过走访调查的方式, 与汕头市潮汕李家教拳的传承人邱顕达、 传授李家教拳拳馆知名拳师肖洪泉和学生代表进行访谈和调查, 了解潮汕李家教拳的发展情况, 并且做好记录。
图2 尖担拳谱
针对潮汕李家教拳系传承中心传承人、 潮汕李家教拳系传承中心教练、 潮汕李家教拳系传承中心学生、 汕头市外马一小学生进行当面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 详见下表:
表1 访谈对象
为了能够进一步探寻问卷内容的有效性, 特别邀请了6位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了内容效度检测。 评定结果参见表:
表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统计 (n=63)
通过对问卷内容与问卷设计有效信度评测结果的整理可知, 问卷内容与问卷设计的非常合理、 比较合理、 合理等方面的选择占比合计为100%。 由此可以说明, 专家认为调查问卷的效度较好。
2.1 潮汕李家教“尖担”的传承现状调查2.1.1 传承人现状
表3 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表 (n=6)
图3 潮汕李家教传承人
2.1.2 李家教尖担练习者的调查
表4 传承人现状
从表5 可以看出, 潮汕李家教尖担的练习者中传承人学生占70%, 武术教练占20%, 传承人占6%, 其他占4%。由此可以看出潮汕李家教尖担的练习者以学生、 武术教练为主。
表5 李家教尖担练习者职业的调查
如表6 所示, 潮汕李家教尖担练习者习得潮汕李家教尖担的方式中, 武馆习练占62%, 拜师学艺占20%, 学校课程占14%, 家族 (血缘) 传承占4%, 由此可以看出潮汕李家教尖担练习者学习潮汕李家教尖担的主要方式为: 武馆习练, 拜师学艺。
表6 李家教尖担练习者学习方式的调查
2.1.3 李家教尖担的社会实践调查
2010 年8 月13 日, 邱顕达先生在政府、 武术界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 成立了潮汕李家教拳系传承中心、 汕头市金平区武术协会。 2019 年3 月邱顕达先生通过对尖担拳谱的整理和对老拳师口述的记录, 结合现代武术运动特点和李家教拳的拳法技理, 创编一套尖担套路, 组织学生操练, 并在广东省第十二届武术精英大赛和2019 年广东省武术套路 (传统项目) 锦标赛中夺得金奖; 同年8 月接受当地媒体采访, 得到了外界的关注, 使潮汕李家教尖担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
2.2 潮汕李家教尖担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2.2.1 技艺流失, 缺少系统整理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李家教拳形成了以家庭传播、区域传播等途径为主的传播方式, 这种流传方式较为低效,李家教拳最终也陷入 “唯我独尊、 固步自封” 的怪圈。 改革开放后, 很去客家年经人都向往外面的出界, 外出读书或打工赚钱, 加之现代市场经济下西方体育的冲击和挑战,继续学习李家教拳的人越来越少, 技艺几近失传。
2.2.2 师资力量薄弱, 教学方式保守
在走访过程中发现, 潮汕李家教拳系传承中心办学的宗旨是传播李家教拳文化, 拳馆的收益微薄。 教练团队大部分是来自其他行业的工作者, 因喜武而在武馆兼职。 教练员普遍存在功底扎实、 热情等特点, 但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 导致拳馆现有教学模式依旧是遵照传统的经验教学, 即 “口传身带、 重复循环练习”。 该教学模式不仅低效, 而且缺乏趣味性, 青年习练者易感枯燥, 进而放弃或抵触。
2.2.3 传统武术自身的问题
李家教尖担的运动形态是由它的功能决定的, 以前的传统武术偏重技法的实战性和功力的修炼, 套路是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传统武术的实战功能逐步弱化, 武术套路成为了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尖担技法的实用性在被社会淘汰了之后, 枯燥和不美观的套路形式难以满足现代武术套路追求的高、 难、 新、 美的审美, 无法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3 李家教尖担的发展对策3.1 学术探索,为传承提供理论基础对于李家教 “尖担” 的研究应先探究其产生的原因,需走访李家教拳的老拳师和传承人, 根据调研的资料推导出 “尖担” 的发展历程和轨迹, 总结和提取其中蕴含的人文信息, 再填补必要的历史细节。 最后归纳整理, 组织语言、 形成文字、 订成文献, 便可以为 “尖担” 技法的研究提供坚固有力的历史据证, 也为今后 “尖担” 发展方向的决策奠定基础。
3.2 保护传承人和文化空间应保存、 修缮好李家教 “尖但” 的文化场馆, 更要定期举办活动, 使文化和空间同时活化。 对于拳馆, 应主要从管理方面入手, 对拳馆负责人进行管理的相关培训和帮助, 包括对课程设计规划大体方向, 使尖担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 教师、 教练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的培训, 切不可遵照传统的师徒模式执教。 文化管理部门、 市场管理部门以及武术运动管理机构要加大工作力度, 加强对拳馆引导与监管, 使其在教学与管理方面趋于正规化, 在取得合理的经济回报的同时, 担当传播岭南武术的责任。
3.3 参加校园构建, 巩固传承根基如今武术进校园的道路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 尖担进入校园已有许多先进、 优秀有高效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借鉴, 但 “尖担” 又区别于现代武术的系统性、 全面性和简便性, 残遗有封建时期的糟粕和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冗长思想, 因而对于尖担进校园应分阶段进行。 首先, 调动学生兴奋的趣味性, 接着融入校园武术课程, 进行磨课实践, 反思再实践, 初步融入学校生活模式; 第二, 当尖担的拳理技法和文化思想逐渐被整合完善, 就可开拓尖担专题的学校校本课程, 以拳理技法为主, 以精神文化为脉,每节课之间科学合理地递进, 形成多种演练形式皆俱的学习课程。 在后期, 则是不断完善课程内容, 保障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3.4 政府精准协调,为传承创建新机制教育部门应对中小学升学规定进行改革, 加设综合实践或社会实践分项, 鼓励和推动中小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与此同时, 有关部门举办多元形式的社会活动, 如文艺汇演, 才艺巡游, 竞赛。 学生通过被官方认证的民间组织或学校社团参与活动, 并颁发证明或证书, 依据证件合理计分, 算入总分与升学挂钩, 此举不仅是可以培育尖担发展的土壤, 也对其他项目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潮汕李家教“尖担”的传承对策研究
本文2022-11-04 21:00:59发表“毕业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92380.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