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邓小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贡献

栏目:毕业论文发布:2022-11-03浏览:2934下载277次收藏

韩振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当作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为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问题,从理论与实践方面作出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实质,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1990年4月7日,邓小平在《振兴中华民族》这篇重要谈话中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同时,他强调指出,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是一个坚定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终其一生,他对马克思主义有着坚定的信仰。在他看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前提,“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基本政治前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在领导改革开放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明确了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激发中国的发展活力,通过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才能大踏步赶上时代;明确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前提,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西方国家企图通过制裁来改变中国的发展方向时,邓小平坚定地指出,“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发展面临严重危机,内外交困下邓小平没有丝毫畏惧,他以中流砥柱的伟大气魄带领中国共产党稳住阵脚、沉着应对,坚定不移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程,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山之作和基础形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就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和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国情变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探索并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它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既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起着巨大促进作用。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始终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在他看来,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就要走弯路。邓小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有力地指导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步骤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坚持不懈地探索现代化道路,始终把现代化建设作为党的战略任务全面推进。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早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64年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1975年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次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充分表达了我国亿万人民立志改变落后面貌、建设强大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望和追求。但在实践中,由于受到“左”的思想的严重影响,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规划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所提出的在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这一过高目标并不符合我国实际,造成了经济发展“高指标——比例失调——经济调整的恶性循环”。

在全面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邓小平改变了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赶超”型目标制定模式。他实事求是地正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发展上的巨大差距,提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据我国现实国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邓小平经过长期理论思考,创造性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首先,以“小康之家”形象地表述“中国式现代化”。1979年12月,邓小平在接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面对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距,邓小平认为20世纪末我们或许才能达到西方国家70年代的水平,而且“由于缺乏经验,实现四个现代化可能比想象的还要困难些”。“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使得我国摆脱了过去一段时间过高规划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做法,更多地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目标规划。“小康之家”则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形象化地加以表述和概括,具有强大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其次,提出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设想。在党的十二大召开之前,邓小平提出了分“两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一步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第二步是“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邓小平在确定现代化近期目标的基础上开始考虑远景规划,即21世纪中叶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到1984年10月,邓小平在《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的谈话中再次强调:“我们第一步是实现翻两番,需要二十年,还有第二步,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恐怕是要五十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邓小平在这里所讲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实际上就是“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发展目标。

最后,正式形成“三步走”发展战略。1987年,在经过改革开放近十年的实践探索之后,邓小平审慎调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比较完整的“三步走”战略步骤和时间安排。同年10月13日,他指出:“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这个目标已经达到了。第二个目标是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个目标是在下个世纪的五十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随后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顶层设计。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国人民盼望了一个多世纪的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提供了路线图和时间表,使民族复兴的奋斗进程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正是在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各阶段目标稳步实现,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祖祖辈辈关于小康生活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实现了中华民族复兴史上一次新的伟大飞跃。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思想,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科学谋划。

三、实行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邓小平认为,改革也是革命,因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这次革命的特点在于:第一,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推翻或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改革“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因此不再采取阶级对抗的形式;第三,改革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力量,依靠亿万人民的实践自觉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改革,是把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了人民公社时期的平均主义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热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破了计划经济的僵化认知,极大地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发展。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引进和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这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与开放是有机结合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因此,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邓小平看来,改革的意义在于“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他坚定地指出:“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也不是二十年。”“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改革开放不仅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也会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积极影响。历史证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使中华民族的复兴具备了现实性,最大程度上接近了复兴的目标。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开放,进一步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这是中华民族迈向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作出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从而实现了我们党历史上又一次重大转折。

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他进一步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只有生产力的大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才能为民族复兴提供物质基础。

邓小平认为,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而没有讲应该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这是不完全的,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都讲到才是完整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之所以作出这样的概括,不仅因为他有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厚修养,而且还因为他有长期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实践经验。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在解决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方面有过深刻教训,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邓小平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原理深刻总结了这些历史和现实的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才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

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确保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邓小平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他深刻指出,如果动摇了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关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指出:“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他以深邃的历史眼光作出判断,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会带来两极分化,而“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一旦离开社会主义,中国必然会出现严重的历史倒退。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在于它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正是由于我国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才能够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取得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有的经济成就。关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邓小平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叫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没有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就不可能保卫从而也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关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邓小平指出:“中国这样一个国家,人口这么多,底子这样薄,怎样取得革命胜利,怎样把国家建设好,离开了党的领导毫无出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使中国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境地,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基本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飞跃。关于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即使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遭遇挫折的时候,他也坚定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同时,对于坚持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邓小平也始终有着坚定的信念。他指出:“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

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像四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坚强支柱共同支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事业的指导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邓小平孜孜以求的崇高理想和追求。正是在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综上所述,邓小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性作用。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吹响了号角;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金光大道;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鼓舞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光辉旗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全党全国人民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继承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牢记他的嘱托,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

邓小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贡献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