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电影如何在中亚突破传播困境——评《中国电影在中亚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栏目:毕业论文发布:2022-11-04浏览:2563下载163次收藏

文/陈茜宇

书名:中国电影在中亚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作者:胡凯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9月

定价:40.00元

中亚作为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其地缘政治位置对于中国具有意义重大。但由于缺乏沟通与了解,中亚各国对中国存在认知方面的误解和隔膜。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以其直观性易于接受和解读,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长久以来,中国影视产业的主要面向和跨文化传播研究都集中在欧美和东亚文化圈,中国电影在中亚的传播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的研究领域。研究中国电影在中亚的传播,对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交流、提升都有重大意义。由胡凯所著的《中国电影在中亚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一书开拓性地对中国电影在中亚传播的历史、现状和问题进行细致分析,探索中国电影在中亚传播的路径和策略,书中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领域的数据和研究空白,对后续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该书从历史和现实、挑战和机遇、外部环境与内在因素多个维度出发,综合传播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中国电影在中亚的传播现状进行学理分析。一方面,在对中国文化中亚传播进行历史追溯后,分析两者文化在形态、性格、心理上的差异,以及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形塑带来的交流障碍。对此,作者指出中国文化在中亚的认知度低、文化差异大、文化传播格局失衡、多种文化力量在中亚的博弈是造成传播困境的客观因素。另一方面,丝绸之路的历史、中国与中亚地理位置的接近以及大量跨境民族的存在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不忘回归电影传播本身,对中国电影在中亚传播的内容生产、传播环节展开分析。通过类型分析探讨中国电影在中亚的文化表达力,指出文化形象和主体的偏差与缺席、价值观和文化精神表达的欠缺和冲突。从传播模式和影片数量、电影类型和译制环节、市场调查和营销、认知认同四个方面出发,分析中国电影在中亚传播力不足的原因。从而拓展了中国电影在中亚传播的研究维度,将研究放置于更广阔的视野之下,并推动相关研究的细化与深化。

运用跨学科交叉法拓展思维视域的同时,也为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科学方法。作者将中国电影的中亚传播史置于唯物史观之中展开分析,探寻发展规律,借助多元研究方法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本书主要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大数据采集等方式获取一手资料,指出中国电影在中亚传播力低的事实和原因。其次,从批评角度出发,运用文本细读法、分类研究法分析输送至中亚的各类型电影在叙事方式、价值表达、文化形象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了解中亚电影传播方面的差异、各历史阶段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的疏密关系。并借助归纳和演绎法,对信息进行概括抽象,进一步总结中国电影在中亚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文献分析、文化研究、案例分析穿插其间,对中国电影的编码、传播及其在中亚的解码过程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整个研究体系做到了“定量定性”结合,综合的概念化方法为宏观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近年来,中国电影凭借类型渐趋多样化、跨媒体传播渠道,愈发主动与中亚各国进行对话,对加强双方友好合作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电影文本选择、译制水平和市场推广各方面的不足,导致中国电影在中亚的覆盖面和效力均不足。作者提出,要降低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折扣需从传播层面、营销层面、政策层面出发,整合文化资源,推动多方共同协作。平等尊重是有效交流的前提,传播策略要实现从传播观到仪式观的转变,摆脱“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认识,强调传播与文化的互构。注重传播主体间的互动,构建积极的文化共生关系,强调各文化主体平等对话。针对电影叙事中价值观的混乱,引导创作从“中国梦”的价值视野、时代视野出发,寻找反映中国文化精神的题材。将国家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表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将传播内容聚焦日常生活,都能削弱意识形态差异造成的抵触心理,形成易于被接受、自塑、自辩的文化空间。此外,提升文本质量、培养译制人才、差异化传播手段、鼓励相关电影机构和企业资本进入中亚亦是刻不容缓。

中国电影如何在中亚突破传播困境——评《中国电影在中亚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