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耕地撂荒的困境与对策
老龄化背景下人地关系发生转变,越来越多农户由于年龄增长、劳动能力下降选择撂荒部分耕地。着眼于维护粮食安全和推动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我们要将防范耕地撂荒和恢复撂荒地生产上升到战略高度,并前瞻性地从“未来谁来种地”这个维度去思考如何改变耕地撂荒现状,为今后探索遏制耕地撂荒问题提供有益启示。
一、现状分析目前,全镇撂荒地面积1643.6亩,撂荒率为5.63%。我镇60周岁以上老年人2667人,占总人口的16.6%。按国际通行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0%及以上或者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及以上,即标志着该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近半数的撂荒农户由于劳动力缺乏不会选择复垦,而耕地流转又因撂荒地质量差、耕作不便、地块零碎、流转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表明,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推进,老龄人口逐步退出农业生产,出现老龄人口与年轻人口耕作意愿断层现象,91.12%的年轻人种地意愿不强,仅有6.6%的年轻人愿意参与农业科普培训与网络学习,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耕地撂荒问题是个值得我们深度研究思考的课题。
二、存在问题1.农业种植代际失衡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越来越多的农民向非农部门转移,农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使得从事土地作业的技术性农民面临发展瓶颈,“70 后不愿种地,80 后不会种地,90 后不提种地”成为农村真实且严峻的写照,农业种植存在代际失衡,使得农业经济面临着“后续无人”的断代风险。
2.规模经营程度较低
我县耕地资源的特征是坡多而平坦土地少,农业用地狭小分散,呈现“碎片化”。农民在狭小的耕地上生产和经营,成本高于规模农业,加之受到地形和土地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现代农机替代率低。碎片化的土地生产现状又加剧了规模化经营的难度,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普遍存在,极大阻碍了技术投入和生产率的提高,规模化经营程度较低的现实导致农业依然呈粗放低效式发展。
3.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与平原农业相比,我们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有的地方依赖自然降雨维持生产用水,水利设施不足,只有极少数地区修建小型水库,灌溉设施覆盖率不足一半,加之坡地蓄水能力差,当旱灾来袭时,往往造成农民较大损失。此外,“半截子”公路问题较为普遍,生产物资往往依赖人力搬运,提高了生产成本,也不利于生产效率提高。
4
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耕地撂荒的困境与对策
本文2022-03-22 08:51:04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30248.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