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湘江战役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22-02-12浏览:2524下载222次收藏

 湘江战役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湘江战役作为红军成立以来遭受最大损失的一场战役,既是一场本可以避免重大伤亡的战役,又是一场因为重大伤亡而惊醒梦中人的红军涅槃重生之战;既是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以来第三次“左”倾错误危害的顶点,也是全军上下决心结束这一错误的爆点;它既标志着形式上的“三人团”最高权威的盛极而衰,也标志着实质上的两人决策核心名存实亡,更为关键的是,它为广义的xx会议开启了大门,从而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提供了契机。然而,这样一个既可歌可泣又可悲可叹的历史转折点,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受重视的程度却远远不能与其历史地位相匹配,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以至对湘江战役红军究竟是胜了还是败了、到底伤亡多少人这些基本问题都难以达成共识。然而,这段历史纵有迷雾,依稀可见的部分也已经足以让我们管中窥豹、殷鉴未来。

 

湘江战役之前的战场形势

“铁三角”与“抬棺材”

      红军长征初期,国民党军由于仓促布防、各怀鬼胎,在前三道封锁线未能给红军以重创。蒋介石为把中央红军歼灭在湘江以东地区,先后调集中央军8个师,湘军7个师,粤军6个师,桂军5个师共26个师30余万兵力,由何键的“追剿军”(含薛岳的中央军)与粤军、桂军相配合,凭借湘江天险,设置第四道封锁线,组织五路军队,从四面对中央红军进行围追堵截。蒋介石在全州、灌阳、兴安组成的“铁三角”地带扎好了口袋,“前堵后追、左右侧击”,等着红军向西硬闯,形势对中央红军极为不利。

      1934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和红军总政治部发出“突破敌人之第四道封锁线,并渡过湘江”的作战命令。当天17时,朱德急电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及军委纵队首长,发布抢渡湘江,向全州、兴安西北之黄山地域进军的命令。当时,中央红军分4个纵队向湘江前进。第一纵队由红一军团主力组成(为右翼);第二纵队由红一、红五军团各一部和军委第一纵队组成;第三纵队由红三军团和军委第二纵队、红五军团一部组成(为左翼);第四纵队由红八、红九军团组成(两个新建军团,布在左右掩护两翼)。红五军团担任后卫,保护着居中的中央两个纵队。毛泽东把这种带着坛坛罐罐的突围称为“叫花子搬家”,刘伯承形容这样的行军阵形像是“抬轿子”,彭德怀则直言不讳地说这是“抬棺材送死”。

       11月27日,中央红军主力进至广西全州、灌阳。红一军团先头部队第二师顺利渡过湘江,控制了兴安界首到全州脚山铺的渡河点并架设浮桥。红三军团第四师也于28日渡过湘江进至界首。此时的局势对中央红军较为有利,但因为后续部队行进迟缓,错过了转瞬即逝的渡江机会。随后,敌第一路“追剿军”4个师向红二师发起进攻。11月29日,其他几路“追剿军”也向道县、文市等地的中央红军后卫部队发起进攻。此时,桂军主力也分两路北进,向湘江东岸和西岸的中央红军发起进攻,企图将中央红军围歼于湘江两岸。

“送客式追击,敲梆式防堵”

      如果各路“追缴军”能够按照蒋介石的战役布局展开,那么红军强行渡过湘江的大门将被彻底关闭。幸运的是,蒋介石一生最精密的一次战役筹划却少算了一样:人心。蒋介石此役要实现的目标太过复杂:既彻底消灭红军,又坐收渔翁之利顺带消灭地方派系特别是新桂系,即便是薛岳的部队也并非嫡系,只是中央军中的杂牌军。然而,此一石三鸟之计一开始就被识破了。“小诸葛”白崇禧意识到自己的部队就是一块门板,如果关上了红军前进的大门,广西就会对中央军门户洞开。在“有匪有我,无匪无我”的考虑下,白崇禧制定了对红军“不烂头、不斩腰、只击尾”的策略,把原来沿湘江部署的南北阵形变为以湘江为立轴的东西阵形,原本铁板一块的湘江防线一下子闪出了近100公里的口子。他“击小尾”的策略,便是为了尽快让红军通过自己的地盘,而把主要精力用在防止薛岳入桂上。

      白崇禧一面以红军进攻贺县、富川为借口,将全州、兴安主力悉数撤回,一面电告何键“请湘军填接”。何键也不是傻子,一旦让湘军主力去填接那近100公里的防线,湖南同样会对中央军不设防,于是他耍了个滑头,只接防到全州,而不是兴安,并没有完全堵死红军西渡湘江的缺口。此时,即便是薛岳的中央军,也并没有在追击过程中对红军穷追猛打,只是走走停停,逼着红军去和湘军、桂军决战后,自己坐收渔利。东南方的粤系陈济棠更是早就与何长工、潘汉年达成了秘密协定,红军过广东时几乎就是“目送通过”,现在战火不在他的地盘,更是出工不出力。于是,各怀鬼胎之下,出现了“送客式追击,敲梆式防堵”的局面。

       然而,此等天赐良机就在眼前,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走到道县却停了3天,等到红军抬着坛坛罐罐作“甬道式”前进慢吞吞地抵达湘江渡口时,南北两路敌军已经抵不住蒋介石的压力严阵以待,一场本可以避免的血战在所难免。

 

湘江战役后,当地流传:“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莫吃湘江鱼”

      湘江战场主要由“四大阻击场”——脚山铺、光华铺、新圩、后卫阻击场以及湘江渡场构成。

脚山铺阻击战

     脚山铺距离中央纵队渡河的界首渡口25公里,是中央红军能否渡过湘江的生命线,也是敌我双方投入兵力最多、中央红军牺牲最大的一战。敌军投入湘军4个师约六七万人,而红一军团第一、第二师人数不足1万,双方在此鏖战了三天两晚。

      11月29日,湘军两个师在数十门大炮和9架飞机的掩护下发起强攻。红一军团先头部队第二师在尖峰岭一次次打退数倍于己的敌人,并抓住时机反冲锋。后在敌人的猛烈攻击下,尖峰岭失守,第二师退守黄帝岭。第二师第四团团长耿飚率部在阵地上坚强阻击,打得敌人尸横遍野。

      11月30日清晨,第一师两个团从湖南潇水赶到脚山铺投入战斗。12月1日上午,红一军团第十五师等8个师还在江东。战斗已到最后时刻,坚守脚山铺一线的红一军团将士死守全州凤凰嘴、麻市渡口,为了确保江东部队赢得抢渡时间,在10多公里长的战场上逐个山头与敌争夺。战斗最危险的时候,一股湘军竟摸到了距离红一军团指挥所仅有40米的地方,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等都拔出了手枪,指挥身边的警卫员、炊事员投入战斗,最后才杀出重围。据不完全统计,红军在脚山铺伤亡约2000人。

光华铺阻击战

      光华铺阻击战主要是阻止桂军北上,以保证相距仅仅5公里的界首镇三官堂渡口安全。光华铺主要由红三军团第四师负责,任务是阻击由兴安北进之敌。红三军团第四师前卫第十团过江后,团长沈述清率先头第三营到光华铺南面勘察地形,两个连在正面向兴安县城方向构筑工事。不久,敌军迂回至第三营身后直插渠口渡,与第十团主力交火。营长张震急忙带着队伍往回打,与桂军展开夜战直至11月30日拂晓。

      朱德、彭德怀等人在湘江边的三官堂设立指挥所。11月30日,中央纵队由三官堂渡口过江,中革军委第二纵队黄昏时由此过江。此时敌军已经占领光华铺,为保证中央纵队安全过江,仅第十团就挡住了敌一个师又一个团的兵力。在此阻击战中,红军团长沈述清牺牲,年仅26岁;几小时后,继任团长杜中美也被子弹击中牺牲,时年35岁。全团伤亡400余人。

     11月30日中午,在桂军两个团反复攻击第十团阵地,界首渡口十分危急的情况下,红三军团第四师两个团接应第十团,第五师第十三团则迅猛打击东岸立足未稳之敌。第二天天亮时,第五师主力(两个团)从新圩赶来,与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湘江战役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