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康复护理干预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影响的探析

栏目:医学论文发布:2022-10-29浏览:2662下载287次收藏

赵晔

【关键词】康复护理;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关节功能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大多是因为受到强力外力冲击而导致,作为临床中十分多见的运动性损伤之一,该疾病可能会诱发患者产生创伤性关节炎,导致膝关节功能逐渐降低,从而给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现阶段临床中主要采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进行治疗,该手术创伤较小,可以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有相关研究表明,术后给予患者合理有效康复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关节功能快速恢复,以改善生活质量。基于此,本文就康复护理干预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功能恢复影响效果展开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此次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80例患者当作研究对象。入选标准:经过临床诊断明确符合前交叉韧带损伤标准;对本次研究积极配合;术后随访时间超过6个月;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排除严重肝肾功能疾病者;恶性肿瘤疾病者;接受过膝关节等手术治疗;伴有多韧带损伤与骨折患者;未能完成全程研究者。

利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参照组与康复组,每组各40例。参照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23~56岁,平均(42.67±1.54)岁;交通性损伤患者23例、扭伤患者10例,半月板合并运动性损伤患者7例;康复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24~57岁,平均(42.71±1.49)岁;交通性损伤患者22例、扭伤患者12例,半月板合并运动性损伤患者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与损伤类别等资料经经统计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參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主要给予患者健康知识宣教与日常病房常规护理,在术后4~7 d时间内,需要指导患者开始使用患肢支具,在佩戴支具保护基础上,完成各项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当患者出院后1~6周时间内,需要叮嘱患者坚持每天佩戴支具保护,同时开展肌力与关节活动度等相关练习,尽可能确保在术后六周可以促使关节活动度达到120°;在患者术后7~12 d,在佩戴支具保护前提下,开展患肢负重练习;根据练习情况,逐渐将支具撤除,一直到可以完全负重为止,另外,还需要提高关节主动活动练习强度,保证术后4~6个月可以将支具完全去除,同时提高肌力训练,可以适当增加静蹲与跨步前进等项目,最后渐渐恢复日常行动。

研究组采取康复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术前护理人员需要将手术相关知识以及治疗目的详细给患者讲解,并将医院手术治疗成功案例告诉患者,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同时,针对术前患者可能产生的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了解,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用最佳状态迎接手术,提高手术进程。(2)术后临床护理。当手术完成后,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患肢进行72 h持续冰敷,以减轻关节肿胀造成的疼痛;并高度关注患者患肢以及手术位置情况,及时查看是否存在肿胀,血运是否正常,并且密切监测患者患肢皮肤颜色与温度,确认引流管是否保持通畅,及时观察引流液具体颜色与变化,当上述情况存在异常,需要第一时间进行处理。(3)康复护理。当患者麻醉药效彻底散去后指导患者开展相关康复运动,主要可以分成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该阶段主要在手术完成后1~2 d进行,在术后24 h拆除弹力绷带后,患肢配戴支具防护,指导患者在病床上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训练,采取仰卧位,促使膝关节伸直,足尖向上并将大腿肌肉绷紧,大约持续10 s实践后放松,如此反复进行训练,每天进行3~4次,每次持续15 min。踝关节活动锻炼方法主要依靠踝泵,即用力、缓慢、尽量大范围的屈伸踝关节。第二阶段,在患者术后3~6 d内开展,这个阶段需要合理借助被动关节器,被动莞节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肿胀与疼痛症状,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可以有助于关节软骨快速修复,提高骨营养代谢,防止关节粘连。第三阶段,在患者术后7~14 d内进行,这个阶段需要合理引导患者下床活动,应用双拐给予患肢适当负重练习行走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必须要有护理人员在一旁协助扶持,预防摔倒摔倒,在术后两周后则指导患者开展伸膝训练。第四阶段,主要在患者术后3~6周进行,需要指导患者持续性进行患膝活动度训练,起初给予患膝进行组抗训练,将患膝在创伤沿外侧自然下垂,并将一定重量沙袋合理悬挂在踝关节位置,适当进行主动伸膝运动,接着随着时间不断推移,逐渐开展患肢前足踏地扶拐训练与行走下蹲训练。第五阶段,该阶段主要进行患者的出院指导,需要指导患者根据上述膝关节功能锻炼方法持续性进行膝关节功能与活动度锻炼,并结合患者具体恢复情况,合理制定调整功能训练方案,督促患者严格坚持锻炼,并且在半年时间内禁止一切膝关节剧烈运动,当一年后得到有效康复才可运动。

1.3观察指标

统计评估护理前、护理后1个月、6个月患者关节疼痛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膝关节疼痛主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估,分值一共10分,评估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疼痛越严重。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主要采用膝关节评分量表(lysholm)评估,分值一共100分,评估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膝关节恢复越好。

统计评判临床护理效果。经护理干预后,患者术后疼痛已经逐渐消退,且膝关节功能渐渐恢复,不会给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则可判为显效;如果患者术后疼痛与膝关节功能均取得显著改善,但日常生活活动存在一定限制,则可判为有效;如果护理后患者没有满足以上标准,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问卷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调查问卷分值100分,若是评估分值范围在85~100分内则评为十分满意;若是评估分值范围在70~85分内则评为基本满意;若是评估分值低于70分则为不满意。总满意度=(十分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使用量角器测量患者两侧膝关节屈伸角度,分别计算差值,由此得到膝关节活动度数据;另外使用皮尺在膝上约10 cm部位丈量两侧大腿的周径,计算差值。

基于对患者的查体测定膝关节稳定性,采用前抽屉试验方法,具体过程:将患者双足平直的放在床上,膝屈曲至90°,检查者两手握住患者膝关节的胫骨端,朝前方、后方拉扯消退,结合胫骨移动幅度的大小来判断其稳定性。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计算数据。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行x2、t检验,以[例(%)]、(x±s)表示。若p<0.05则代表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va9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前两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1个月、6个月康复组va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前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1个月、6个月康复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详见表2。

2.3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

经统计,康复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详见表3。

2.4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康复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详见表4。

2.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关节稳定度对比

术前两组患者关节稳定度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康复组患者关节稳定度更优于参照组(p<0.05)。详见表5。

2.6两组患者随访结果比较

康复组关节活动度差值与大腿周径差值均小于参照组(p<0.05),详见表6。

3讨论

前交叉韧带作为膝关节维持静态与动态稳定性的一个关键结构,如果当膝关节遭受到严重外力冲击而导致前交叉韧带损伤时,则会给膝關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直接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需要及时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目前是临床常见损伤,多见于运动员群体,损伤之后患者会出现显著的膝关节前向不稳问题,不但会导致人体膝关节功能受到大幅度伤害,同时还可能导致关节软骨与半月板等结构出现损伤,进而加快膝关节退变,引发骨关节病。对于保守治疗来说,通常难以帮助患者膝关节稳定性恢复,若是不能保证膝关节稳定性,将有可能再次造成损伤,合并半月板损伤以及关节软骨的风险也会变大,加速膝关节炎进程。因此,在发生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早期行重建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临床中主要采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该方法能够准确明确患者具体损伤部位,从而给予针对性治疗,以降低患者不必要损伤,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但膝关节功能的恢复除了与手术成功有关之外,还与术后康复有密切关系。这主要是因为经过手术治疗后,可以促使膝关节结构完整性有效恢复,但是对于膝关节稳定性恢复上未取得理想下欧共。一般来说,膝关节稳定性通常需要通过膝关节结构完整性、四周肌力以及膝关节本体神经感觉功能一同进行维持,由于患者完成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而在康复期间合理开展有效护理措施干预,通过积极的术后康复锻炼,促进患者膝关节四周肌力、膝关节活动度与本体感觉的恢复,可以促使患者膝关节功能快速恢复。以往常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但是该方法形式内容上过于单一机械化,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康复护理干预应用在患者护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康复护理可以从患者术前、术后病床护理与康复护理等多个方面人手,术前护理过程中通过给予患者个性化心理干预,以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并给予手术健康知识宣教,提高患者认知度与治疗信心,考虑到患者可能并未真正认识到手术治疗的意义,且术后康复效果与进程并未符合其预期,由此导致患者出现沮丧的心理,影响到康复进展。在术前给予患者有效康复宣教,能够帮助患者快速认识到手术治疗重要性,意识到术后康复价值,同时将术后可能发生的各个情况进行讲解,有助于及时采取预防干预,同时指导患者各项准备工作,不仅能促使手术可以顺利完成,而且还有利于增强患者术后康复锻炼的决心与勇气。围术期加强对患者的疼痛管理,有益于缓解其康复功能锻炼过程中产生的疼痛,继而保证其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与信心,对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也是有积极作用的。而在术后护理过程中,由于患者术后患肢以及伤口部位可能会发生异常情况,所以术后需要针对患肢皮肤、引流液等各个方面进行密切监测,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避免给术后康复造成影响。最后是康复护理。本次护理主要将其分成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康复内容,根据患者病情恢复,结合各个阶段康复方案,循序渐进指导患者开展一系列康复训练,可以有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快速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术后的康复锻炼主要强调的是在术后借助于康复支具的保护,指导患者早期展开膝关节肌肉力量训练、关节角度练习以及患肢早期负重。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两周内作为人体新生细胞组织生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如果这阶段内强度过高,且膝关节活动角度太大,则会导致移植物再次发生断裂。因此,想要及时恢复如常的膝关节功能,必须要强调有支具的保护。同时,可以在术后第一周适当延伸支具角度,第二周开始逐渐调节到0°~120°,第三周开始将支具去除,从而一方面保证移植物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还能有效缓解患肢肿胀与疼痛的问题,有利于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康复。另外,股四头肌是影响到膝关节伸直的重要肌肉部分,尤其是在发生前交叉韧带损伤之后,更是会影响到其肌力,使其肌力降低,不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有效行使,所以术后股四头肌肌力的练习非常重要。通过开链、闭链的方式做股四头肌力量训练,有益于在保证膝关节前后松弛度较小的基础上,及早恢复运动。通过在术后坚持进行患肢肌肉锻炼,能够帮助肌肉维持其适应能力,从而为膝关节功能的快速康复提供前提基础。

从结果统计可见,康复组vas评分低于参照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且护理有效率与患者护理满意度均比参照组高,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除此之外,术后康复组患者关节稳定度更优于参照组。随访结果显示,康复组关节活动度差值与大腿周径差值均小于参照组。由上可见,康复护理能够借鉴以往传统方案,并将移植物愈合病理特点进行引入,合理配合人体张力变化特点,从而完善康复护理方案。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中的应用优势表现在:强调术后对患肢采取支具的保护,术后2~4周是移植物原细胞组织坏死与新生细胞繁殖的过程,而4~6周开始移植物逐渐才恢复术前张力,此时移植物强度弱,因此强调患肢在支具保护下负重及进行功能锻炼,既能保证移植物的稳定程度,又能促进膝关节功能的良好康复。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干预应用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中有着显著效果,可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快速恢复,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康复护理干预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影响的探析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