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及教育的对策
农村留守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及教育的对策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根据权威调查,我国农村目前“留守学生”数量超过5800多万人,57.2%的留守学生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学生是父母同时外出。伴随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由于我任教的学校地处边远山区,当地的工业非常落后,学生家长在当地很难找到工作,无奈选择到珠江三角洲等地打工谋求生活。怎样教育好留守学生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掌握留守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并想尽办法教育好她们。
一、留守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
1、“留守学生”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学生”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学生”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如我校初二年级2班杨某某,人很聪明,上网成隐,性格孤僻,老师多次找他谈话无济于事。经与他外婆交流,原来他7岁时就寄养在外婆家。八年来,父母没有回来过,给孩子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阴影,所以,一旦在心理空虚时就控制不住自己,哪怕半夜都翻墙外出去上网。在语文老师布置的一篇关于“感恩”的作文中,他把自己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见到父母的那种亲切之情,描述的感人致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与他父母联系,他父母特意请假回家与他团聚,这样通过老师与父母的共同努力,他的性格开朗了,学习积极性也高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学期段考中,成绩进步很大。
2、“留守学生”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学生”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
农村留守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及教育的对策
本文2019-09-12 15:20:46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15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