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对我市稳定粮食生产的专题调研报告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22-02-05浏览:2176下载267次收藏

关于对我市稳定粮食生产的专题调研报告

   结合省政协要求及市政协工作安排,市政协教科委组织部分委员联合市工商联及相关部门组成调研组,在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贾正兰的带领下,于7月上旬就“稳定粮食生产”议题对榆阳区、靖边县、子洲县等县区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分别召开座谈会。分析了全市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摸清了全市粮食生产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梳理出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和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粮食生产发展的基本情况

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近年来,我市围绕全省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和全市四个百亿级产业建设要求,粮食生产上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积极谋划、合理部署,不断加强马铃薯“八化”、玉米“六化”和小杂粮四项关键技术推广,全市近三年重点共实施了谷子良种统繁统供98万亩、地膜覆盖技术164万亩、水肥一体化技术127万亩、测土配方施肥1979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高。2017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094.8万亩、总产260.7万吨,2018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088.9万亩、总产266.2万吨,2019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090.9万亩、总产265.5万吨,产量稳居全省第一。

2.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十二五”以来,全市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61个,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为93.7万亩。其中高效节水面积70.7万亩。形成了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监管考核和统一上图入库的“五统一”农田建设管理体系。

3.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全市持续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水平,坚持以构建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粮食生产经营体系,市政府出台了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16条”政策,设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全市积极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政策,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全力推广榆阳“一户一田”、靖边马季沟土地股份合作等土地流转模式,全市土地流转面积400万亩,有力促进了规模化生产水平。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种粮大户3401户、经营面积61.5万亩,种粮家庭农场590户、经营面积15.1万亩,粮食生产合作社654户、经营面积22.6万亩,粮食托管组织服务152家、托管面积105万亩,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

4.农业科研成效显著。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科院、xx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推进科研、生产、市场深度融合,开展联合攻关,选育出一批高产、抗病、抗倒伏、广实、耐密的杂交玉米品种,优质、专用、适口性好的小杂粮品种以及高产、抗病、适口性好并且有优势的马铃薯品种等生产亟需的优质高效粮食作物新品种,瞄准粮食作物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瓶颈技术和引领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狠抓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研究推广抗旱节水、绿色优质高效、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新模式,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粮食作物上的推广应用。全市建成有国家玉米、马铃薯、食用豆、谷子与高粱、蚕桑等五个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陕西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形成了五站、两中心、一大院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还成立了xx市农业专家工作站、现代农业工作站以及五个农业系统流动工作站等市级工作站。全市农业方面共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1项,国家发明专利21项,颁布制定地方标准40余项,获得科技成果奖40余项,其中国家级个人贡献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

5.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全市近年来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推广农机化新技术,精心组织实施农机化重大项目,全市粮食生产机耕作业面积常年稳定在650万亩以上,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其中玉米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68%,马铃薯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59.8%。2019年底,全市拥有拖拉机4.93万台,联合收割机924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6.29万部,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306万千瓦,粮食作物生产上能耕尽耕、应收尽收,全市粮食生产中机械化生产占主导地位,逐步向全面全程机械化发展。

二、粮食产量稳定提高的因素分析

1.粮食播种面积增加。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步入快车道,关中地区建设占用耕地增加。近年来,在国家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下,关中地区经济建设占用土地必须在陕北尤其是xx开垦大量土地确保全省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2008-2015年,xx全市通过土地开发整治项目共新增耕地34.9万亩,占到陕西省新增耕地面积的40%左右,为全省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保证了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据统计,2019年xx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90.9万亩,较2010年(796.6万亩)增加36.9%。

2.粮食种植结构合理调整。“十二五”以来,xx市积极推进粮食产业种植结构调整,减少大豆、小麦等低产量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玉米和谷类杂粮等高产作物种植面积,到2019年,玉米和谷类杂粮种植面积分别较2010年增加78.8%和50.4%,总产量分别较2010年增加70.5%和106.4%。

3.粮食作物种子育繁供体系逐步完善。一是我市大力开展粮食新品种引育工作,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品种结构已与国内先进地区接轨,冀张薯12号马铃薯、陕单609玉米、晋谷21号谷子等一批高产优质品种得到快速推广。二是积极开展粮食作物良种繁殖供应工作。到2019年,全市累计建立良种繁育基地30万亩;累计推广脱毒种薯120万亩,脱毒种薯应用率达到45%以上;累计推广谷子良种统繁统供工程100万亩以上;全市粮食单产水平得到提高,马铃薯和谷子单产较2010年分别增加32.9%和25.5%。

4.粮食作物丰产栽培技术快速推广。近年来,xx大力推广旱作节水、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作业等新技术,有力地促进了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的提高。采用全地膜覆盖栽培,与露地栽培相比,玉米增产300公斤/亩,谷子增产100-150公斤/亩;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与大水漫灌相比,马铃薯增产20%以上,节水50%以上,节肥20%以上。

5.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工作。从2006年开始,xx先后开展5大类农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到2011年累计创建示范田36万亩,粮食产量由105.38万吨提高到165.1万吨,并且接连创下39项全国粮食高产纪录。高产集成技术的快速推广为发挥光、热、水、土资源优势树立的典型和样板,推动了粮食产量逐年提高,2013年全市粮食产量突破200万吨,2016年到2019年连续4年粮食总产量稳居全省第一位,总产在250万吨以上。

6.农村产权制度稳步推进。近年来,全市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引领了土地资源由零散向集中转变、生产经营主体由传统小农户向新型组织转变,极大地改善了全市的乡村土地利用条件和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到2019年,全市有现代农业园区25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808个、家庭农场3188家。通过规模化种植,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土地、资本、技术、市场等生产要素的集聚,使得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得到快速提升,榆阳、靖边、定边等北部风沙滩区高标准农田马铃薯规模化种植亩产量由1.5吨增至3.5吨以上,玉米亩产量由0.75吨增至1吨以上。

三、影响粮食稳定生产的主要问题

调查表明,xx粮食生产及其产转化存在以下特点。一是小麦、水稻等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关于对我市稳定粮食生产的专题调研报告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