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思考

栏目:党政司法发布:2022-10-27浏览:2190下载207次收藏

杨镕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本文着力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将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落到实处。

一、视角聚焦:分析伟大建党精神内涵

在授课中系统地、准确地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前提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把握伟大建党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的实践中生成并在革命、 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先进思想的总和。这一部分着重回答“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通过这些问题的解读使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识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

第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充分显示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对社会存在强大的反作用。“坚守理想”就是不论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处于顺境还是困境, 均坚守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同时根据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理论,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从困境走向胜利,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精神动力。

第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践行和担当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信仰的力量要在实践中显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为了实现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开创了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第三,“不畏牺牲、英勇斗争”就是面对危险敢于牺牲,面对困难敢于斗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选择。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过程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个人利益甚至是个人生命与集体需要冲突时如何进行选择?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的选择要以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在实践中要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在1921年,中共一大的代表们冒险完成了缔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不畏牺牲、英勇斗争”的价值选择从党成立初期就已铸就,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百年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的有名可查的烈士就达370万,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1800多名扶贫干部永远留在了扶贫一线。虽然时代在变,但是中国共产党人舍小我、为大我,为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舍生取义的价值选择永远不会改变。

第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对党忠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纪律要求。无产阶级的革命与运动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坚持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是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前进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不负人民”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鲜明的人民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各个历史时期党战胜挫折的根本保证。

伟大建党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政治实践为核心,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仰指引下,坚持“不畏牺牲、英勇斗争”的价值选择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纪律要求,展现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风貌。

二、章节分析:确定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的切入点

在明确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内涵后,就要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合理融入,避免脱离大纲强牵附会,边角料式、细枝末节式地融入,接下来根据“原理”课教材体系,谈谈章节切入点。

绪论部分要求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其中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本部分学习的重点内容。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性,包括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这些特性非常的抽象,这时可以进行案例教学融入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从一叶红船走向巍峨巨轮的百年历程就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伟大建党精神中“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鲜明体现。

在“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部分,要求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基本观点为基础,学会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这部分可以通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同时要学生认识到伟大建党精神既有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真理尺度,又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价值尺度,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在“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部分,要求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以及人民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是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伟大建党精神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其一定是由社会存在产生的,所以在学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时可以融入伟大建党精神的产生和发展,从而论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关于历史的创造者问题,教学的重点不应集中于解释为什么,而应集中在中国共产党如何践行这一哲学原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构成中“忠于人民”生动体现了这一哲学原理,这就拉近了哲学原理与学生的距离,这时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增强了“原理”课的时效性。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部分,要求重点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讲解第八条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第十条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时可以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既可以形象解读文本知识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本章节的难点是掌握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理论,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然不同,伟大建党精神的第一个内容构成就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内含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也是我们要始终坚持的。

在“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部分,要求把握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正确看待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长期性和必然性,从而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在讲解第三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时,可以用伟大建党精神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论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用伟大建党精神构成内容中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论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志向。

三、教学分析: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章节分析明确了融入的切入点问题,在最终课堂呈现的过程中还要讲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确保在遵循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将伟大建党精神进课堂、进头脑。

(一)探索灵活的教学方法

伟大建党精神是高度抽象、高度凝练的表达,干巴巴地讲这四个词组32个字是很难被学生接受的,这就要求在知识点讲解时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教学方法。

将讲授式教学与案例式教学相结合,要求用精准的语言讲授基本的“原理”课知识和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理论,让学生对基本要义形成理论性认知。再灵活运用案例式教学,运用经典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比如,在讲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可以播放《觉醒年代》精选片段让学生了解建党初心,运用《半条被子》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革命战争中的人民情怀,运用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事迹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信仰。

将研讨式教学与自主式学习相结合,辅助学生在“原理”课上将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于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就一些有争议或者现实性强的问题放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比如,在运用讲授式与案例式教学讲解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后,可以提出“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说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底色?”这一问题现实性很强,意在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发掘生活实际,自觉将抽象理论具象化,从而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

(二)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线上教学得到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技术成为了思政课教学的最新手段,如何运用这一新的教学手段?结合“原理”课教学特点,主要的是加强“微课堂”“微圈层”“微体验”的三微建设。

首先,微课堂即利用智慧树、中国大学mooc、超星尔雅等公共学习平台开展线上教学任务。大数据时代的重要特征是信息公开和资源共享,同时将巨大的信息资源以“微”的形式表达。微课堂就是针对课堂内容的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课程内容简单明了,内容针对性强。需要注意的是线上教学应该运用可视化技术包装教学内容,将复杂的知识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像、表格、漫画等,避免简单的文字表达。

其次,微圈层即利用微信群、班级群、课程群等圈群进行交流互动。在这种去中介化的圈群中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打破单向度的主客体关系。以超星的课程群为例,在上课前可以发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提出焦点热点问题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思考。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课中微互动,通过弹幕、评论这种交互性极强的互动方式实现实时互动,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在课堂后布置线下实践任务,例如给敬仰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做群画像上传平台进行讨论、交流,等等。

最后,微体验即创设微情境体验强化教学认同感。“原理”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晦涩,而学生的认知偏感性化,当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时,可以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案例创设情境、创设个性化的体验活动。比如,让学生拍摄相关微视频,进行ai体验或者进行网文写作、剧本编写等。

(三)样例:“原理”课融入伟大建党精神的教学设计

当前,网络“丧文化”盛行,这种带有颓废、悲观情绪的文字或图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青年的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如何在“原理”课堂纠正这种价值观?可以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育人武器。在讲解完价值论时进行“当‘丧文化’遇到伟大建党精神”的专题研讨课,在智慧树平台投放“丧文化”相关视频,让学生系统了解什么是“丧文化”,并思考“你‘丧’了吗?”“你快乐吗?”等问题。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要点设计如下。

1.教学目的

一是巩固已经学过的价值论的相关知识。二是通过案例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启发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思考“丧”文化,从而认识到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2.教学重难点

该专题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大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价值,价值评价的标准是什么,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该专题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认清当前的流行的“丧文化”是不可取的。

3.教学要点

第一,是否推动历史进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是否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价值评价的最高标准,对人和事物的标准的总和就是价值观,即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基本观点。表面看来,“丧文化”不是洪水猛兽,既可以当作情绪宣泄出口,又可以当作失败的挡箭牌,但这样一种以退为进的防御姿态看似能够避免伤害,也容易落入得过且过、玩世不恭的陷阱。热爱“葛优躺”的青年更爱躺着“买买买”,“佛系青年”并非真的清心寡欲。面对快节奏的生活,面对社会压力,“丧文化”成为了无法实现世俗成功的“英雄诗”式的自嘲。革命先烈面对的是生与死的抉择,他们更应该有理由“丧”,但他们选择了“不畏牺牲、英勇斗争”,因为与自己的幸福相比人民的幸福才是更具有价值的。在今天青年人应该继承“不畏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在推进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退缩在“丧文化”中抱团取暖。

第二,实践要坚持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当前在网络上“丧文化”盛行,有舆论认为这是现代社会压力太大,要给予关注和同情。适当地关注和同情是应该的,但是没有哪一代人可以轻轻松松获得成功,“丧”不会带来力量,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价值相统一才会带来力量。“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理尺度,“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尺度,这种真理和价值的尺度的统一才是我们在实践中面对困难应该秉持的态度。

第三,知识运用。经过1课时的讲解,第2课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哲学原理和伟大建党精神进行辩论,主题为“你如何看待丧文化”,双方所持观点为正方认为“丧文化不是洪水猛兽,是社会现状的反映,应该关注和理解”,反方认为“‘丧文化’会侵蚀青年人的精神世界,扭曲价值观”。辩论的同时开放超星平台,学生可以随时发表意见,教师进行记录,最后进行总结。

此样例的教学设计,首先,将伟大建党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学理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其次,引入学生中盛行的“丧文化”具有现实温度。最后,教学方法灵活,将讲授式教学与研讨式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中。通过带入性的思考对伟大建党精神产生认同,同时采用超星平台,学生可以发送时事评论,带动全体学生共同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同。

①丧文化:指一些90后、0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生活、学习、事业、情感等的不顺,在网络上、生活中表达或表现出自己的沮丧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趋势。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思考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