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广播影视旅游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战略部署,着力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坚持正确导向,舆论引导水平得到新提升
(一)加强广播电视宣传。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重点,抓住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不断规范、丰富、创新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形式,提升宣传效果。继续办好 “一线报道”、 “道德模范”、“园丁风采”、“专题访谈”、“践行三严三实、致力脱贫攻坚”、“文明***人人行动——曝光台”等专栏,新开设“***党建”、“科普之窗”等专栏。播出广播电视新闻3500余篇,开办“转变工作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一把手访谈节目播出10余期,制作播出专题节目20集。加大对外宣传和稿件创优力度,在市级以上广播电视台播发稿件320余篇,获得定西市广播影视奖一等奖两部、二等奖两部、三等奖三部,获得甘肃新闻奖三等奖一部。《***新闻》栏目成为宣传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报道基层生动实践,宣传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牢固阵地。
(二)提高安全播出水平。全面加强安全播出工作,围绕“安全优质播出”这一中心,全力做好播控中心、微波传输、无线发射、采编设备管理等环节的技术维护和保障工作。明确岗位职责,完善播出、维护检修等管理制度,技术维护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确保自办广播电视节目和转播中央、省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发射准确无误,确保重大节日、重要时段、重要保障期安全播出。
(三)提高广播电视硬件设施水平。对全区中央广播电视无线数字覆盖工程10个站点及地方电视地面数字覆盖工程1个主站、16个辅站和21个补点站进行全覆盖维修维护,平均每个站点维护8次以上;认真贯彻执行上级部门净化银屏的工作要求,对广告内容进行严格把关,杜绝虚假三无广告的进入;中央广播电视制播能力项目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完成投资204万元。广播电视硬件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确保了网络正常运行,保证了广大农村群众能及时收看到市、区电视节目。
二、抓宣传补短板,助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深化脱贫攻坚宣传。区广播电视台开设了“践行三严三实,致力脱贫攻坚”等专栏,着力宣传全区贯彻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市区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的新举措、新成效,宣传各条战线涌现出的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区文化馆、美术馆以脱贫攻坚为主题,创作了一批文艺作品。
(二)落实帮扶责任。全系统各单位均按照要求派出了驻村帮扶工作队长。帮助贫困户制定完善了“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帮扶人员责任进一步靠实。
(三)补齐产业增收短板。坚持“产业到人,人对产业”原则,制定了《***区乡村旅游“三变”改革方案》,进一步发挥旅游产业扶贫功能,通过发展“农家乐”、培育乡村旅游示范村等措施,带动贫困户通过旅游产业脱贫增收。
(四)补齐村级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加强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建设。通过整合项目、资源,今年对12个“乡村舞台”进行了改造提升,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9个,非建档立卡深度贫困村3个。突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乡村舞台”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启智明志的作用,引导群众转变观念,传导脱贫致富正能量。
三、抓服务提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文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不断提升博物馆展陈和服务水平,切实加强田野文物和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孔子圣迹图》和馆藏经卷修复项目进入国家评审委员会评审阶段。与各乡镇、文物保护员签订了《***区野外文物保护单位责任书》,全面落实区、乡、村三级保护责任制。建立了文保员每半月一巡查,野外文物巡查组每季度一次大巡查的巡查管理制度,不断提高野外文物安全管护工作水平。开展了文物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对全区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4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馆藏文物安全保管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整治。公布了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作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43处。大遗址保护有序进行,平西古城防洪工程项目已完工,进入验收阶段。围绕文物民俗图片进村社和“5.18国际博物馆日”,先后在巉口镇、石泉乡、永定路街道等举办“文物民俗图片展”,在临洮县三甲村举办“历史文化进乡村精准扶贫奔小康文物图片展”,在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举办“文物图片展进校园”等文物主题宣传活动,印发宣传资料30000多份,着力提升文物宣传效果。《陇中记忆》文物展和《***民俗展》今年共接待散客参观8万人次,团体参观51次。流动展览参观人数4.8万余人次。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新成果。通过举办非遗培训班、开展剪纸讲座、皮影戏展演、小曲大赛、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一法一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作印发《定西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宣传手册》,在《***文化》刊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知识信息,努力营造全社会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对全区特有的民俗、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美食、民间艺术、传统音乐等七大类中的内官营彩灯文化节等1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的挖掘、搜集和整理,形成全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区政府公布。推荐内官营彩灯文化节等8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魏涌红等5人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三)加大红色文化和廉政文化弘扬开发力度。实施河畔红军会师保卫战纪念公园建设项目,目前纪念馆全面竣工,“红色记忆”展览已完成布展任务,于9月30日开馆。许公纪念馆附属工程已竣工验收,纪念馆内部装饰布展工程已完成方案设计。
(四)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按照“季有大型比赛、月有文化展演、周有群众活动”的总体要求,制定印发了《定西市***区2018年文化活动实施方案》,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周密计划,精心组织,推动文化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开展。组织开展了第四届原创节目大奖赛颁奖晚会,“送春联”活动,元宵节灯展、谜语竞猜活动,秦腔名家演出活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系列活动,七台山第七届民俗文化节广场舞大赛,第七届陇中小曲大赛等活动。举办“庆五一暨弘扬劳模工匠精神助推脱贫攻坚”等主题书画展3场。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在凤翔镇、葛家岔镇、巉口镇、西巩驿镇、石泉乡开展“送戏下乡”活动251场次。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极大地活跃和丰富了广大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
(五)全民阅读氛围逐渐形成。通过举办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演讲比赛、读书征文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全民阅读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围绕《公共图书馆法》宣传贯彻落实,组织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赠阅书籍500余册。以“4.23世界读书日”活动为契机,举办了少儿演讲比赛,30多名小读者参赛。积极组织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活动,征集少儿绘画作品60余幅。筹建了市中医院、江夏社区、海旺家园小曲三个流动图书服务点,配送图书期刊2000余册。按照“一月一次流动图书服务”要求,先后赴内官营镇、香泉镇、石泉乡、巉口镇开展流动图书服务,参加科技宣传周等主题流动图书活动10余次,有效提升了流动图书服务水平。
四、抓重点求创新,文化旅游融合亮点纷呈
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市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大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启动会议精神,文化旅游融合呈现新气象。
(一)文化惠民出实招。制定印发了《定西市***区开展文化惠民小分队行动实施方案》,组建文化惠民小分队37支,招募志愿者34人。充分利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乡村舞台”等阵地,每周组织在重点村社、文化站、城市广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先后在内官营镇、香泉镇、石泉乡组织开展送图书、送文艺节目、送书画、送文物图片展等大型文化惠民活动。截止目前已开展文化惠民活动6096场次。
(二)旅游宣传有实效。不断丰富宣传手段,积极组织参加市内外大型节会,先后举办了“微看***·许你一路桃花”、“微看***·苜蓿花开的时节”等大型主题旅游宣传活动和“微看***·洋芋花开自驾游”、“微看***·洋芋花开赛牡丹”、“微看***·骑行在洋芋花开的时节”、“微看***·满山红叶的时节”等拍摄家乡美景宣传活动,***旅游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截止10月底,“***文化旅游”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文化旅游信息85期,累计点击量9.4万余人次。参加了5.1
文化广播影视旅游工作总结
本文2019-02-25 16:50:48发表“工作总结”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12240.html