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林业发展带动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林业发展带动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调研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四届五次全会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推进新时期林业和草原工作高质量发展。七月下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部分政协委员深入我市南部县区,就四大区域林业发展带动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林业和草原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248万亩,林木覆盖率由2000年的25%提高到34.8%,沙区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年降水量由380毫米增长至580毫米。年沙尘暴由近30次降到基本没有。年扬尘天气由100多天减少到10天以下。优良空气天数达到285天以上,连年位居全省前三,治沙造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阶段性成就。
(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扩展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初步形成了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北部风沙区建成总长1500公里,造林175万亩的长城、北缘、环山、灵榆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成片林165块。仅本世纪的20年间,我市新建常绿针叶林180万亩,完成“万亩连接工程”52片,全市防沙治沙的质量和水准大大提高。森林资源增加,生态环境持续好转,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恢复,动植物种群与数量不断丰富,全市现有野生植物470种,新引进栽培绿化植物90多种。有国家Ⅰ、Ⅱ级保护野生动物37种,省级保护野生动物11种,各类古树名木2221株,建立了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省级各1处,市级、县级各2处;湿地面积69万亩,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同时,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遵循“以人为本、身边增绿”的原则实施城市绿化工程,在城郊建成长100多公里、宽1-10公里的环xx城生态圈。建成了xx沙地森林公园及神木两山、靖边五台等16个城郊森林公园,打造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沙漠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及铁路沿线、河流沿岸、水库周边建成绿色长廊1800多公里。林业治污减霾、碳汇释氧功能显著增强,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二)经济效益显著增加。根据我市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条件,在主抓红枣主导产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核桃、山地苹果等经济林,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目前,全市各类经济林面积达348万亩,初步架构起红枣、“两杏”、核桃、山地苹果等独具特色的经济林果产业主框架,形成红、黄、绿各色相融的经济林果产业新形态,建立起集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新体系。在北部风沙区建设长柄扁桃基地,与高等院校联合进行丰产栽培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已成功研发了长柄扁桃食用油等产品。积极开展樱桃、油用牡丹、树莓、花椒等经济林引种栽植试验,取得很好的效果,林下养殖、药材种植、生态旅游产业也在蓬勃发展。在各项林业工程的带动下,苗木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市育苗面积达10万亩,年产各类苗木8亿多株,苗木花卉产值达20多亿元。广泛开展的造林绿化工程为广大农民提供大量的劳动岗位,群众通过参与造林护林,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生态旅游项目,增加收入5亿多元,农民人均增收1900多元,生态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
(三)社会效益稳步提高。防沙治沙使沙区自然环境大为改观,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为全市工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对xx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发挥着良好的生态屏障作用,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支撑和保障作用。全市受风沙危害的150万亩农田,由过去“三翻五种,十年九不收”的贫瘠之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在防护林屏障的庇护下,xx成为全省马铃薯第一大市、第二大“粮仓”;羊子饲养量达到1000万只,实现了“林茂粮丰牧发经繁”,促进了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全市资源开采企业积极履行义务职责,对各自的办公区域、厂区矿区、职工生活区及厂矿周围进行绿化;各类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榆阳区发掘杏树生态文化内涵,每年春、夏、秋季分别举办杏花文化节、杏果采摘体验季和红叶文化活动,着力开发以杏花、杏果、杏叶为主题的生态文化旅游产品,逐渐成为人们追求品质生活和亲近自然的主要内容。沿黄各县举办红枣采摘体验活动,引导人们亲近自然、感受生活,极大地提升了生态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生态脱贫成效显著。脱贫攻坚以来,xx市按照“项目带动、产业引领、保证重点、全面推进”和“一抓两落实三推进”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生态脱贫攻坚。2015年至2019年,累计投入生态脱贫资金28872.18万元。其中,兑付生态护林员工资4180.3114万元,兑现贫困人口生态效益补偿资金7551.33万元,落实贫困户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资金5110.4214万元,兑现开放“五个一批”工程资金311.09万元,重点造林工程发放贫困人口劳务工资660.7471万元,投入贫困村或贫困户特色林果经济基地建设资金5338.586万元、贫困村美丽乡村建设投资5514.6933万元、定点帮扶贫困村资金205万元。
二、林业产业建设情况
(一)基地建设稳步发展,产业进程明显加快。基地建设形成规模。截止2019年,我市林业系统已发展各类经济林348.3万亩,林业总产值达98亿元。其中:红枣保存面积170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35万亩;两杏保存面积达90万亩,其中山杏75万亩,大扁杏15万亩;长柄扁桃现保存天然林1万多亩,人工林造林面积达38万亩;核桃保存面积达43万亩。2019年全市红枣产量49.2万吨,红枣产值22亿元,红枣产值占到林业总产值四分之一。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涉林企业众多,其中大中型加工企业10多家、小型加工企业80多家,个体加工点2000多家,涉林企业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竞争力增强。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2家,省市级林业龙头企业36家。林业产业向精深加工迈进,杏仁粉、杏仁露、红枣咖啡、长柄扁桃油等产品相继出现,并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二)适地适树科学引导,科技创新成效显著。xx市推进现代林业产业化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正确引导群众,理性地发展林业产业,实现了由单一生态建设转变为兼顾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生态和产业相结合的良性发展。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模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进行多项课题研究,陕北有机红枣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应用、核桃引种试验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长柄扁桃的保护与研究等方面取得一批科研成果、技术专利。其中长柄扁桃有6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成果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2013年11月26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正式批准长柄扁桃油为新食品原料。“陕北有机红枣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应用”研发项目,获“xx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14-2015年度中国林业产业(森林食品类)创新奖”。
(三)各类产业协同推进,呈现多种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通过鼓励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在基地内发展林菌、林药、林禽、林畜、林薯间作模式,以提高基地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形成种养殖一体化的现代生态农林产业发展体系。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完善“大企业作引领,中小企业作支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林场与职业农民为基础,现代园区为载体”的生产经营模式。重点支持生产大户和家庭林场发展,着力打造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推动林业产业文化,发展生态旅游。充分利用林业产业发展优势,从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和艺术文化等方面入手,突出“绿色游”、“生态游”、“产业游”、“农家乐”多种形式的生态文化旅游。通过举办红枣文化节、杏文化节、生态摄影展、枣乡采风行等活动,打造xx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使生态旅游成为林业产业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三、主要做法
(一)积极推广降高塑形。加强低产园改造。2017年至2019年,xx实施了以红枣降高塑形
关于我市林业发展带动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调研报告
本文2022-02-05 17:00:28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29397.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