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县文化旅游产业专题研究报告
文化旅游首位产业专题研究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地区、跨行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群体。为了全面深入贯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州县把文化旅游列入首位产业和“三个百亿元”产业之一,融合文化旅游产业互联互通发展,增强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助力开创富民增收新局面,建设幸福美好新临夏县。根据省州县“十四五”规划安排部署,扎实做好我县文化旅游首位产业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准确把握影响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支撑性工程,现编制临夏县文化旅游首位产业专题研究报告。
一、发展现状
一是我县自然资源丰富。西南片有“五山池”、太子山峰群、三岔坪风景区、林家河滩森林公园、龙首山风景区以及大西滩农业观光园区等。北塬片有莲花湖、大河金沙湾、北山公园以及北塬生态农业“万顷塬”田园风光区等;二是我县人文历史悠久。有杨家河、崔家庄等省级重点文物遗址7处,朱家墩、莲城村、北小塬等县级文物遗址32处;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11大类、34个项目,纳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的有34个。其中,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市州级项目13项,县级项目18项。三是我县民族风情浓郁。毗邻甘南藏区,汉、回、藏、东乡等7种民族文化在这里融合,文化积淀深厚,民俗风情浓郁;四是我县基础设施完善。现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解放军抢渡黄河纪念馆(省级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州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1座,全部免费开放;广播电视转播台1座,武术协会1个,乡村舞台172个,文艺队170支;现有图书328500册,博物馆馆藏文物56件,建成农家书屋235个(其中寺庙书屋16个);乡镇健身中心5个,社区全民健身中心1个(在建),体育场地645个(待审核);3a级景区2家,三星级饭店1个,宾馆22家,星级农家乐19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国家农业示范区1处,旅游示范村2个,旅游重点扶贫村7个,大型花海观赏景点5个,旅游厕所22座,指导建设了西北首座5d玻璃桥;五是我县区位优势突出。处于多条旅游热线上,公路四通八达、临合铁路穿越县境。因此,充分发掘文化旅游体育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具有很大的潜力和良好的优势,截止1-4月,全县完成游客接待7.484万人(次),增幅32.3%,旅游收入3749.71万元,增幅40.9%。“五一”期间接待游客2.2万(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8.28%.旅游综合收入1123.4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客观主体方面。一是资金投入少。要在后续的乡村旅游等方面采用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二是资金整合困难。许多项目资金,由于来自不同部门,建议从上级层面加大对资金整合的指导,确保发挥资金的聚合效益;三是社会参与度低。我县目前乡村旅游扶贫工作以政府主导为主,社会参与度欠缺,要建议出台社会参与的相关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社会企业积极参与;四是缺少旅游资源。没有名山大川,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无法吸引游客;五是临夏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热衷于餐饮、务工、经商等见效快的行业,对旅游投入大,见效周期长的行业,还没有从思想观念上得到转变;六是由于受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红线、近期大棚房清理整顿因素,很多人对发展旅游业望而生畏,很难有大动作、大投入、大手笔。
(二)具体问题方面。一是龙首山机房用地征地困难,致使龙首山景区开发进程缓慢;二是有关部门要对旅游产业从项目和资金上加大支持力度,例如对影响力较大的万欣花海、梦幻花海给予奖补支持,但是我县资金筹集困难;三是对景区内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公安、交警、市场监管、应急等各部门从各自的职能方面给以加强支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四是我县的旅游景区(点)设施单一,要求相关开发企业要从多角度全面发展,打造吃喝游乐玩的一条龙服务;五是要加大景区和乡村花海附近交通、停车场、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厕所灯基础设施的管护,增加人脉,为拉动旅游消费提供便利;六是对已建成的新寨村、新发村、塬头5d玻璃桥等旅游重点区域,不能一建了之,要继续巩固发展,多给与关心支持,实现打造一处,成功一处。
三、文化旅游首位产业专题“十四五”发展思路及发展目标
(一)着力推进理念融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要把理念观念融合放在首要位置,从思想深处、从根子上打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推动文化和旅游深融合、真融合。一是要树立以文促旅的理念。文化资源的利用、文化创意的引入,能够提升旅游品位、丰富旅游业态、增强产品吸引力,拓展旅游发展的空间。二是要树立以旅彰文的理念。发挥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优势,能够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方式、供给渠道、供给类型,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繁荣。三是要树立和合共生的理念。文化和旅游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协同共进,才能形成新的发展优势、新的增长点。
(二)着力推进职能融合。一是要编制好落实好“三定”规定。要将各项职能落到实处,并在工作中进一步细化、完善。二是要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好方向和目标。要以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契机,提前准备、及早谋划,总结已有经验,研究融合发展新思路。三是要整合好已有工作抓手。积极推进资源、平台、工程、项目、活动等融合,坚持从实际出发,确保其发挥最佳效益。
(三)着力推进产业融合。要积极寻找文化和旅游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对接点,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新增长点。一是促进业态融合。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推动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培育新业态。深入实施“互联网+”战略,推动文化、旅游与科技融合发展。统筹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全域旅游发展,推动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门类非遗项目进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推进红色旅游、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主题公园、文化主题酒店等已有融合发展业态提质升级。二是促进产品融合。加大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普查、梳理、挖掘力度,以文化创意为依托,推动更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建立一批文化主题鲜明、文化要素完善的特色旅游目的地。支持开发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推出更多研学、寻根、文化遗产等专题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三是持续释放大众文化和旅游需求。建立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长效机制,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完善行业标准体系、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和消费反馈处理体系。
(四)着力推进市场融合。统一有序、供给有效、富有活力的市场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要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为契机,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培育监管工作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是促进市场主体融合。支持文化和旅游跨业企业做优做强,推动形成一批以文化和旅游为主业、以融合发展为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领军企业、骨干企业。优化营商环境,为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二是促进市场监管融合。对融合发展的新业态,要及时加强关注、引导,不断更新监管理念。三是全力推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整合组建。要深入推动《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上级中央确定的时间表、任务书推动执法队伍整合到位。
(五)着力推进服务融合。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为居民服务和为游客服务,发挥好综合效益,是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是要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探索建设、改造一批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设施,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景区的厕所同标准规划、建设、管理。二是统筹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设置。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修建、改造中,增加文化内涵、彰显地方特色。利用公共文化机构平台,加大文明旅游宣传力度。三是统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动公共服务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在游客聚集区积极引入影院、剧场、书店等文化设施。统筹实施一批文化和旅游服务惠民项目。
(六)着力推进国内外交流融合。文化和旅游都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传播先进文化、增进人民友谊的桥梁,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渠道。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必须在交流融合方面下大力气、作大文章。一是在工作层面,要进一步整合文化和旅游交流工作力量,统筹安排交流项目和活动,同步推进文化传播和旅游推广。二是在渠道方面,要发挥好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和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旅游饭店在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各类导游、讲解员和亿万游客成为中国故事的生动讲述者、自觉传播者。三是在载体方面,要综合发挥文化和旅游各自优势,推动更多优秀文化产品、优质旅游产品走向国内外,进入主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展示好,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中国人精彩生活表达好,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贡献。
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形成文化与旅游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发展格局,文化旅游产业要素高效聚集,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产品供给更加丰富,“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全面提升,全县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增加;到2025年,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综合效益显著提高,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强省,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省绿色发展崛起的支柱性产业。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大景区改革建设工程。加快大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完成大景区体制改革逐步,建成河州苑、北塬塬头、莲花红色旅游小镇3个3a级景区,完成龙首山、关滩沟景区向4a级景区升级,加快景区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力争年均实际完成投资增长15%以上,每个大景区年均综合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
(二)建成自驾游大本营。以打造自驾旅游线路为目标,依托重点景区、风景廊道、重要交通节点,建成尹集镇新发村(太子山)、莲花红色旅游小镇、北塬塬头路自驾游营地。加快实施《丝绸之路甘肃省交通房车露营地发展规划》,开发特色鲜明的自驾车、房车旅游精品线路,开发户外拓展、励志教育、野营训练等主题研学产品,制定发布自驾游攻略,到2025年逐步建立完善自驾车房车经营体系。
(三)实施“一部手机游甘肃”计划。全面运用好“临夏县文旅之声”公众号,重点围绕游客行前、行中、行后服务三大环节,设计信息查询、产品预订、行中体验、便捷服务和分享评论五大功能模块,使其真正成为游客出行的金牌导游、贴心管家、文化导师和全能导购,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信息化水平。2021年实现3a级以上景区宽带和wifi全覆盖,2025年完成旅游集散地、机场、车站、酒店、文化场馆等文化旅游场所信息化建设,全面实现“一部手机游甘肃”。
(四)实施文化旅游精品演艺工程。依托我县文艺队、眉户剧团、秧歌、花儿等经典作品资源,创作推出一批精品文艺节目在旅游景区驻场演艺,逐步实现旅游旺季驻场演艺常态化。
(五)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按照全区域规划、全要素配套、全产业链打造、全天候全季节拓展、全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建成18个旅游重点示范村,整体打造优美环境、优美景观,推进区域内资源、产品、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构筑共建共享、相融相促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开展土桥古镇镇名街和莲花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力争到2025创建莲花、土桥、北塬塬头等特色旅游名镇,打造一批旅游商品、特色小吃、民俗表演、娱乐、文化特色名街。
(六)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挖掘西路军、解放军抢渡黄河、解放临夏等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特殊效应,让广大青少牢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珍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机遇,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贱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奋发向上,砥砺前行学习干事创业信心,努力把解放军抢渡黄河纪念馆办成全州一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战史资料收集和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窗口、意识形态和扶贫扶志的主要阵地。
(七)打造临夏县乡村旅游新业态集群。抢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的乡村旅游,积极扶持乡村旅游合作社加快发展,引进省内外专业公司和艺术院校规划、设计、建设乡村旅游田园型康养基地,丰富乡村旅游业态产品,力争到2025年,创建6个达到国家4a级景区标准的田园综合体、10个达到国家3a级景区标准的乡村旅游景区或度假区、18个乡村旅游专业村、200户品牌化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6亿元,吸纳2万农民就业。深入推进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集中扶持7个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力争到2025年,通过发展旅游带动脱贫的人数占总脱贫人数的20%以上。
(八)打造文化旅游节庆会展品牌。持续配合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和河州牡丹文化月活动,举办好油桃采摘节、乡村花海旅游观光节、马拉松比赛、广场舞大赛、春节秧歌汇演、送戏下乡、送戏曲进农村、临夏砖雕大赛等重点节会,鼓励乡镇、社会团体及企业举办各类文化旅游活动,全面宣传推介我县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放大节会品牌效应,以节促销,以节促游。
(九)建设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基地。建设莲花古镇休闲养老度假基地,鼓励引导文化企业研发砖雕、木雕、彩陶复制、民族刺绣、葫芦雕刻等10余种别出新意的旅游商品。利用“中国砖雕文化之乡”、非遗+扶贫工作站、扶贫车间、临夏砖雕传习所的设立,和文化旅游部砖雕扶持项目的启动,依托各项国内外展会赛事,加快建设临夏砖雕文化艺术产业园,实现产值逾2亿元以上,努力让临夏砖雕文化走向全国,面向世界进军
(十)开发特色旅游餐饮。深度挖掘地方饮食文化,开发原生态餐饮、养生美食、风味小吃等特色地方餐饮,提升旅游餐饮品质;鼓励发展农家乐,推出一批各具特色的临夏美食,如东乡手抓、桐子肉、老汤鸡、临夏酿皮、广和甜麦子、粿粿、馓子等。
(十一)发展多元住宿业态。适应多元化、个性化、高端化市场需求,推动旅游住宿业优化结构、扩量升级、提升服务。适度发展高星级酒店,支持发展经济型酒店,大力发展主题酒店、生态庄园酒店、帐篷酒店等特色旅游住宿,引进开发专业精品民宿,力争到2025年,全县住宿单位和床位总数满足游客接待量的情况下,理性增长。
(十二)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按照《甘肃省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坚持科学布局、干净实用的原则,全县每年新建、改建旅游厕所5座以上。到2025年全县旅游厕所达到100家。持续探索旅游厕所社会化、市场化管理新模式,强化旅游厕所日常管理。
(十三)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体系。加快景区连接道路建设,到2025年年兰合铁路和临夏民用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完工建设,太子山旅游扶贫大通道建成通车,其他乡村旅游景区(点)通硬化路。以重点旅游线路为主线,打造生态优美的旅游公路绿色景观廊道。完善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将通往旅游景区、重点乡村旅游景点标识标牌纳入全省道路交通标识范围。
(十四)扶持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在支持现有文化旅游企业做优做大做强的基础上,支持新组建的临夏县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公司运营良好。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战略投资企业落户我县,以多种方式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支持县内交通、城投、水利国有企业在转型中进入文化旅游板块。大力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
四、主要举措
充分发挥我县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突出民族特色,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北部黄河山水风光游、中部田园风光休闲游、南部森林生态探险游”为主的三大旅游品牌,开发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品牌文化旅游商品,提升旅游形象,更好地带动文化旅游产业脱贫攻坚工作。
(一)狠抓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加大乡村人才培训力度,制定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经费,切实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文化技能培训教育,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全行业的综合素质。
(二)强化旅游宣传推介。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文博会、博览会发放旅游宣传彩页资料、景区景点门票宣传推介旅游资源;利用加入“三区三州”旅游环线联盟,提升临夏县旅游资源的知名度;继续和融媒体中心合作编辑“扶贫在行动”栏目,对我县的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脱贫成效进行大力宣传,增强动力、注入活力。
(三)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发展现代化程度高和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项目,丰富活动内容,满足游客的多向性需求,开发刺绣、葫芦雕刻、木雕旅游商品和黄酒、餐饮小吃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品牌旅游商品,带动旅游收入。
(四)实施优质精品项目。一是投资200万元在营滩乡大荒地村、漠泥沟乡姬家村实施旅游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县发展34家农家乐;二是实施2377万元的临夏县社区全民健身项目,力争年内竣工;三是结合扶志、扶智、扶贫,深入推进投资453万元的全省贫困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项目,并在年内完成建设任务。
(五)精心筹办文旅节会。一是积极和兄弟县市合作衔接,筹备联合举办河州牡丹月等文化、旅游、体育活动;二是计划在麻尼寺沟乡关滩村七彩花海、尹集镇新寨梦幻花海、安家坡乡中寨村万欣花海、路盘凤凰山等举办乡村花海观赏节5次。
(六)持续壮大文旅产业。以“景区+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和“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子,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一是计划引导各花海流转土地1430亩,带动贫困户受益脱贫;二是动员贫困户到全县72多家农家乐务工和配送农产品,带动受益脱贫。三是积极争取扶贫资金30万,通过“入股+分红”的模式,鼓励建档立卡户经济效益较好、顾客较多的农家乐进行入股,用入股分红带动贫困户受益;四是利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衔接青韵砖雕公司等龙头企业,举办“非遗+扶贫”培训班,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和低收入人群增收;五是积极推进临夏县文化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职能履行,千方百计予以帮助扶持,为全县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为建设幸福美好新临夏贡献力量。
(七)推进文化共享工程。进一步弘扬优秀文化,广泛挖掘自身潜力,大力推进文化共享惠民工程,继续推进文化下乡、送戏曲下乡活动,开展送春联、送图书、送文化、广播、体育器材工作,倡导“扶贫+扶志+扶智”,传播正能量,振奋精气神,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八)发挥红色旅游效应。要发挥红色文化的特殊效应,依托临夏县解放军抢渡黄河纪念馆、图书馆、博物馆等资源,推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项目及精品旅游线路,将解放军纪念馆建设成为爱国主义和关心下一代的红色景点基地,成为历史文化和战时文物的征集窗口,成为脱贫攻坚和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六、重大项目
(一)临夏县综合体育(场)馆项目,概算投资20000万元,建设一座集竞技赛事、全民健身、文化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县级综合体育(场)馆,项目占地面积66700平方米,包括室外塑胶跑道、足球场和看台;室内篮球场、乒乓球场、健身馆等。
(二)临夏县文化馆达标改扩建项目,推概算投资2000万元,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建设群众活动用房、业务用房、管理用房和辅助用房及配套设施。
(三)临夏县图书馆达标改扩建项目,概算投资4000万元,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建设藏书楼、阅览室、借阅厅、办公室及配套设施。
(四)临夏县博物馆达标改扩建项目,概算投资6000万元,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建设室内体育馆及配套设施。
(五)临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项目,概算投资4000万元,项目规划占地面积4.1亩,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建设多功能演艺剧场、多媒体培训室、专业排练厅及创作研究办公场所及配套设施。
(六)临夏县双城新区县级足球场和田径跑道项目,概算投资1095万元,新建标准足球场1块,面积12000平方米,长度110—70米。铺设人工草皮;修建400×8标准跑道;架设灯光、看台及其它附属工程。
(七)临夏县北塬、土桥片区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概算投资125000万元,该项目由土桥与北塬片区构成,占地10949.4亩,主要发展庭院经济和林下经济,建设客居之家、农家采摘体验区、山水田园、农业科技园、百花园、开心农场、跑马场、油菜花田、山水田园、农业科技园、百花园、风情牧歌园、林海野园等。
(八)临夏百益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区项目,概算投资2000万元,依托北塬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精品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基地。建设自助采摘区、花海观赏区、农事体验区等。设置旅游标识标牌,配套建设水、电、路灯、监控等基础设施。
(九)临夏梦幻百花大世界生态旅游建设项目,概算投资82000万元,主要建设项目分三期完成:第一期: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的技术力量打造一个大规模、高品位的农业观光综合体,实现扩大产业化、经营多元化、集农业开发生产经营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第二期:进一步打造景区基础建设,增加景区观光旅游多元化。建设双线循回式架空索道,工程起点位于百花大世界景区西部水上乐园,终点站在永靖县杨塔乡炳灵寺峡口码头,全长约5000米,高差约700米。第三期项目投资7000万元,将继续发展冬季农村旅游项目。
(十)临夏州梦幻花海旅游开发项目,概算投资50000万元建设千亩花海基地、办公区、休闲区,娱乐区,餐饮区、旅游厕所、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
(十一)临夏砖雕博物馆改扩建项目,概算投资3600万元,建设上规模、上档次、全国一流的集“产、学、研、旅”为一体的专业砖雕博物馆。通过项目建设,向受众集中展示砖雕文化艺术,扩大影响力,促进砖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改扩建现有临夏砖雕博物馆现代精品展馆、藏品展馆、砖雕文化展馆,配套旅游设施。
(十二)河州民俗文化博物馆,概算投资9000万元,项目占地8.5亩,外观设计为明清仿古建筑制式,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局部四层,总建筑面积15007.5平方米。拟建设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砖雕文物、砖雕艺术、古生物化石、临夏彩陶、明清瓷器、古典家具、奇石收藏等10类专题展馆,配套园林景观、业务用房;项目投资概算9056万元;建设工期2年。
(十三)临夏研学旅行基地项目,概算投资6000万元,该项目以临夏砖雕文化产业园为依托,为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学生提供以红色教育、传统艺术体验、农耕文化体验、野外露营探险等为主题的学习、实践、生活等场所。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砖雕文化体验馆、农耕文化体验基地、野外露营基地、编制临夏民俗文化研学课程、多媒体教室、学生宿舍和食堂,配套建设停车场等附属设施。
(十四)临夏州葫芦雕刻艺术馆扩建项目,概算投资1200万元,临夏州葫芦雕刻艺术馆原有面积450平方,不能适应葫芦雕刻艺术的展示规模,扩建临夏州葫芦雕刻艺术馆1650平方米用于葫芦雕刻加工展架及雕刻人员的培训,极大地促进雕刻葫芦艺术的发展,雕刻人员达到320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1人,省级正高级职称工艺美术师2名,副高级职称31人,州委州政府多次强调要把葫芦产业做强做大,本项目建设条件具备,雕刻葫芦艺术馆的建设将对甘肃及临夏地区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使小产品成为大产业,使临夏成为葫芦雕刻艺术之乡,促进临夏州文化旅游业和文化旅游产品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十五)pu砖雕全自动化生产线项目,概算投资3000万元,建设2200平方米现代化生产车间,公司计划投资3000万元,前期投资2500万元,新建具备国内先进水平的pu砖雕20条全自动化生产线,实现砖雕产品的模块化、标准化、自动化生产。该项目通过技术研发与整合,将三维数据采集、3d打印、软模制备、pu发泡、阻燃剂、着色剂、自动化生产等技术应用于砖雕生产,制定工艺流程,并建立全自动化生产线,实现pu砖雕的全周期、无间歇和大面积量产,以期改善砖雕生产供应与市场需求现状。
(十六)木雕工艺品研发项目,概算投资500万元,该项目计划占地200平方米,建设展厅生产车间,计划实施利用高端机械制造木雕工艺品项目、采用三维立体雕刻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库、众创空间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发传统古建配件及木雕艺术工艺品;使用数控车床,实现木雕工艺品的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规模;产品设计实现信息化,利用cad等设计软件,对新产品进行设计,提升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
七、对全州发展的意见建议
临夏历史文化悠久,民俗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上的重要节点,称河湟雄镇,是西部旱码头和茶马古道的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具有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和原美生态旅游资源禀赋。著名的“唐蕃古道”茶马古市,有西部旱码头之称。红园、东公馆、蝴蝶楼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于一身,独具江南水乡风格。被誉为“中国彩陶之乡”,民歌“花儿”源远流长,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临夏砖雕被文联授予“中国砖雕之乡”;木雕、木刻、彩绘艺术,被誉为“民族建筑的博览园”;和政古动物化石占据六项世界之最,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有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足印化石群地质遗迹等。
(一)全力依托政策优势。十九大上把乡村振兴写入了党章,文化旅游部和17个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随着我州被纳入了“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应运而生,并和厦门市建立了对口扶贫帮扶关系,进一步激发临夏自身发展动力,各项扶持优惠政策接连不断。加之又被纳入兰州“一小时经济圈”,临夏市县总体规划已经出炉,临夏市县一体化发展得到进一步推进。2019年兰合铁路和临夏民用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即将开工建设,为临夏文化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的交通支撑,州委州政府组建成立临夏州河湟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公司,更是为临夏文化旅游开发注入了巨大活力,因此要抢抓政策机遇,利用文化旅游业产业刺激消费,带拉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做大做强文旅产业。
一是深入推进非遗资源挖掘。进一步加强对非遗资源的挖掘阐发,为旅游业注入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提升当地的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我所了解国家级非遗项目有积石山保安腰刀、临夏砖雕、临夏花儿,还有临夏彩陶(防制修复)、葫芦雕刻、木雕、傩戏、秧歌、其中临夏砖雕被文联授予“中国砖雕之乡”,已经由有青韵、神韵等7家龙头企业,从业人员2000多人,年产值2亿多元,多次参加了国内外非遗展出,2017年临夏县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砖雕创意品大赛,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二是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统筹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将更多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美术馆和非遗传习场所纳入旅游线路,打造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加大大景区创建力度,如临夏县引导社会资本建设的北塬5d玻璃观光桥,已成为全州地标性旅游基础设施。临夏县莲花特色旅游小镇,正在以招商引资方式向全国休闲度假区打造,龙首山3a级旅游景区正在安装上山索道等项目,以河州苑为中心的大夏河旅游观景带正在持续推进完善中。持续推动厕所革命,在一些景区,将厕所建设与文化创意、设计结合起来,发挥厕所的商业效益。持续发展乡村民宿,提升接待能力。乡村民宿业态的不断演化和升级,正催生乡村民宿设计、建设、融资、运管、培训、餐饮等多种服务业态,促进了游乐娱乐、度假、健康疗养、医疗、养老、体育、教育、环保、生态农业、创意农业等多种产业发展。乡村民宿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渠道,也是下一步重点推进的对象。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目前全州范围内还没有比较有影响的田园综合体,主要原因是土地流转困难,资金投入大,下一步要在这方面有实质性突破。
三是全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鼓励发展农家乐,推出一批各具特色的临夏美食,如东乡手抓、桐子肉、老汤鸡、临夏酿皮、广和甜麦子、粿粿、馓子等。推出一批特色旅游产品,如临夏砖雕、木雕、葫芦雕刻、藏式家具、布鞋、仿制彩陶、阿文书法、藏文书法,还有以牡丹为主题的工笔画、牡丹茶、牡丹精油等化妆品。
四是充分红色旅游特殊效应。红色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要发挥红色文化的特殊效应,依托革命文物资源,推出更多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项目及精品旅游线路,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红色旅游的服务质量,参与革命文物创意产品的开发,推出了一批承载革命文化内涵、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旅游产品,提高红色旅游发展的质量。如临夏县解放军抢渡黄河纪念馆,2018年开放以来,共接待游客2.6万人次,开展讲解活动220场次。
(三)精心打造临夏品牌旅游。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据调查,全国春节期间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历史文化街区的游客比例分别达40.5%、44.2%、40.6%和18.4%,观看各类文化演出的游客比例达到34.8%。临夏是回族自治州,是多民族聚集地,有汉、回、藏、东乡、萨拉、蒙古等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人数已达50%以上,比全国其他地方多出了“开斋节”“宰牲节”等假期,要利用好春节“开斋节”“宰牲节”等假期,开展一系列品牌活动,把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和美丽动人的临夏景致带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吸纳广大旅游资源,开启了“欢乐节日”的新篇章。
(四)节会促进宣传推介。要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全力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持续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扩大招商引资,深度挖掘各类资源,要以大夏河旅游观景带、河州苑、牡丹长廊、八坊十三巷、茶马古市、5d玻璃桥、大墩峡、松鸣岩等旅游新名片,夯实旅游产业的软硬件基础。举办承办临博会、河州牡丹文化节、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临夏分会等大型节会赛事,不断促进旅游与文化、商贸、体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奥体中心场馆优势,多渠道联系运营公司,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举办一系列大型演唱会、音乐会和歌舞剧,以及高水准体育赛事,吸引了大量省内外游客,真正打响旅游品牌,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井喷增长。
(五)加大对临夏县扶持倾斜力度。
一是我县山大沟深、人口多、贫困面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2020年才能完成整县脱贫,完成2019年机构改革后,人员流动较大,文广旅体融合发展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建议在分配专业培训名额、文化广电体育器材配发、项目数量、项目资金下达方面多给予倾斜照顾,推进我县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进程。
二是我县有市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项,共有传承人50多人,国家、省级非遗传承人有非遗补助资金,建议州上将非遗传承补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兑现补助资金。
三是北塬塬头和河州苑a级景区的创建工作我县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已经逐步完善成熟,建议州上尽快评审,下达a级景区批复文件。
四是临夏县社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概算投资2377万元,即将动工建设。可是省上只下达了300万元的补助资金,其他缺口资金还没有着落,建议州上帮助解决。
五是我局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场地狭小,我局正在准备提升改造,每个馆概算投资需要2000万元,可是我县财政困难,建议州上帮助解决。图书馆和各乡镇农家书屋藏书陈旧、数量少、种类上,建议帮助补助图书10000册。
附件:1、临夏县文旅局“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谋划清单表
附件:2、临夏县文旅局申报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表
临夏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2019年9月18日
临夏县文化旅游产业专题研究报告
本文2020-03-25 23:23:19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20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