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的调研报告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9-10-22浏览:2126下载279次收藏

关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的调研报告

孙传志

[2019年10月]

     近年来,根据国家、省、市关于事业单位综合改革的有关精神,我市部分市直事业单位作为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不拘泥于传统,不满足于现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破解难题,有效调动了广大公职人员积极性。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显现。在调研的过程中,就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有一些意见建议,供领导决策和同仁参考。

一、主要问题

(一)绩效工资方案不公平

由于绩效工资方案先天性不足,导致内部分配公平度不高,高低悬殊过大,没有可以充分体现科室风险、岗位价值,分配依据单一,不能得到大多数职工的理解,缺乏可量化的数据证明,不患贫富患不均,直接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

  (二)二次分配把握不准。以医院为例。医院实行院科两级核算,对科室绩效工资二次分配缺乏指导性意见,有的医院越俎代庖,医院直接进行科室二次分配,导致科主任管理积极性下降,科室整体管理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有的医院放任自留,由科主任自行决定分配,科主任分配过程出现三种类型,一类老好好型的,高平均主义,优秀员工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一类管理能力问题,希望体现效率优先,但是缺乏科学的管理理论指导,导致内部矛盾丛生,还有一些科主任在分配中,向个人倾斜较大,导致员工的不满。

  (三)可供分配的绩效工资无法体现多劳多得

目前绩效工资总额的核定是由同级政府财政、人事部门实行总量控制,根据单位在编在职人员的岗位设定相应的基础性绩效工资,再按照7:3或6:4的比例换算出相对应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对于同一系统的不同单位,绩效工资总额取决于其在编在职人员的职务、职称、人数等,而与该单位的单位特点、提供的公益性服务的工作量、业务量等无关。以公立医院为例,诊疗人次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而绩效工资总额相反逐年下降。人均工作量大幅增加,可供分配的绩效工资总额却下降了,无法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也难以起到激励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 
  (四)奖励性绩效分配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核心,也是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依据,直接涉及到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事业单位大部分员工是从事脑力劳动的,这就给绩效考核带来了难度,一方面知识性员工的绩效是难以用一种或几种标准进行量化衡量和评价的;另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一直是根据职称和级别来定的,年终考核存在平均主义的现象,在绩效考核方面还未形成良好的经验积累,大多数单位还尚未针对各类岗位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和考核标准,使得实际的绩效考核有的流于形式或走过场,起不到真正评价绩效的作用;有的则因考核指标不合理、核算方法不妥当,导致绩效工资分配不合理,难以真正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和鞭策作用。加之近几年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遇到财政瓶颈,持续深化动力不足。改革试点初期,单位技术、业务骨干和非专技人员收入明显拉大,有效带动了职工工作积极性。但随着时间推移,受物价涨幅等因素影响,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职工收入水平停滞不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活力弱化。

(五)大保障,小激励,“激励”效果有限 
    由于各单位实际情况不同,实施过程存在较大偏差。目前相继实施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单位,基本模式为“事业单位成立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本着拉开绩效工资分配档次、注重向一线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原则制定并实行绩效工资分配考核方案”。然而,由于各单位人员结构、财务收入等情况差异较大,按照总量、比例、结构“三不突破”要求制定考核方案时,因种种原因掣肘导致考核弱化,影响了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全面建立。一般来说,事业人员绩效工资中保障和激励的比重有7:3和6:4两种。义务教育学校实行的是7:3,其中基础性绩效占7,奖励性绩效占3;两卫(公共卫生、公共医疗单位)实行的是6:4,其中基础性绩效占6,奖励性绩效占4。由于基础性绩效所占比重较大,奖励性绩效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关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的调研报告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