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与路径分析——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
石杰传, 薛文忠
(1.广州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 广东 广州 510500; 2.广州体育学院 竞赛训练处, 广东 广州 510500 )
对标中华文化传承, 2017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明确了 “到2025 年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的总目标后, 党的十九大相继提出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的战略决策。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文件说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中华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代表项目, 体育界要承担起传播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重任,最核心环节就是将传统武术文化引入到专业教育当中, 在专业体育院校建立完整有效、 科学先进的武术课程教学体系。 然而, 受武术整体发展的影响, 实际的武术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着高校武术教学合理化推进。 研究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个案, 对广州体育学院武术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层次化探讨, 旨在对现有不足进行全面整改, 优化武术课程教学路径, 提高广州体育学院武术教学水平。 此外: 亦借本次研究, 希望从中找到普适性的教改端倪, 为高校的武术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1 体育院校武术课程的育人功能中华武术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 庞大的内容体系及复杂的功能结构, 这些特质决定了武术发展不能离开其“以武助德, 以德服人的中心思想”。 体育院校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和繁荣的根基, 要清理化设计在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中所发挥的成效。 中华武术自古讲求 “天人合一” 思想观, 与坚持 “以学生为本” 教育观相呼应。 体育院校要进一步巩固武术在育人层面的延伸, 在课程设置中回归本源,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 将历史文化知识同新时代下所倡导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融合, 从各个层面提升武术课程教学质量, 顺应新时代武术教育新发展理念。
2 横向维度四层面: 广州体育学院武术课程现状分析广州体育学院武术课程以培养 “德、 智、 体、 美、 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教学目标、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 素质高、专业精、 能力强的优秀武术人才为己任, 对广州体育学院武术课程的教学现状调查, 发现以下四个层面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不够匹配经教育部对学校教学评估显示: ①武术学院的教学大纲不完善, 教师在武术教学中存在自由发挥现象, 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教学大纲呼应度不高, 教学效果不佳。 ②精英教育方面, 民族传统体育硕士研究生武术课程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 由武术学院硕士生导师采取轮流制教学,教学内容较为涣散。 ③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研究缺乏相应的专业武术课程作为技术指导, 致使多数民传硕士武术技能较弱。
2.2 教学方法不够丰富就师资力量方面, 广州体育学院从事武术教学的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 具备一定的带队和教学能力。 然而,个别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 “旧一套” 的程式化教学, 整个教学流程在结构上缺乏创新元素的嵌入, 与教育部所倡导的多元化模式教学相背离。 此外, 在教师群体中存在少量理论与技术不对称现象。 技术全面的武术教师来自以前各个省武术训练队, 而理论全面的教师大多是接受过正规的高中教育-本科教育-精英教育, 学习履历和专业理论与专业武术教师相比更全面, 但在技术层面相对逊色。 上述问题共同导致了武术整体教学效果参差不齐的现象。
2.3 教学资源配置不足教学资源是学校教学工作合理化推进的重要保障, 也是学校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工程点。 广州体育学院武术教学在资源配置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武术学院缺乏相应的运动实验室。 基于上述, 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仅侧重于对武术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 在学术研究方面缺乏国际视野, 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创新点不足。 ②武术训练馆配套设施方面: 武术套路训练场地难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存在分配不均的现象; 场馆训练垫残缺不一, 武术教学存在安全隐患。
2.4 教学评价个性化不足如何确认体育教学中改革创新是否具有良好效果, 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评价标准。 目前广州体育学院武术教学评价的个性化有待增强。 具体体现在:
2.4.1 对学生评价层面
武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理念,重视教学结果, 忽视教学过程, 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思维。教师对学生考核中, 始终将武术技法作为考核内容, 弱化对学生技能的考核, 致使核心评价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新时代的体育教育理念是能够将体育项目的技法与技理结合后有效贯彻到教学当中, 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4.2 对教师评价层面
“2020 年10 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以下简称 《方案》), 方案提出 “健全综合评价” 的指导思想”。 广州体育学院在对武术教师评价方面存在 “刻板化” 和 “单一性” 的现象。“刻板化” 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教学成果的评判标准中存在模式化倾向, 致使在教师的评价体系中缺乏针对性、 建设性、启发性的评价意见。 “单一性” 集中体现在学生对教师评价方式上。 目前, 广州体育学院学生对教师评价只局限于登陆查分系统前对教师进行简短的文字评价。 此外, 对教师的评价系统中缺乏多元化的评价路径, 与教育部所提出的 “健全综合性评价” 的指导纲要还有待完善的地方。
3 路径探析: 重构教学体系顶层设计3.1 完善教学内容学校在开展武术课程的过程中, 教师要严格遵循武术学院制定的教学大纲认真落实, 精确到每一堂武术课。 教师对武术选修课的教学要秉持 “淡化套路、 突出方法、 强调应用的” 教学思想。 强调应用就是将套子武艺演练回归技击的本质, 实现武术自身的技击价值, 摒除掉选修学生对武术课堂评判就是 “枯燥乏味” 的认知, 增加学生习练武术的兴趣和热情。 具体的实施路径: 在套路教学过程中,将套路和散打中相似的技术动作相结合。 例如太极拳中的双峰贯耳可以与散打中的贯拳联系在一起, 随后教师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练习散打中的贯拳技术, 进一步强化散打技术动作。 在这样一个技术融合的过程中, 学生习练武术的热情以及对武术技击功能的评判标准将会有质的提高。此外, ①对武术专选的学生而言, 自身技术水平已达到瓶颈阶段, 在强化基本功的同时将裁判法以及竞赛规则纳入武术理论教学中, 教师要从多元化的视角出发, 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执裁能力; ②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硕士研究生, 学院负责人要精心策划培养方案, 坚持 “以生为本、 全面发展” 的原则, 为民族传统体育硕士研究生量身制定技术课程, 整改套路、 散打方向硕士生分散的局面。全力打造广州体育学院民传硕士研究生 “科研” 与 “技能”为一体高端人才, 逐步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实践模式。
3.2 多元化教学结构:革新武术教学方法建造多元化的教学结构: ①基于课程组织的结构化教学: 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在武术课堂中, 可以制定轮流制的教学方案。 具体实施: 每堂课教师拿出15-20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 每堂课下课前教师布置好下节课学生上课的内容, 这种学生主导、 教师统筹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说课能力, 为学生将来踏入工作岗位胜任武术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②基于课程技术动作的结构化教学: 改变 “旧” 一套程式化基本功教学。 在练习基本功的过程中可以将擒拿格斗的基本技法融入其中,一方面能够丰富武术基本功内容体系, 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练习武术的激情。 此外, 由于武术种类较多, 教师要尝试将现代竞技套路与传统套路相结合, 长拳类套路和太极拳套路相结合。 广州体育学院特有的岭南武术代表项目—南拳, 因其独有的技理技法, 练习的功法及运动的形式与长拳类套路相比有较大差别, 故要单独练习。 ③基于课程思维的结构化教学: 结构思维它是一种能够相互连接、相互转化的思维方式。 武术教师在传授技能的同时, 要改变传统思维教学方式, 将该动作或该拳种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典故联系在一起, 帮助学生加快对该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
3.3 优化武术教学资源配置教学资源是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的平台。 优化武术教学资源的配置将对学校武术教学的质量和发展起着推动性的作用。
3.3.1 “互联网+教育”: 现代科学技术融入武术课堂
中华传统武术具有其本身所固有的特性: 拳种多, 招式繁, 演练过程中精、 神、 气、 力、 功面面俱到。 正因如此, 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动作悟性带来一定的考验。 传统的武术教学方式为教师讲解示范, 学生观看后尝试练习。这样一来, 学生对动作掌握的精确情况、 拳种的风格、 精气神等细节成为了当今武术教师工作中突出的问题。 “互联网+教育” 可以将武术资源数据化, 利用大数据作为支撑, 对武术相关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使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某拳种的真实面貌。
此外, 将互联网与运动捕捉系统相结合应用到武术套路难度动作教学。 运动捕捉技术制作出的三维动画可以描绘出练习者的运动轨迹, 进一步转化成为数字化的 “抽象运动”, 并将其赋予动画软件 (3d max) 生成的模型。 该技术运用可以立体直观的显现出肢体运动过程中肉眼所不能发现的细节问题, 解决掉武术套路中难度动作教学现有的瓶颈。 然而, 基于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局限性, 现如今广州体育学院该专业所属系部没有相应的技术设备及实验室, 在接下来的武术教学改革工作中, 学院领导班子应着重加强该方面资源配置的统筹工作。 广州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在学术方面发展的过程中, 应逐步实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的学术发展路径, 这样学校整体的科研、 教学、 训练水平才会呈现创造性转换和创新型发展的新局面。
3.3.2 利用自媒体学习平台打造线上线下武术教学新模式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2018 年共青团中央出台了 《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 “第二课堂成绩单” 制度的意见》。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后, 自媒体学习平台相继在各大院校被广泛运用。 为进一步提高广州体育学院武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及效果, 学校教务部门要积极联系像超星、 学堂在线、 智慧树等平台服务公司为学校出技术指导, 学校教务部门组织学生下载相关学习app。 在所指定学习平台中, 根据武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及线下武术学习的情况, 填充武术交流资源及武术教师授课专区, 同时在平台中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考勤和评价制度, 最后形成线上线下武术教学一体化新模式。
3.4 多维度视角下整改武术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针对广州体育学院武术教学评价系统的现状, 提出整改化的教学评价路径, 保障武术教学体系优质化的教学效果。 ①教学方案设计合理化程度: 每学期期末, 对武术教师该学期的武术课堂设计方案进行认真评审, 评审的结果与教师最终的学期综合性评价直接挂钩。 此外, 对教师期末综合性评价建立评价等级制度, 该等级制度的划分要与教师年终的工作绩效考核、 年终奖、 教师职称晋升相关联。②武术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程度: 举办武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是评价武术教师教学技能水平最好的途径。 透过比赛,一方面教师可以认清自己某一板块技术的不足, 赛后对技术加以钻研、 改进, 更好的将其运用到教学中。 另一方面,武术教师基本大赛一旦提上日程, 可改变教师上课时的教学态度, 在示范武术动作的过程中, 更加严谨、 细致化,武术教学质量及教学评价的趋势也呈直线上升。 ③教学效果能否达到预期: 评价武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实际上是对该武术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评价。 武术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程度要对标武术学院制定的教学标准和要求, 看学生的考试结果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 另外, 在检验教学效果的过程中, 要充分调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反馈评价机制,优化学生教学评价系统。
4 结语体育院校开展武术教学改革项目, 是优化武术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同时对我国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 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体育强国均具有重要意义。 从本次的教学改革路径分析中可以得出, 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学校要周期性推进武术教学改革研讨项目, 运用多元化视角对武术教学现状展开深入剖析, 在剖析问题中, 要逐步树立问题意识, 坚持问题导向。 将武术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融合到现代武术课堂中, 打造出完整、 高效的武术课程教学体系, 切实推动武术教学的发展, 这也是新时代武术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体育院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与路径分析——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
本文2022-11-04 21:00:22发表“毕业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92372.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