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基于特色建设的校园足球学练赛教学组织形式实践研究

栏目:毕业论文发布:2022-11-04浏览:2397下载155次收藏

陈 晨, 余 晶

(1.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 广东 深圳 518100; 2.深圳市龙岗区横岗中心学校 广东 深圳 518100)

在中小学上开设体育课、 篮球课、 羽毛球课等运动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会某一各运动项目, 更是为了锻炼青少年的身体, 强健其体魄, 野蛮其精神, 让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不仅拥有渊博的知识, 还有健康的体魄和坚毅的心理。 在所有的运动项目中, 足球项目的优势是可以全面兼顾的发展全体学生的全方位身体素质, 其他的项目均无法企及, 例如: 一场正常的足球比赛参与人数即可多达32 人 (每队主力11 人替补5 人), 相当于一个班级四分之三的人数, 在参与度上足球即远胜于篮球、 排球、 羽毛球等项目; 并且, 一场足球比赛通过队员之间球的传递, 对学生之间的友谊促进、 合作体验、 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等方面的效果也远大于篮球、 排球、 羽毛球等项目。 而篮球、排球、 羽毛球等项目具有的强身性、 教育性等功能, 足球运动不仅具有甚至还超越。

虽然足球项目优势众多, 但将其在青少年群体中推广并普及并不容易。 近10 年来, 关于中小学足球教学如何实施的研究甚多, 如足球启发式教学法、 足球快乐教学法、足球三段式教学法、 足球合作教学法 (师生之间)、 足球合作学习法 (生生之间)、 足球表象训练法、 足球多方向训练法、 足球多元反馈法、 足球抛锚式教学形式、 足球游戏教学法、 足球组合训练法、 足球比赛训练法等。 上述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的相关研究均对一线教师的足球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但同时也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漏洞,如上述教学方法与组织形象大多是针对教、 学、 练、 赛其中的某一个环节, 缺乏从全局视角对学生足球学、 练、 赛的整体性分析。 而且, 上述教学方法与形式多是以研究教师的教为主, 学生学的主体性较为弱化。 学练赛教学组织形式不仅可以合理的囊括教学练赛四方面, 还可以与上述多种教学方法与模式融汇贯通, 更有效的促进中小学足球教学实践的进步与发展。

1 研究目的

学练赛组织形式是以教师精讲、 学生勤学、 多练、 常赛的一种形式来进行足球课堂的教学, 从课堂上解决学生的足球技能学习问题→学生学会技能→课后会自主练习会用→赛场上敢于积极参与→引发更多的足球技能学习兴趣→学会更多的足球技能→形成长期的足球运动习惯。

本文以校园足球特色建设为基础, 对校园足球教学实践进行研究, 系统总结校园足球教学实践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找准影响校园足球教学实践的瓶颈因素, 通过对学练赛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深入调研, 探索学练赛教学组织形式与校园足球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 分析促进校园足球教学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为促进深圳市校园足球活动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 专家访谈、 实地考察、 问卷调查、数理统计、 逻辑分析等方法, 以学练赛教学组织形式为研究对象, 以6 所学校的7 年级随机抽取班级的学生为试验对象, 探究学练赛教学组织形式在深圳市初中足球教学中的实践作用。

3 结果与分析3.1 学练赛教学组织形式概念界定

学练赛教学组织形式是以教师精讲, 学生勤学、 多练、常赛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 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在同一节课中, 同时融惯教、 学、 练、 赛四个方面。 课堂环节安排由浅至深逐步推进, 既保证学生在本堂课学会基本技术, 又在本堂课中促进学生将技术得以实际运用。

3.2 足球课堂学练赛教学设计——以足球脚内侧接地滚球射门为例

3.2.1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依据 “以生为本, 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 通过掌握足球专项技能并能运用到实战对抗中, 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从而对足球运动产生兴趣

3.2.2 学情分析

设定授课对象为7 年级零基础学生, 学生存在足球运动的兴趣程度不同、 对足球技术的接受和掌握能力不同、男女身体素质条件不同等差异, 教师需综合各种情况多方考虑, 可通过在课堂组织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 在课堂教学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层设计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保障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等。

3.2.3 教学设计思路

足球是世界第一大球, 由于技术动作多样, 攻防转换频繁, 富有吸引力, 深受广大初中学生喜爱。 在 “足球脚内侧接地滚球射门” 教学上, 课程设计思路为先体验技术、讲解示范、 学生自主练习、 最后应用到比赛, 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让学生更深入体验老师所教授内容的实用性。 从学生体验单个技术衔接组合运用, 到最后通过比赛体验完整的结构化技战术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足球带来的运动乐趣。 本课采用渐进式练习, 设计分组小场地训练到扩大场地比赛的情境, 从较低难度到增加技术难度训练, 进行胜负交叉比赛提高小组的竞争性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能,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体魄强健, 注重学生健康与安全意识的培养, 使学生全面发展。

3.2.4 课堂流程分析

准备部分: 先进行基础的课堂常规, 然后以足球专项热身动作作为热身活动。

基本部分1: 准备活动后, 将学生4 人一组进行分组,在各自的小场地上, 进行无技术基础的足球3 打1 接球射门动作体验, 作为本课导入环节。

基本部分2: 教师对单项技术动作足球脚内侧接地滚球射门进行系统的讲解示范, 同时学生以2 人一组进行接球射门动作练习, 边学边练, 教师在学生自主练习时巡回指导纠错。

基本部分3: :教师巡回指导纠错的同时, 观察学生所在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练习掌握较好的情况下, 对学生设置2 对2 技能运用和4 对4 教学比赛作为技术的提升环节, 保证组合技能练习和比赛时间, 以此提升学生的实战技术运用能力, 落实课堂 “学会、 勤练、 常赛”, 为学生课外活动打好基础。

基本部分4: 为保障课堂的体能训练强度, 针对足球所需体能设计8 分钟的体能练习, boby 跳15 个一组、 步伐前后跑15 秒1 组及折返跑练习3 个折返1 组, 每个动作练习2 组, 使学生专项体能得到充分锻炼。

结束部分: 运用针对性拉伸动作, 充分牵拉肌群的放松环节来结束本次课的学习。 预计课堂强度与密度: 预计运动密度75%以上, 预计练习密度50%以上, 预计平均心率140 次-160 次每分钟。3.2.5 教学设计创新点

创新点1: 教学模式非常符合初中生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特点。

创新点2: 所需场地小, 运动参与度高。 本堂课的设计是基于深圳市各中小学运动场地缺乏、 学生人数多等多种实际情况进行的相关设计, 本堂课所需场地仅需一片足球场即可做到让学生一整堂课均在参与足球运动中, 无需因场地原因进行不必要的等待练习情况, 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

创新点3: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贯穿的主旨是教师精讲、 学生勤学多练常赛的原则, 教师不仅在课堂组织上减少了不必要的队形组织调动 (集合讲解的形式以分散环绕教师站立的形式), 并在讲解示范上尽量做到准确精讲 (讲解示范控制在2-3 分钟), 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技能练习(教师多在巡回指导中) 和比赛。

创新点4: 本堂课采用结构化技能教学, 难度从低到高, 层层递进, 分组分层学练, 既能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技能学习又能让教师兼顾学生的能力分层分组。 场地大小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布置, 充分利用场地的划分和组合, 灵活进行技术练习和分组比赛, 让学生都能参与到运动中来,从而提高运动密度和强度, 充分锻炼学生的身体各项机能。

创新点5: 课堂教学组织主要以小组形式进行, 可有效发展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 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等。

创新点6: 通过分组比赛, 以学生在赛场上实际应用的方式来落实本堂课的技能学习目标

创新点7: 有效培养了学术的参与意识。 任何一项运动项目最需要培养的就是参与意识, 只有学生具有参与意识,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 练习并运用该项运动。 学练赛教学组织形式正是将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贯穿整个课堂, 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参与足球运动, 学生学、 练、 赛的目的也是为了参与足球运动, 学练赛教学组织形式所有的环节都是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足球参与运动意识而设计。

3.3 学练赛教学实施试验

本堂课的教学实施以送课形式分别到6 所学校随机挑选初一年级某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该堂课的教学, 课后以口头采访的形式调查学生对本堂课的相关感受, 以问卷形式当场收集在场听课教师的相关评价, 以访谈的形式征求听课专家的意见。 6 所学校分别为深圳市龙城初级中学、 深圳市梧桐学校、 深圳市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龙岗学校、 惠州市尚书实验学校、 东莞松山湖实验中学、 深圳市宝龙外国语学校。

3.4 反馈与评价

在6 次送课过程中, 每次课上均会选取固定的2 名学生 (男女生各1 名) 测试脉搏, 并绘制心率曲线, 求得课堂平均心率, 6 次送课中, 获得学生的平均心率均在140~160 之间, 符合课堂教学设计的预计心率范围, 达成课堂的练习强度。 根据课程运动密度与练习密度计算公式可得出本堂课的运动密度为

(4 分钟热身+4 分钟体验+4 分钟练习+6 分钟2 对2+8分钟4 对4+3.5 分钟体能练习+2 分钟拉伸) ÷40×100%=78.75%, 大于75%, 符合新课标基本要求。

专项练习密度为 (4 分钟体验+4 分钟练习+6 分钟2 对2+8 分钟4 对4)÷40×100%=55%, 大于50%, 符合新课标基本要求。

关于教、 学、 练、 赛四个方面, 在听课教师中96.8%认为该堂课任课教师做到了精讲, 85.5%的老师认为学生做到勤学、 多练, 81.6%的老师认为这堂课的比赛安排阶段符合常赛范围, 90.3%的老师认为本堂课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足球兴趣, 100%的老师认为学练赛教学组织形式非常符合并且适合目前的初中足球教学工作, 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传授足球专业技术。 并且, 大多数的学生也向老师反馈这种授课方式不仅更有兴趣学习足球, 也更好的掌握足球专业技术。

综合6 次送课过程中在场听课的专家对本堂课意见,专家点评的共同点是这堂课在许多的方面打破了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例如不再是固定的4 列横对讲解示范,改为围绕老师随意站立, 节省站队耗费的时间, 也不再是单刀直入的学习练习, 这堂课运用了体验导入等环节, 以启发式教学法作为课堂的导入, 唤起学生的足球兴趣再进行技术动作教学。 这堂课最大的亮点是教师将技术动作的体验、 学习、 练习、 提升、 运用以小组练习的形式融贯到了同一节课之中, 有效运用课堂的每一分钟, 让学生充分运动并获得技能。

4 结论与建议4.1 结论

足球课堂学练赛教学组织形式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传统教学组织形式, 不仅在形式上优于传统足球课堂教学模式, 同时还可以将足球课堂启发式教学法、 足球课堂快乐教学法等相关的教学方法与训练方法融汇贯通, 以教学练赛为主线,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足球课堂的教学工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 足球学练赛教学组织形式的趣味性与参与性: 学练赛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精讲、 勤学、 多练、 常赛,通常在课堂组织上会充分考虑分组分层教学, 对学生因材施教、 对教学内容遵循循序渐进。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几乎都在进行相关技术的自主学习或者练习, 自主参与度高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充分的体验到足球的魅力与乐趣。同时, 在学练赛的过程中, 小组的同学互相帮助、 相互竞争, 增进同学友谊的同时, 学会足球运动技能。 因此, 相对传统足球课堂教学模式, 学练赛教学组织形式更具有趣味性。

(2) 足球学练赛教学组织形式的教育性: 足球学练赛教学组织形式在保有大于或等于传统足球教学模式的健体运动功能的同时, 在德育、 智育、 情感培养等方面的教育性均优于其他足球教学组织形式。 在学练赛教学组织形式下, 通过互帮互助的学习、 团队组合练习提升、 团队竞争提升等方式, 在学习基本足球技术的同时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基本道德品质的形成, 还可以在比赛锻炼促进大脑智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团队凝聚力, 养成团结互助、 坚毅拼搏的意志品质。 另外, 学练赛一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对于学生而言, 能够将足球运动技能学以致用, 更有助于培养他们主动参与足球的意识, 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4.2 建议

学练赛教学组织形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对青少年足球教学工作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但一线的足球课堂任课教师在运用过程中仍有许多需要注意之处, 具体如下:

(1) 运用学练赛教学组织形式,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 心理特征、 身体素质、 运动技能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与思考, 不可生搬硬套。

(2) 学练赛教学模式可有效带动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课堂, 但学生性格因人而异, 教师课堂把控能力也有不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需多钻研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无效参与等问题, 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度。

基于特色建设的校园足球学练赛教学组织形式实践研究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