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协组织在新形势下推进“互联网 科普”建设的几点思考
刘昊 孔娜
摘 要: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自媒体产业的蓬勃兴起,科协组织所主导的传统科普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如何与时俱进、做好“互联网+科普”的答卷,已成为伟大新时代赋予科协组织的重大命题。
关键词:科普;移动互联网;信息时代
1? ? 传统科普面临的困境
一直以来,传统科普都是自上而下、单向传导的,具有鲜明的教化式、灌输式、行政化色彩。存在传播渠道单一、科普资源匮乏、科普内容、形式和方法与公众需求脱节、受众兴趣不高等问题。在知识经济风起云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公众对科普的多元化需求亦水涨船高,这使科普工作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越来越大,即存在人民群众的科普需求与科普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上述原因严重影响了科普事业的长足发展。
2? ? “互联网+科普”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科协组织而言,移动互联网强大的传播能力无疑会为传统的科普工作插上双翼。可以预见,“互联网+科普”让科普载体、受众、作者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普需求已经从“你能給什么”转变为“我想要什么”,当互联网遇上科普,恰似金风玉露之相逢。科学热点、健康知识、辟谣文章……一时间,公众需求科普信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传播渠道广,这些互联网与生俱来的传播优势将给科普工作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3? ? 当前网络科普工作存在普遍问题
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18年12月,我国上网人口规模达8.29亿人之多,而通过移动终端上网的占比高达98.9%。然而,网络科普宣传在当前所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通过网络途径获取科普知识的受众较少,放眼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科普活动更是少之又少。深究其因,大致可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原因。(1)科普传播的基础硬件平台建设薄弱,很多网站平台的科普资源内容陈旧、长时不得更新,俨然成了僵尸栏目。(2)线上科普传播方式依旧存在浓厚的灌输、说教色彩,科普的形式、内容未顺应大众的需求,也没有与受众形成良性互动,更未真正结合公众的生活工作。
4? ?关于“互联网+科普”的几点建议
4.1? 优化升级传播平台,科学分析受众需求
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开展科普工作,科协组织应大力拓展信息传播渠道,努力打造集“云、网、端、app”等多元要素于一体的矩阵式全媒体传播体系,积极推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点的新媒体技术与科普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普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管理自动化、应用个性化、服务知识化等水平。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手段在科普事业中的支撑作用,可通过分析和有效提取与社会受众密切相关的科普数据,保证“互联网+科普”的针对性。要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公众的互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借助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细分科普对象,优化科普内容,提供精准的科普服务产品,加大面向新媒体的优质科普影视作品、网络科普游戏等的开发和传播。
4.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互联网+科普”提供智力支撑
能否做好“互联网+科普”、使科普内容深入人心,关键在于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只有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才能推动科普由知识层面传播提高到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可满足社会公众与日俱增的科普需求。
笔者以为,“互联网+科普”人才应具备的主要能力是新媒体科普运营技能、知识型科普内容转化能力、科学传播的创造性思维素养等几方面。具体而言,科协组织在打造这支“网络铁军”时,应充分重视人才知识结构的多元性,积极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市场需求导向,着重培养人才以下3种能力:(1)知识的碎片化能力,能创作出适合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片段化、连续性、活泼语境的内容;(2)公众导向型的创作能力,能从公众关注角度找到科普热点,从而引导科学传播的舆论导向,(3)多媒体融合形式的创新能力,能在文字、图片、微视频、动画、交互页面等各种多媒体形式下切换创作,让内容形式更加多样、丰富。
4.3? 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建强线上科普传播阵地
科协组织在“互联网+科普”的建设进程中,应秉持“以受众群体为导向,知识内容为主要,用户体验为中心,抢占流量制高点为目标”的线上科普新思路,要勇于打破思维定式与传统模式,放下身段、不拘一格地构筑好线上舆论主阵地,积极适应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科普传播的新模式。如与各大自媒体企业、直播平台建立合作关系,采取引入自媒体专业运营团队、职业经理人等市场成员,运用好引流、吸粉、聚合等新媒体策略,将科技辅导员、讲解员打造、包装成线上人气“科技主播”,将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科普作家、科普公益使者打造成微博大v或公众号大咖,将要推送的“科普视频”“科普文章”在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加工处理成集权威性、科技性、趣味性、应用性于一身的爆款资源,从而让科学的声音传的更广、更深、更远。甚至可以采取精神奖励、价值倡导与政策激励相结合的方式,直接吸纳各大平台的正能量网红、主播、大v,up主主动积极参与进来,将科学传播目标进行任务分解、指标量化、逐项分包,让这些自媒体人把原本深奥、晦涩的权威科学知识,以“带货”“植入”等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寓教于乐式的广泛传导。庞大的粉丝基数、巨大的流量优势,将为公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注入强大动力。试想一下,假如科协系统能在网络舆论阵地早早占有一席之地,牢牢地把稳线上“流量关”的话,在全国疫情期间,权威科学的声音将会更加响亮,各类虚假信息、伪科学、谣言将无处遁形。
5? ? 结语
总而言之,线上科普工作应顺应时势,始终聚焦热点,有机融入社会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事假判别、问题讨论之中。
[参考文献]
[1]李源潮.提高科普传播水平,加快推进科普信息化[j].中国科技产业,2014(2):8.
[2]汪旭东.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科普新模式研究[c].合肥: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2.
关于科协组织在新形势下推进“互联网 科普”建设的几点思考
本文2022-11-02 12:31:11发表“毕业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86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